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葉問4》電影看完後,不僅僅讓人熱血沸騰,為華人而驕傲,更為那個時代的英雄們熱淚盈眶。這是一部弘揚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影片,力量滿滿!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電影中除了通過武術格鬥為中華爭得尊嚴之外,還有一條重要線索,葉問和兒子阿正的親子關係,從影片開始的父子對抗,到結尾時候父親教兒子練拳的和諧畫面,這個線索穿插始終。

影片中阿正正處於青春期,因為經常在學校打架,被學校開除了,在這個背景下整個電影開始展開。為了讓兒子能夠繼續讀書,葉問飛去美國尋找希望。但阿正卻表現出極力反抗,因為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練拳習武。而父親葉問卻認為讀書才是出路,父子矛盾之後,陷入了冷戰狀態。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葉正被學校開除

葉問來到美國,拜訪中華總會會長萬宗華後,又恰遇其女萬若男,當時若男被幾個男生圍攻,葉問幫助解圍。這個小女孩跟自己兒子年齡相仿,在交談中若男抱怨自己的父親自私,不理解自己,阻礙自己學習喜歡的拉拉舞,強迫自己練習不喜歡的太極拳。而且不顧自己的感受,只是讓自己忍讓,這與葉問父子的矛盾如出一轍。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萬若男被男學生圍毆

電影中,兩個父親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深愛著父親。但是他們之間卻好似一條巨大的鴻溝,無法跨越。孩子希望父親能夠理解和支持自己,而父親則覺得孩子懵懂無知,自毀前程。

我們細看這兩個父親。

葉問是一代宗師,為人謙和,性情豪爽。即使面對整個中華總會人的嘲笑也並不計較,可謂心胸寬闊。但對於兒子的要求卻無法接納,甚至不可忍受。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萬宗華一手成立中華總會,為華人與當地歧視勢力周旋。在處理與外國人的關係上,進退有度。即使面對外國權勢的無理取鬧,也是忍辱負重。對待國人更是照顧有加。但對女兒卻是要求嚴格,不能接受她的愛好興趣,認為那些毫無價值。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若男被欺負,父親讓她忍讓

在兩個一代宗師中,我們看到他們平時所表現出來的性格,和對兒女的性格有著巨大差別。

就好比網上的一句調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潛意識人格”!

01什麼是“潛意識人格”

首先我們要先看下人格的定義。

人格“personality”源於古希臘語“persona”,本意“面具”。心理學用面具轉意為人格。

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徵。

那什麼是“潛意識人格”呢?

它是隱藏在意識之下的人格需求,平時不會顯現出來,而是在某一特定時刻,特定場景中才被激活。這些隱藏在深層,不易被覺察的人格特徵,我們稱之為“潛意識人格”。它呈現出來的特質,往往與平時人格相反。

2004馬加爵事件。

馬加爵平時表現的是努力上進,積極奮鬥的人格。即使面對跟女生表白被拒絕這個挫折,他的反應是:“我只是內心痛苦了下,我也並沒有怨恨誰,我只覺得自己確實條件不行,配不上她,我對父母也是這麼說的,我有自知之明,我不談戀愛 。”出事之後他父親在信中曾寫道:“你從小就是一個孝敬的好孩子”。這就是馬加爵表現出的人格特徵,跟暴躁、殘忍沾不上邊。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但當他被自己認為最信任的同學嘲笑的時候,他說:“我是一個堅強的人,我不曾被艱辛貧苦生活打敗,可是當我的人格尊嚴被人糟蹋的不成樣子的時候,當我過去的傷痛被人再次拿出來嘲諷的時候,我的心滴血了”。這個時候表面的人格就已經無法來處理這個問題,也就是他的人格特質在面對這種衝突的時候沒有辦法解決。這時候“潛意識人格”就會顯現出來。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他被壓抑下的“潛意識人格”,跟他表現出來的退讓、忍耐,恰恰相反,其特質是攻擊和破壞。

平時“潛意識人格”被壓抑的越深,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越強烈。如果馬加爵平時就表現出一些攻擊性(比如跟別人爭論),那麼他的這個攻擊性的人格就不會被壓抑,即使再憤怒也不會如此爆發,更不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這也是我們要把“潛意識人格”意識化的意義。

02“潛意識人格”的特點

“潛意識人格”與意識人格,共同組成我們完整的人格。平時我們所說的完善人格,就是把“潛意識人格”意識化的過程。

①“潛意識人格”在關鍵的時候,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葉問4》中,萬宗華在對外國人態度上,主張以和為貴,能忍就忍。日常行事中也從不會跟外國人硬碰硬。在對待中國人的時候,也是力求團結一致,互相庇護。雖然開始葉問的請求被拒絕,也是因為中華總會所有人,覺得葉問徒弟李小龍危害了華人的利益。從整體來看,萬宗華一定是一個性格冷靜,處世謹慎,凡是大局為重的人格。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但當他看到女兒下跪求人的時候,突然明白一切的冤枉都是外國人故意刁難。他卻改變了態度,告訴女兒“你是對的,不能忍時就不要忍”。這個時候表現的就是正面交鋒的、直來直去、不計較後果的人格特徵。即使最後被巴頓重傷也無怨無悔,這就是他的另一面的“潛意識人格”,跟他平時的為人處世是不同的。

所以,“潛意識人格”往往會在關鍵時刻,習慣性格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凸顯出來,來管理個體從另一個方向尋找解決之道。我們常說的“狗急了跳牆”就是這個原理。

②“潛意識人格”在迷茫的時候,會被意識化。

李美25歲,最近因為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問題來做諮詢,目的就是讓自己能夠積極的面對工作,解決人際關係。在諮詢中,她講到了最近做的一個夢,夢到兩條蛇擋著自己的去路。

當諮詢師向她詢問,自己對蛇什麼感覺。她描述到:“蛇,陰險狡猾、靈活多變”。諮詢師接著問道:“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性格呢?”她回答:“我是一個內向、老實、單純和直率的人”。

夢中蛇所代表的人格,跟小美的平時人格完全相反。她夢到蛇擋在路上,也就是她的意識拒絕的“靈活”人格,這個人格特徵被壓到了潛意識中,在夢裡呈現出來。因為擋在路上,也可以看成在路上引導,就是在工作中的矛盾需要她變得“靈活”,需要這個潛意識人格,而不是繼續用以前的“老實、單純”,因為那個人格特徵在當前的問題中是無效的。這是在夢中“潛意識人格”意識化。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夢是我們跟潛意識的一個通信器,當夢境出現一些信息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去覺察,這些潛意識信息就會被意識捕捉上來。

所以“潛意識人格”意識化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一個自我控制力增強的過程。

假如,平時我們不刻意反抗一些特質,(例如看到別人小氣就生氣,看到別人說句髒話自己就氣得夠嗆),這些特質就不會被壓制進潛意識內。我們最看不慣的,往往就是我們潛意識中被壓制下去的,例如你看不慣孩子懶惰,可能是你自己希望懶惰又不敢懶惰的需求。

只有我們把“潛意識人格”意識化,我們才會能更好的管理工作生活,處理矛盾衝突。

③“潛意識人格”面對親密關係時候,會被激活顯現。

來訪者徐嬌嬌(化名)是我的一個來訪者,她的說結婚後兩個月,丈夫便因為一點小事跟自己爭吵起來,並動手打了自己。從那之後一直到現在5年的時間,這種家庭暴力經常發生,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家庭的小矛盾,她自己也非常的痛苦。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但是自己的丈夫,在外人眼裡都是很本分的人,平時不苟言笑遇事退讓。當初也是因為看到這些優點,才選擇嫁給他。現在自己一方面忍受家庭暴力的痛苦,一方面越來越懷疑自己,因為丈夫在別人眼裡是很好的人,可是在自己面前就完全是兩個人,懷疑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

我跟他分析,丈夫在外人面前可能更多的是委曲求全,並不是遇事真心退讓。這些看似本分的性格是他的表面性格。而潛意識中卻覺得退讓不公平,但是自己因為是“本分人”,所以礙於這個面子,在外人面前從來不爆發。

他這種內在的對別人不滿的攻擊性,就會不斷地被壓進潛意識。一方面這個潛意識人格的攻擊性,會對自己產生攻擊,另一方面就是在家庭當中對親近的人產生攻擊,而家暴就是潛意識的攻擊行為。他的這些家暴根本原因不是妻子做的不好,而是潛意識對攻擊性壓制的釋放。

所以我們看到,當我們把一些負面的情緒,壓抑進潛意識的時候,就會形成負性的“潛意識人格”,而這些特徵,往往會在最親近的家人身上展現出來。

影片中葉問是一個非常喜歡武術的人,自己開館收徒,也非常能打。但他卻無法接受兒子打架、不願上學、只想學武術的事實。他的意識思想認為學武打打殺殺是不好的,只有學文才會更有出息。但是每一集中他都打的不亦樂乎,或者說練武打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葉正為自己爭論

我們看到葉問的一個思想矛盾,潛意識希望兒子變強大學武,意識又認為只有學文才更有出息(其實他自己都不知道學文究竟有多好,因為自己是學武的)。這就是呈現出來的“潛意識人格”與意識人格的矛盾。

在面對最親密的人的時候,我們往往不在去設防,潛意識的思想和動機也會被釋放出來,這個時候表面人格的面具被卸下,而“潛意識人格”就會呈現出來。

“潛意識人格”被壓抑太久就會形成扭曲,爆發出來就會對自己及他人帶來巨大的傷害。所以完善人格,把“潛意識人格”意識化非常重要。當所有人格都能夠被接納認可,一個人的人格才是健全的,健康的,他做事情才會有自制力,有自控力,對自己和別人會有邊界感。

那如何才能讓“潛意識人格”意識化,讓自己身心一致,內外和諧呢?

03如何讓“潛意識人格”意識化?

“潛意識人格”不會被我們覺察,其原因有二:

一、意識層排斥“潛意識人格”。因為從小意識層就開始學習周圍的價值觀,慢慢被這些觀念束縛,無法看到真正自己的需求,覺得“潛意識人格”跟父母要求的不同,就是對父母的背叛。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二、“潛意識”無法被意識覺察。意識運作的時候,我們沉浸在思考與對錯中,無法注意到對錯之外的答案。也就是我們無法同時看到潛意識的需求。

雖然“潛意識人格”隱藏的很深,但是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尤其是與親近的人交往,就會不自覺的投射出來。一個最簡單的驗證:你最不能容忍別人的地方,往往就是你最不能容忍自己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你壓抑進潛意識的“人格”特質。

所以,只有通過把“潛意識人格”意識化,我們才會有對自己更清晰的認知,才會更好的處理工作和情感中的問題。

要想把“潛意識人格”意識化,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①通過對方覺察自己,觀察對方的反應。

影片中葉問每次打電話回香港,肥波接到電話後,讓阿正接電話,但阿正非常抗拒並完全拒絕接聽。這是他表現出來的外在情緒和態度。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但是當葉問最後一次通話的時候,告訴肥波自己得了癌症。阿正聽到這個消息時候,哭著過去接聽了父親的電話。這說明阿正的潛意識中一直是接納父親的。

阿正的潛意識是如何意識化的呢?

阿正拒絕接聽電話,是在跟父親爭奪話語權,爭奪父親的尊重。這個時候即使潛意識接受父親,為了能夠勝利,也會聽從意識的安排,跟父親對抗。但當聽到父親得了癌症的時候,意識的對抗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對抗的目的是贏得父親的尊重。如果失去了父親,哪裡還有什麼尊重呢?所以這時候,意識的對抗就失去了意義,進而潛意識的接受就被意識化,來處理父子矛盾。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這個過程可以簡化為,阿正看到父親沒有能力來對抗自己的時候(得病就等於失去力量),內心會反觀自己的對抗意義,通過反觀能夠覺察自己的真實需求(對抗只是手段,贏得尊重才是需求)。

而葉問是如何從意識層的否定兒子,轉變為潛意識層的支持的呢?

當萬若男訴說自己的父親一點都不關心自己,根本不在意自己想法的時候。葉問還是站著父親的角度上去教育待若男:“真不知道你們這些孩子在想什麼?”但當若男突然說:“我不相信其他人的爸爸是這樣,最起碼,葉叔叔你不是。”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這一句話給了葉問非常大的衝擊,也給了他一個新視角,因為他在跟若男的接觸時,雖然把她當孩子,但很能理解他的需求,因為他看到了若男被人欺負。而轉向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卻無法理解阿正的真正想法。正是因為這一句話,讓他對這個父親角色有了新的覺察,看到了自己的投射,也看到了孩子正在的需求。所以最後電話中,阿正告訴父親自己真不想去美國,只想練武學拳的時候,葉問不再反對,而是淡淡的說:“回去我親自教你。”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這就是通過對面人的言語反應,覺察自己潛意識的人格需求,從而達到讓自己的“潛意識人格”意識化。

我們不是不能理解孩子,只是不願意去理解。

就像心理學家曾奇峰所說:“我們真的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實際上是我們不願意知道。作為父母你也有和他一樣的童年,有相同的經驗,現在你的社會經驗和閱歷都要比他高的多,你真的無法理解他們嗎?假如他是你的敵人,你會知道他在想什麼嗎?”答案不言而喻。

如何通過對方覺察自己,有以下三個方法:

第一:覺察自己對對方的不滿。當我們對對方不滿的時候,這個不滿情緒背後,是不是自己潛意識的投射?比如一個人對別人吝嗇非常的不滿,可能就是他自己想節約,但是又礙於面子裝大方。自己潛意識就有一個斤斤計較的人格。

第二:用心聽進別人的話。

這句話如何做到呢?當你聽到別人的話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去反駁他,而是先聽進來,然後問自己:“假如他說的是對的,會對在哪裡呢?”這是增加自我覺察的第二個方法。

第三: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自己,看自己的思考模式,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抽離出自己,從而能夠通過理性觀察到自己的真實。

②覺察自己的內心,是否會有情緒壓抑。

覺察自己的內心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如果我們能夠實時覺察內心,“潛意識人格”也就消失掉了。因為我們內心太大了,所有必須給予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情緒變化”。通過覺察情緒變化,進而覺察“潛意識人格”的需求。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要做到覺察情緒,有兩種方法:

第一:獨處靜坐。佛家大德印光法師說過:“閒談莫倫人非,靜坐常思己過”。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獨處,去觀察自己一天情緒是否有所起伏?這些起伏的原因是什麼?情緒背後是否存在著“潛意識人格”的需求?這就是覺察內心的第一個方法和途徑。

第二:寫日記。我們頭腦的回憶線路是線性的,因為這個結構,所以很多時候容易陷入思維困局,就是鑽牛角尖。而我們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就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反應到紙上,當我們把思維寫下來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抽離的感覺,好像站在一邊觀看一樣。在這種抽離狀態中,就可以更好的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內心的狀態變化。

通過兩種方式去自省,去覺察自己的內在情緒,引導我們覺察自己的“潛意識人格”。就可以很好的把“潛意識人格”意識化。

③覺察自己的邊界,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知

邊界是保證每個人獨立的前提,一個缺乏邊界感的人,無法知道自己正在的需求。

當影片中葉問過分的干預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要求做選擇的時候,就是侵犯了對方的邊界,這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抗情緒。萬會長不讓若男去練舞蹈,也是同樣的問題。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當葉問看到若男被一群男孩子欺負,看到了她的想法和需求的時候,他就選擇尊重若男,這就尊重了對方的邊界。但因為若男的話,葉問反省自己和阿正關係的時候,覺察到了自己把一些“潛意識”需求投射給了阿正,侵犯了阿正的邊界,所以他才如此抗拒。

這個時候他看到了跟兒子矛盾的根源,因為清晰了自己的邊界,葉問在電話中同意阿正的想法,同意他習武。這就是對邊界的尊重。

覺察自己的邊界是一個練習過程,跟大家分享的兩個方法:

第一:角色定位就是角色邊界。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責任和權利,所以認真思考自己在角色中,哪些是屬於分內的,哪些是超出範圍的,這點非常重要。

《論語》中講到:“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這就是角色邊界,往往超出邊界的,就會被我們意識所不接受,會被壓制下來。如果在邊界之內而被壓抑的,這些就需要被意識顯化出來。

當我們清晰的覺察自己的本分的時候,就可以很好的覺察自己的邊界。

第二:尊重對方就是尊重邊界。試著去尊重對方的決定,尊重對方的思想,不管對方是誰,我們都沒有權利控制他,這是覺察邊界的態度層面。

當我們願意尊重對方的時候,實際上就完全尊重了對方的邊界。有了對方的邊界,我們自己的邊界便會更加清晰,對自我的認知也會更加清晰。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總結:

“潛意識人格”一方面來自於我們本能需求被壓制,一方面是邊界被模糊,找不到定位。最終在意識層的價值觀下,無法完全釋放自己。我們發現當我們越是在意什麼,越是計較什麼,越是想證明什麼。這些往往就是我們潛意識的需求。這些需要被我們意識層看到,需要把他們意識化。

當面對孩子時,去尊重他、理解他,覺察自己與孩子相處時候自己的情緒變化,觀察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有潛意識投射的影子。讓孩子成為孩子,讓自己成為自己!這才是對自己的愛、對孩子的愛!

《葉問4》:別讓“潛意識”埋藏了愛,6000字詮釋做好父親

在人格完善的路上,一切都無法外求,也無需外求。完善人格就是完善自己,就是不斷去接納曾經被排除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