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鉚”在鄉村31載的全國模範教師陳雪霞 學生家長追著她“回”鄉村

“鉚”在鄉村31載的全國模範教師陳雪霞 學生家長追著她“回”鄉村

疫情之下,以往熱鬧的定海街頭顯得格外冷清,一到晚上7時更是人煙寥寥。“Hello, everyone! Let’s review what we have learned.”在定海區檀樹北區的一幢居民樓裡,英語老師陳雪霞又開始坐在電腦前,通過“釘釘”直播平臺為學生們講課。就這樣,她的“直播夜校”開始了。

2月12日起,陳雪霞的夜晚都是這樣度過的。今年51歲的她在定海區小沙中學任職,擔任英語老師兼班主任,以及政教主任和年級段長。

上世紀80年代末,從農村走出來的陳雪霞,剛從師範專業畢業後走上三尺講堂,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期間,陳雪霞三調學校,卻始終選擇了鮮有人問津的海島鄉村學校。“我就是農村的孩子,我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一個質樸的理由,支撐著她一直“鉚”在鄉村。

“只要我再堅持一下,

也許他們會有更好的未來。”

城鄉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是一個通病。恰恰在小沙中學,出現了有條件或本來在城區讀書的學生,繼續在農村就讀的情景。

上學期開學前,小沙中學校長嚴志軍接到一通電話,城裡一學生家長希望把孩子送到陳雪霞班上“接受更好的教育”。

“其實,這樣的‘逆城市化’現象,並非先例。”嚴志軍說,之前就有一對姐妹,姐姐在陳雪霞的培養下,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待妹妹上初中時,雖說全家人已搬到了城裡,但家長依然放棄城區就讀的機會,選擇把妹妹送到小沙中學,只因“陳老師帶孩子,我們放心”。

來自河南的小勇、小威(均為化名)兄弟倆是雙胞胎。在兄弟倆念初一時,陳雪霞是他們的英語老師兼班主任。到了初二,他們的媽媽陳凡(化名)進城做生意,也順便搬了家。本來兄弟倆可就近入學,但他們父母堅持讓兩人繼續待在小沙中學。

“說實話,與陳雪霞老師相比,我這個媽媽很不稱職。”陳凡說,她和丈夫文化程度低,每天又很忙,不知道如何照料孩子,因此,兄弟倆念小學時不但學習成績不理想,行為習慣也不是很好。

得知情況後,陳雪霞主動提出每個雙休日由她來帶孩子,督促兄弟倆學習。一段時間下來,兄弟倆各方面進步明顯,不但學習成績噌噌往上升,性格也開朗了,還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從岱山縣太平中學到島鬥中學,再到如今的定海區小沙中學,陳雪霞遇到過多次進城教書的機會,但她一次次放棄了。看著孩子們稚嫩又渴望的眼神,想到家長們的囑託和希望,來自農村的陳雪霞的心被揪得緊緊,“只要我再堅持一下,也許他們會有更好的未來”。

這樣的一個想法,陳雪霞一堅持就是31年。

“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

什麼都不管,這怎麼行?”

“铆”在乡村31载的全国模范教师陈雪霞 学生家长追着她“回”乡村

小沙中學所在的街道,三面環山,坐落著增洲造船、長宏國際、金鷹公司等大型企業,生活著數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學校處於中間位置,也成了周邊無數孩子的希望。

每個工作日的上午6時25分,陳雪霞總會準時乘上校車,前往近20公里外的小沙中學上班。陳雪霞說現在的情況已經是相對輕鬆,以前上下班為了乘公交經常得5時起床,碰到下雪天在路邊等一個多小時的車,也是常有的事。

海島農村的教師不好當,更何況絕大多數的生源來自外地。來自安徽的小海,因為小時候沒有受過系統的英語學習,基礎差,甚至一度對英語產生了牴觸心理。於是陳雪霞特別關注小海,調動課堂氣氛,講究教學效率,每天變著花樣帶著小海打卡背單詞。

“慢慢地小海的詞彙量變多了,聽寫單詞的成績提高了。他學習英語也變得主動,還經常跑來請教問題。”令陳雪霞欣喜的是,才一個學期時間,小海的英語成績有了長足的進步。作為一所偏遠的海島鄉村中學,小沙中學的英語成績卻在定海全區所有中學中位列前三,這其中,陳雪霞功不可沒。

72平方米,兩室一廳,簡約而溫馨。客廳的一角擺放著一張工作臺,高高壘起的兩摞教材,格外醒目。這就是陳雪霞的家,也是陳雪霞學生們學校之外的另一個學習場地。

陳雪霞帶過2000餘名學生,每一屆學生中,少則五六人,多則十餘人,都會成為她家的“常客”,管吃管住管學習。

“下雨天我們淋溼了,陳老師會幫我們吹乾。”“感冒了陳老師會給我們煮梨湯。”……在學生們口中,陳雪霞不僅僅是陳老師,更是陳媽媽。學生曉薇(化名)說,好幾回她和同學一同去陳雪霞家補課。一進門就看到了滿滿一桌菜,都是她們愛吃的。“我知道,陳老師是愛我們,想給我們多做點好吃的。”回想起這些時刻,曉薇的眼睛中閃爍著光芒,陳雪霞對她的關心,她都記得。

“髖關節積水,醫生叮囑需臥床靜養,她沒躺幾天就跑去學校上課;肩胛骨撕脫性骨折,住院一週後,她吊著繃帶披著大外套出現在學校裡;甲亢,住院一個月,每天一掛完鹽水她就偷偷溜去學校……”“數落”起陳雪霞,丈夫傅軍良停不下來。他笑著說,自己不止一次勸說,又不止一次偷偷聯繫學校請假,可陳雪霞總說“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什麼都不管,這怎麼行”。

“學生不能適應的時候,

必須改變自己去適應。”

這回,陳雪霞又和手機“鉚”上了。

每天早上,陳雪霞醒來的第一件事——拿起手機打電話。“你們打算何時回舟山?”“去社區報到了嗎?”“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嗎?”……一圈電話下來,一早上的時間過了大半。緊接著,她把學生情況統計進表格並上傳,因為陳雪霞還是政教主任,她還要蒐集全校學生的情況,並彙總上報教育局。

午飯過後,定海全區的統一網課時間快到了。陳雪霞便守在手機邊電腦前,陪著學生們上網課。“有些學生可能會遇到掉線、黑屏等問題,我不單單得督促他們上課,還要幫忙聯繫技術人員。”陳雪霞啞著嗓子笑著說,雖然是居家辦公,可並不比平時上班輕鬆,忙得都記不得今天是星期幾了。

由於全區統一安排課程,陳雪霞並沒有接到上課任務。“我們的學生知識消化慢,跟著全區學習,肯定會被落下。”她仔細盤算了一下,決定利用晚上時間為學生直播上課。全區的網課時間是周天到週四,陳雪霞的“直播夜校”是一週七天。

“還好,早在之前我已經研究過手機了。”陳雪霞笑稱,雖然自己是個玩手機沒有那麼溜的中年人,但這一代的學生都喜歡用微信交流。為了讓學生們多開口說英語,她放學後或節假日期間利用微信進行語音教學。每聽完一名學生髮來的語音私信,她都會耐心回覆,糾正英語發音,講解詞彙運用技巧。

對一個學生來說,短短十分鐘不算什麼,但對陳雪霞來說則意味著要面對兩個班級49名學生,所花費的精力遠遠不止幾百分鐘。“這都沒什麼大不了。學生不能適應的時候,必須改變自己去適應。”陳雪霞說。

“鉚”在海島鄉村學校三十一載的陳雪霞,收穫了“省百名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省師德楷模”“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2019年還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共產黨員,應該要有‘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態度。”陳雪霞說,在直播中還講述了奮戰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英雄事蹟,學生們深受感動。她知道,這群學生雖然起步慢,但對知識對未來都抱有一顆探索之心。只要看著自己教過的學生,走上社會以後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這就是她所期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