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最大木質結構鼓樓:被譽萬里長城第一樓,上有“亞洲第一匾”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十字街心的邊靖樓,又名譙樓、鼓樓,是歷史上以邊靖樓為中心的古代州城長城險隘雁門關的重要依託和支撐點。為守望了敵、指揮作戰之軍事設施,有萬里長城第一樓之美譽。據清《代州志》載:邊靖樓建於明洪武(1374年)七年,成化七年(1471年)被焚,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有維修,現存結構仍為明代遺構。

邊靖樓坐北朝南,由高大的磚券門洞臺基和三層四簷木結構歇山頂樓身兩部分組成。臺基底平面東西長43.3米,南北寬33.3米,高13.3米。中券門洞南北貫通,登樓可北望雁門,南俯滹沱,經五百餘年屹立至今。據說代縣邊靖樓是中國最大的木質結構鼓樓,和應縣的佛釋迦木塔有一拼,有“代州鼓樓應州塔”一說。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樓南建有牌坊,上書“天朝良弼”(弼,意為輔助)。

邊靖樓身通高26.7米。面寬七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四周圍廊,二層設勾欄,三層於勾欄之下設平座。一層簷下不施鬥,鬥僅施於二三層上。二層簷柱之上施五踩雙翹鬥,三層簷下施五踩重昂。每層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疊柱網布局,別具特色。樑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四周圍廊用四柱。樓南第一層掛有“晉北形勝”四字牌匾。


邊靖樓第三層掛有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備道唐豫誠立的橫匾,上書“聲聞四達”四個大字,匾高3米,長9米,被譽為“亞洲第一匾”。第四層掛有道光二十七年知州陳鼎雯的橫匾,草書“雁門第一樓”五個大字,匾高2.7米,長7.3米。

樓北面第三層掛雍正十一年知州楊弘志立的高3米,長8米的巨匾,上書“威鎮三關”四個大字,因為楊家將曾駐守雁門關、偏關而名揚天下。宋遼在此征戰近數十年,後遼敗,遂在三關議和。楊繼業原籍陝西神木,20歲左右就來了太原,他以及他的子孫主要活動地點都在晉北,家族祠堂都建在了代縣,“威鎮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匾即是頌揚楊門忠烈。“威鎮三關”下面還有“萬里長城第一樓”匾額,為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所題,可惜沒照上。

代縣邊靖樓初建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當時的將領唐勝宗、陸仲亨主持修建的,因為當時的代縣城還不是州城,所以這座樓臺就起名為邊靖樓,意思是守衛北邊,使之安寧,實際也帶有紀念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縣又恢復為州,這座邊靖樓就成為州城的鼓樓了。邊靖樓內設有樓梯,登梯可達頂層遠眺,北望雁門,南腑滹沱。整座樓身結構精巧,氣勢宏偉。


代縣作為邊陲重鎮,歷代無數英雄名將在此建功立業。東周戰國時,趙襄於誘殺其姐夫,吞併代國;趙國名將李牧,據險保衛了趙國江山;漢高祖劉邦出雁門被圍困平城;隋煬帝被圍代州,召李淵救駕;郭子儀、薛仁貴轉戰代州;楊業一家三代在此抗遼;李自成在代州大戰十餘天后才直抵京城;史書記載的大小戰爭達1700餘次。現代史上的直、奉、晉軍閥混戰,抗戰時期八路軍伏擊日寇、夜襲陽明堡飛機場……都是在代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

邊靖樓是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要門票,免費參觀。【《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