太陰寺始建於北魏時期(公元386至534年),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都曾進行過大修。 太陰寺座南朝北,屬陰,故稱太陰寺。太陰寺院東西長81米,南北長108米,佔地0.87公頃。現存建築有山門、北殿、南大殿。 太陰寺北殿在民國五年被燒燬,現北殿是從附近整體搬遷來的一座家廟。
運城絳縣太陰寺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絳縣城東南7公里衛莊鎮張上村。距絳縣文廟東9.4公里。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寺院主體建築南大殿是寺內的建築精華,為金代建築,南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前簷有“大雄之殿”木匾,為金大安二年鐫刻。南大殿內供奉我國最大的獨木金身釋迦牟尼涅槃臥像。木佛軀長4米,為金代原物。木佛造型端莊,誇張得當,神態安詳。據元代碑文記載,這是金大定二十年雲公、法澍等重修太陰寺、補雕《趙城金藏》時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時雕刻的還有三士佛像。木雕神龕內還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五年繪製的一組弔唁壁畫,十分生動 、形象。同時繪製了南北大殿內的巨幅壁畫。可惜的是殿內極為珍貴的金代壁畫與三士佛像的頭部,在民國十二年被地方鄉紳勾結古董商賣給了荷蘭。
太陰寺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壁畫、雕刻藝術以及佛教歷史的珍貴遺產,幾經證實太陰寺是國家圖書館,被視為鎮館之寶《趙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太陰寺有一塊元大德元年所立石碑即《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碑高223釐米、寬97釐米。全碑2169個字,詳細記載了《趙城金藏》雕印的緣起、發起人、雕印同地和雕印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
一、碑文記載,藏金募刻勸緣發起人為尹矧乃,推翻了民國學者蔣唯心關於雕刻金藏的發起人是金人“潞州崔進女法珍”的說法,崔法珍為尹矧乃的弟子;二、《趙城金藏》的補雕和後期整理工作是在太陰寺住持慈雲及其門人法澍、法滿等主持下完成的,慈雲也是尹矧乃的弟子;三、碑文記載了向朝廷獻藏經的崔法珍曾是廣勝寺住持,這解開了藏經為什麼會在廣勝寺存放的謎團;四、碑文證實今天的晉南地區金元時期是我國佛教文化重要的傳播中心。《趙城金藏》是以我國第一部宋代木刻版漢文大藏經《開寶藏》的版式為標準,刻版刷印的一部大型經藏,共6980卷。因其雕印於金代,發現于山西趙城縣廣勝寺,故定名為《趙城金藏》。現有4813卷藏於國家圖書館,被視為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