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關羽,誰還可以守荊州?為什麼?

簡單小吃貨


實際上張飛就可以守住。

張飛悍勇,攻打蜀、漢中兩地時已經表現出了他的智勇。後期面對張郃也有一戰之力。

從性格上說,如三國志所描述,關羽愛民而輕士,導致其外交關係差,同僚關係差,後來荊州之戰後北曹操南孫權自己人還背叛了關羽,導致荊州被奪。

而張飛敬士而輕民兵,對手下非常嚴厲而對同僚、士子比較尊敬,能夠把握和同僚的關係共同治荊州便可。因為執政能力未表現,補充一個馬良,加上當地一些人才,守住輕輕鬆鬆。





通史古今


魏延。

蜀漢除了關羽之外,其實很缺乏這種統兵型的將領,也就是所謂的帥才。張飛、黃忠屬於先鋒型將軍,可為大將,但不適合為帥;趙雲有勇有謀但是缺乏戰略大局觀;馬超鎮守西涼的價值要遠遠大於荊州,劉備不會讓他離開的。數來數去唯一可以的就是魏延了。當然,關羽守荊州的時候,魏延的資質閱歷還不夠,但是他的能力是有的,就看劉備能不能用,敢不敢用了。

其實,劉備對魏延的能力是很認可的,魏延可以說是劉備的嫡系人馬了。

但是一直不被諸葛亮看重,以至於一直被打壓著,直到劉備取了漢中,要任命漢中太守時,魏延才真正有了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當時,任命誰為漢中太守,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非張飛莫屬,不僅僅是因為他與劉備的關係,更是因為蜀漢在明面上沒有能夠和張飛相提並論的將軍了。但是劉備到底是君主,有識人之能,力排眾議,任命魏延鎮守漢中,可以說此時魏延的實際軍權已經僅次於關羽了。而且劉備與魏延的一番對話,很出名:劉備問: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回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九郎一直認為,這句話並不是魏延的誇大,在這個時期,曹魏集團能夠和魏延抗衡的人其實並不多。張遼徐晃可以,但是大都鎮守一方不會再隨軍出征了,讓魏延守漢中,可以說是萬無一失的。

魏延有勇,有謀,而且有政治野心,但是他又對劉備極為忠心,這樣的人可堪大用。而且他沒有關羽那股傲氣,至少不會和東吳進行決裂,至於兩面受敵的境地。

而且,他跟關羽不同的是,關羽成名已久,作戰特點已經被研究透了,魏吳很容易根據這樣的特點來對付關羽。但是魏延不一樣,魏延鎮守一方可以說是初出茅廬,誰都對他不瞭解,出奇制勝,也許魏延的效果會比關羽更好。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在劉備集團中,除了關羽之外,能夠獲得劉備信任,並且在軍事,行政方面都能夠獨當一面的人物也僅有諸葛亮了。但是,劉備是不會把諸葛亮留在荊州的,原因並不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在荊州日久,將來會尾大不掉,而是關羽具有劉備集團中其他人都不具有的一樣本領,那就是執掌水軍。

要想掌控荊州,離開水軍是萬萬不行的,而關羽又是劉備集團中水軍的創始人和主將,因此,劉備在徵召諸葛亮入川助戰的時候,關羽就成為了駐守荊州的唯一人選。

如果從忠誠方面來考慮,能夠駐守荊州的人選相對多一些,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能勝任;如果從能力方面來考慮,諸葛、關羽、張飛也能勝任。趙雲相對差點,因為他畢竟沒有指揮方面大軍的經歷,在軍中的影響力也不如關羽和張飛。在關羽和張飛已經成長為方面大員的時候,趙雲才被劉備放出去獨掌一軍,在劉備攻取南四郡的戰役中立下了戰功,被封為桂陽太守。除此之外,趙雲確實沒有方面之功。

至於黃忠、魏延之流,雖然在南四郡戰役中分別立下過戰功,但在軍中的資歷尚淺,根本不足以承擔駐守荊州的重任。

除了忠誠、能力之外,關羽能夠一枝獨秀,力壓眾將,成為駐守荊州的主將,最重要的是其他人不具備關羽釋荊州水軍主將的這一先天優勢。

荊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水軍註定會成為戰爭的主角

荊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在戰爭中,水軍會成為主角。其中,南郡和江夏郡更是荊州的重中之重。南郡在漢水和長江的環繞之中,有襄樊和江陵兩座重鎮從南北兩面控扼著漢水和從長江。江夏郡控扼著東吳由長江下游通往上游和漢水的交匯之處,地理位置更為重要。而為了守住江夏郡和南郡,主力自然就是水軍。因此,在劉備集團中,誰是水軍統領,誰就是集團中將領的第一人。

關羽本不通水戰,劉備集團中也沒有水軍。可在劉備戰敗夏侯惇,于禁之後,獲得了劉表的大力讚揚,隨即擴大了劉備的防地,把樊城也交由劉備駐守。

荊州的水軍主要分成三部,一部是襄樊水軍,駐守在襄陽和樊城,防守漢水流域;一部是長江水軍,駐守在江陵,負責防守長江一線;另一部是江夏水軍,駐守在夏口,負責防守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其數量在荊州部隊中也是最多的,以劉表手下帶甲十餘萬數量估計,荊州水軍應不低於四萬。

劉表駐守襄陽,因此,襄樊水軍的實力應該是最強的,其數量應不低於兩萬。把樊城交由劉備後,劉表自然就會把襄樊水軍分一些給劉備,這就是日後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口中的關羽手下有水軍精甲萬人的由來。

關羽也不負劉備所望,在他的指揮下,這支水軍發揚光大,在隨後的赤壁之戰中;絕北路攻擊曹仁的戰役中;南四郡爭奪戰中;封鎖長江水路,阻斷東吳糧道,防止東吳進取西川的戰役中,關羽率領的水軍都立下了大功,成為了後漢三國時期唯一一支能夠與東吳水軍抗衡的水軍。

總結

要想掌控荊州,離開水軍是萬萬不行的,而關羽又是劉備集團中水軍的創始人和主將,因此,劉備在徵召諸葛亮入川助戰的時候,關羽就成為了駐守荊州的唯一人選。


萬事之始


蜀漢之大,竟無一人可守荊州,是人才的凋零匱乏還是守荊州本身的責任重大呢?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帶著軍師龐統入川,不料後來與劉璋決裂,龐統中流箭身亡。無奈之下,劉備只有叫上本來與關羽一同鎮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入川支援,荊州就只留下關羽一人駐守。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以後,被東吳呂蒙的水軍偷襲,正在樊城與曹軍作戰的關羽,倉皇回撤,士卒潰散,敗走麥城,在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被東吳的潘璋所擒並殺害。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那麼,除了關羽之外,劉備集團還有誰有能力駐守荊州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先得分析鎮守荊州的人選,應當具備哪些必需的條件。

要有足夠的忠誠

劉備奪取川蜀之後,在四川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荊州遠離蜀漢的政治權力中心。再加上當時交通落後,陸地山路險峻崎嶇,路途遙遠;水路水急灘險,枯水期和汛期通行困難,對於蜀漢政權來說,荊州是孤懸國門之外的領地。遠在成都的蜀漢,政治權力和軍事力量一時都很難輻射到遠在幾千裡之外的荊州。

所以,荊州的守將,第一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忠誠,同時要取得劉備的絕對信任。否則,擁有重兵的守將,向北可以投靠曹操,向東可以投降東吳,擁兵自立也會是很好的選擇,一旦發生如此的事件,相距千山萬水,而又交通不便的蜀漢,只能是乾瞪眼。

要有足夠的才能

荊州孤懸在外,遠在成都的劉備,無論是軍隊還是糧草的支援,都可望而不可及。荊州的駐軍,只能是靠自力更生。同時,三國時的荊州,包括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實際上是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劉備的蜀漢控制荊州,向北可以威脅襄樊的曹操,讓曹操的湖北、河南時時處於戰爭前線,從而有效牽制曹魏在漢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向東可以震懾東吳,順長江而下,可以直達東吳的都城建業(今南京),是懸掛在東吳頭頂的一把利劍。所以,北方的曹魏和東吳的孫權,時時都在覬覦荊州。同時,荊州的地理形勢,又決定了其易攻難守的特徵,兩面受敵,軍事形勢非常複雜危險。

所以,荊州守將,僅僅是擁有高超武力的萬人敵,還遠遠不合格,必須是懂軍事、懂政治、懂經濟、懂外交的全面性人才。只有這樣的全面人才,才能應對荊州複雜危險的局面,才能紮下根,才能確保荊州的長期安全。

要有足夠的資歷

作為長期駐守在外地的將領,資歷足夠老非常重要。不但要資歷足夠老,還要品德高尚,有人格魅力和長者之風,只有這樣才能服眾,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搞好內部團結。如果是資歷不足或者人品有瑕疵的將領統兵,很容易發生手下將領相互不服氣,甚至內訌的事件來。

這也是關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東吳呂蒙偷襲荊州時,駐守在荊州重鎮江陵的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傅士仁,都因與關羽有嫌隙,不戰而降。

要有足夠的服從力

堅決聽從指揮與足夠忠誠不一樣,即使絕對的忠誠,也有可能自以為是,不絕對服從大本營的戰略方針和外交政策,或者陽奉陰違,貫徹執行變調走樣。這也是關羽失敗的又一個重要的原因。

荊州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荊州的守將只能堅定執行“聯吳抗曹”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劉備和諸葛亮綜合各種因素做出的正確外交方略,駐守荊州的將領,必須絕對地堅守這一既定外交戰略。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離開荊州入川時,就問關羽,如果曹軍來攻,將軍當如何應對?關羽回答領兵力拒。諸葛亮又問,如果此時東吳也來攻,又當如何應對,關羽回答分兵拒之。諸葛亮深感大事不妙,反覆交待關羽,要堅決執行“聯吳拒曹”的外交策略。可惜自負的關羽不聽,才有了後來的敗走麥城。

歷數劉備集團的軍事將領,同時具備以上四個條件的人員,還真沒有。關羽,能力全面出眾,但為人孤傲,人格有缺陷,同時恃才傲物,不能堅決執行既定的外交政策,導致最終的失敗。張飛,萬人敵,武力強悍,但性格暴躁,不懂外交和經濟。馬超倒是一個非常全面的人才,足可當此重任,只可惜是個外來戶,劉備對其始終心懷戒備,絕不可能將荊州交給他。趙雲,武力出眾,但沒有獨擋一面的經歷和能力,一直是劉備衛士的角色,像曹操的許諸一樣。黃忠是個全面的人才,只可惜年事已高,不適合常年駐守。魏延也是個全才,能力足可守荊州,只是在當時資格尚淺,難以服眾,而且諸葛亮對其始終不信任。

我@晨風曉月趣歷史,期待與您的交流!


晨風曉月趣歷史


能守荊州的,除了關二爺,諸葛亮、李嚴、魏延等都可以守得住,但最合適的人選,非常山趙雲趙子龍莫屬。

豹眼認為,趙子龍甚至比關羽更合適。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

第一,責任感。

長坂坡一戰,就足以表現了趙雲的責任感。張飛守下邳,不僅把下邳搞丟了,還把劉備的老婆孩子一起整丟了。不管張飛本事有多大,但責任感的確不行。

而趙雲就不同,長坂坡之戰,是遭遇戰,能夠自己脫身就不錯了。劉備、諸葛亮、張飛等人都是這麼做的。不管史實趙雲殺了個幾進幾齣,但他能夠返回敵陣,把甘夫人和阿斗找到、護衛回來,這就是超強的責任感。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什麼困難,都能夠清楚自己的職責,不惜生命盡到自己的責任,這一點,在劉備集團內,沒人能與子龍相提並論。

第二,政治立場。

趙雲是堅定的剷除漢賊、匡扶漢室的衛道者。襄樊之戰後,劉備意欲伐吳,趙雲力諫,他認為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雖然曹操已死,但其子曹丕繼位,應該繼續討伐曹丕。只要滅了曹丕,孫權自然會臣服。

從趙雲這一立場來看,如果讓他守荊州,絕不會與曹操妥協,但一定會堅持孫劉聯盟,處理好與孫吳的關係。同時,因為他的責任感,也不會過於同孫權妥協,會堅持鬥爭。

第三,能力不差。

從武功值、謀略、膽識、勇猛等各方面來看,趙雲作為武將是很全面的,特別是趙雲善於後發制人,作為守將,更為可貴。關羽、張飛都有三板斧的嫌疑,打不贏會跑路。但趙雲一定會死戰到底,除非城破人亡,否則絕不會退縮。

漢中之戰中的漢水之戰,趙雲表現神勇,“一身是膽也”,但在策略上犯了盲目冒進的錯誤。如果是在荊州,有劉備、諸葛亮的囑託,趙雲恐怕不會有冒進的問題存在,因為責任不同,更需要謹慎。

第四,處事低調。

與關、張相比,由於趙雲跟隨劉備較晚,在劉備集團不像其二人那樣驕狂自大,更能與其他守將如糜芳、士仁等處理好關係,更能協調一致,共同抗敵。

更為重要的是,趙雲不會一意孤行,違背劉備的意志,擅自發動襄樊之戰。

如果荊州能再堅持一二年,給漢中之戰後的劉備以休養、調整的時間,那麼在戰略上,劉備就有很大的主動性。

第五,卓越的理政能力。

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不僅在軍事上要有突出的能力,在行政上也必須具備傑出的管理能力。

劉備得到荊州南四郡,任命趙雲為偏將軍、兼任桂陽太守。

劉備平定益州後,趙雲力諫劉備不要將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而應該將其歸還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以取得益州百姓的民心。

這不僅是趙雲高尚的品德,更是突出的政治智慧。

因此,如果趙雲守荊州,不僅荊州固若金湯,而且行政、經濟也會發展的很好。百姓具有歸屬感,就會同心協力,來維護荊州的穩固。

同時,趙雲替換關羽守荊州,關羽、張飛等人就可以在漢中方向給曹魏更大的壓力,有關羽、張飛在,對馬超自然形成一種制約,劉備可以更大的發揮馬超在西涼的作用。如此一來,劉備不僅在西涼地帶發展的更好,也可以更大的牽制曹魏的兵力,荊州就會更加相對的安全。

可惜的是,劉備沒有重用趙雲,也反映出劉備用人的侷限性,這也許是劉備集團不能走得更遠的原因吧。


豹眼看歷史


關羽大意失荊州,使蜀漢政權喪失了北上伐魏的戰略基地,導致了最後滅亡的結局;這都是關羽驕傲自大的結果,那麼蜀國還有誰可以守荊州呢?

要說比較穩妥,既勇敢又有謀略的人那就是趙雲;如果讓趙雲守荊州,不可能發生荊州失手的危險。

首先趙雲武藝高強,打遍魏國和吳國沒有對手;其次是趙雲有謀略,如漢水戰役中的空城計,在大軍壓境之下仍能果斷指揮,戰果輝煌。

第三是趙雲比較謹慎,處事周密穩妥,所以趙雲是守荊州的不二人選。


歷史鑑春秋


真正能守住荊州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諸葛亮!

其實劉備原本的打算就是讓諸葛亮和關羽共同守護荊州,關羽能領兵衝殺,諸葛亮能居中謀劃。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的守住荊州。

所以劉備入川時,並沒有帶上諸葛亮,而是帶上了和諸葛亮齊名,地位也相當的謀士龐統。但劉備的計劃被張任打亂了。在進攻雒縣時,親自指揮作戰的龐統居然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以至於劉備只能從荊州調遣諸葛亮入川。

所以劉備本來想好的守荊州人選只剩下了關羽一人,這也給蜀國日後埋下了禍患。試想,如果諸葛亮也在荊州,那麼關羽的行動一定會被謹慎的諸葛亮制止,或許就不會有敗走麥城的事兒了。

那麼,蜀國就沒有其他人選能守荊州了麼?

確實,守荊州的人實在很難挑選。因為這要衡量各方面的問題。首先要絕對的信任,因為荊州當時是劉備的大後方,無論如何荊州也不能失去。再者這個人的威望要高,當時劉備集團內部威望最高的將領就是關羽,軍師謀士無疑就是孔明。所以劉備要分兵,這兩個人就是必然的人選。

剩下的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人,雖然也是一等一的悍將,但沒人能做到關羽和諸葛亮的這種程度。

所以後來劉備只留下關羽守荊州,在當時也是無奈之舉。之後拿下西川,需要諸葛亮的地方就更多了,不可能再將諸葛亮調回去。


胖哥侃歷史


1.首推諸葛亮,諸葛亮此人雄才啊,而且他主張的是聯吳抗曹,曹操勢大,而且從周瑜,魯肅三番五次來討要荊州,諸葛亮都是找到各種藉口拖住不給,所以,劉備奪取益州後,荊州交給諸葛亮自然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就算是收不住,拖不住,大不了就是撕破臉,憑諸葛亮的才能自然是守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的,所以只要益州無事,諸葛亮守荊州再好不過;

2.其次就要數張飛了——這裡我們必須要強調一點,如果關羽只是守荊州而不是去襄樊主動進攻曹軍,荊州也丟不了,因為只要關羽在荊州坐鎮,呂蒙呂子明別說白衣渡江,就是孫權陸遜都不穿衣游過來,也偷不走荊州。但是既然問到除了關羽還有誰能守得住荊州,那麼我們只能說另一個人是張飛——劉備那裡就兩個被曹營和東吳公認的萬人敵,這萬人敵指的是指揮才能,並不是說一個人單挑一萬個。

3.推趙雲配孫乾,糜芳等末流謀士即可,趙雲是五虎將裡最聽話的將軍,對於劉備諸葛亮的話是言聽計從,所以在他出去鎮守荊州,應當是會按照劉備和諸葛亮的囑託辦事,而不像關羽那樣驕傲自大,恃才傲物,說什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等等,所以趙雲守江山,穩穩的;

4.黃忠,這是一員老將,有才有武藝,有勇有謀,很厲害,當然有人說,不是魏延,或許不知道黃忠,但是像他這樣的人,遇到了明主,自然會大放光彩的,黃忠不驕不躁,作為守城將軍,是再合適不過了。



紅嶺影視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說實話,有能力守荊州的絕對不止關羽一個。但劉備會讓其他人守嗎?蜀中陣營裡幾乎沒有第二個。

第一,劉備的兒子們。

劉備在佔領川蜀之時,兒子們稍微能擔點重任的也就劉封。但劉封是養子,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最容易把老子江山搞走的就是兒子,所以,劉備不會讓劉封去。

第二,謀士。

諸葛亮肯定是謀士裡最有能力的,所以,其他謀士肯定不會有機會。但不用諸葛亮的原因有三。

1,劉備剛剛佔領川蜀。局勢不穩,當地老世族和舊臣需要安撫和制約,這時候需要諸葛亮。

2,諸葛亮和魯肅是好友,且諸葛亮與東吳也有過接觸。放任諸葛亮留守荊州,有可能自立為王或者通吳。且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威望極高,就算諸葛亮自己沒有不臣之心,劉備也會擔憂民意。

3,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沒有得到過軍權,偶有指揮之權也是坐鎮中軍和劉備一起謀劃。因為諸葛亮太優秀了,劉備不放心。如果讓諸葛亮去荊州,那就等於把一半的軍政大權給了諸葛亮,對於劉備是不可能得。

所以,謀士沒有合適人選。

第三,關羽和張飛。

關羽和張飛其實差不多,但關羽稍微穩重一點,且水戰能力強於張飛。所以,張飛不如關羽。

綜上所述,劉備集團除了關羽,其他人不是沒能力,是劉備不放心。



肖申克的舅爺


在三國曆史上,能夠代替關羽守荊州的,劉備陣營中找不到第二個人。



因為在劉備進西川時,只帶著魏延,黃忠和龐統,一文兩武隨軍出征。

後來劉璋手下張讓殺了龐統,劉備兵力不足,急忙調集荊州兵支援。

於是,諸葛亮,趙雲和張飛領兵入川,和劉備合兵一處。

劉備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守荊州一定要選一個能擔當大任,文武雙全的人。

諸葛亮知道劉備說的是關羽,因為在劉備陣營中沒有人比關羽更加合適。

關羽早年已經名滿天下,曹操和孫權陣營的人對關羽既敬重又畏懼。

所以,只有關羽鎮守荊州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劉備是公元211年入川,直到220年關羽兵敗被殺,

關羽鎮守荊州長達9年的時間,從時間上也能看出關羽確實為劉備守好了大本營。

在這幾年裡,關羽在荊州一邊防備曹操和孫權,一邊訓練荊州水,陸軍,準備為劉備北伐事業出力。

劉備取益州和漢中後,關羽為了策應劉備,主動挑起了襄樊之戰。

襄陽和樊城是曹操陣營南部的屏障,只有攻佔這兩座城池,才能為大軍掃清北伐的障礙。

在全局戰略上關羽的做法是沒有問題的,並且劉備和諸葛亮都知情並且允許的。

不然關羽不會擅自挑起戰爭,畢竟關羽是為劉備守荊州,而不是為自己,服從命令是第一位的。

結局大家都知道,為了消除關羽威脅,曹操和孫權聯手。

孫權偷襲了荊州,孟達投靠曹操,讓劉備損失慘重。

假如換作其他人守荊州,劉備陣營中誰合適?

筆者認為都不行,張飛太過魯莽,趙雲沒有大局觀,魏延名氣不夠,黃忠上了年紀。

這些人都由於某個原因而被劉備否決,只有關羽是劉備的最佳人選。


只可惜,劉備沒有料到後來的局勢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讓他雖得益州,漢中,卻喪失了北伐的前沿哨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