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在乡村31载的全国模范教师陈雪霞 学生家长追着她“回”乡村

“铆”在乡村31载的全国模范教师陈雪霞 学生家长追着她“回”乡村

疫情之下,以往热闹的定海街头显得格外冷清,一到晚上7时更是人烟寥寥。“Hello, everyone! Let’s review what we have learned.”在定海区檀树北区的一幢居民楼里,英语老师陈雪霞又开始坐在电脑前,通过“钉钉”直播平台为学生们讲课。就这样,她的“直播夜校”开始了。

2月12日起,陈雪霞的夜晚都是这样度过的。今年51岁的她在定海区小沙中学任职,担任英语老师兼班主任,以及政教主任和年级段长。

上世纪80年代末,从农村走出来的陈雪霞,刚从师范专业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期间,陈雪霞三调学校,却始终选择了鲜有人问津的海岛乡村学校。“我就是农村的孩子,我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一个质朴的理由,支撑着她一直“铆”在乡村。

“只要我再坚持一下,

也许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一个通病。恰恰在小沙中学,出现了有条件或本来在城区读书的学生,继续在农村就读的情景。

上学期开学前,小沙中学校长严志军接到一通电话,城里一学生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到陈雪霞班上“接受更好的教育”。

“其实,这样的‘逆城市化’现象,并非先例。”严志军说,之前就有一对姐妹,姐姐在陈雪霞的培养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待妹妹上初中时,虽说全家人已搬到了城里,但家长依然放弃城区就读的机会,选择把妹妹送到小沙中学,只因“陈老师带孩子,我们放心”。

来自河南的小勇、小威(均为化名)兄弟俩是双胞胎。在兄弟俩念初一时,陈雪霞是他们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到了初二,他们的妈妈陈凡(化名)进城做生意,也顺便搬了家。本来兄弟俩可就近入学,但他们父母坚持让两人继续待在小沙中学。

“说实话,与陈雪霞老师相比,我这个妈妈很不称职。”陈凡说,她和丈夫文化程度低,每天又很忙,不知道如何照料孩子,因此,兄弟俩念小学时不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

得知情况后,陈雪霞主动提出每个双休日由她来带孩子,督促兄弟俩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兄弟俩各方面进步明显,不但学习成绩噌噌往上升,性格也开朗了,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从岱山县太平中学到岛斗中学,再到如今的定海区小沙中学,陈雪霞遇到过多次进城教书的机会,但她一次次放弃了。看着孩子们稚嫩又渴望的眼神,想到家长们的嘱托和希望,来自农村的陈雪霞的心被揪得紧紧,“只要我再坚持一下,也许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

这样的一个想法,陈雪霞一坚持就是31年。

“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

什么都不管,这怎么行?”

“铆”在乡村31载的全国模范教师陈雪霞 学生家长追着她“回”乡村

小沙中学所在的街道,三面环山,坐落着增洲造船、长宏国际、金鹰公司等大型企业,生活着数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学校处于中间位置,也成了周边无数孩子的希望。

每个工作日的上午6时25分,陈雪霞总会准时乘上校车,前往近20公里外的小沙中学上班。陈雪霞说现在的情况已经是相对轻松,以前上下班为了乘公交经常得5时起床,碰到下雪天在路边等一个多小时的车,也是常有的事。

海岛农村的教师不好当,更何况绝大多数的生源来自外地。来自安徽的小海,因为小时候没有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基础差,甚至一度对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于是陈雪霞特别关注小海,调动课堂气氛,讲究教学效率,每天变着花样带着小海打卡背单词。

“慢慢地小海的词汇量变多了,听写单词的成绩提高了。他学习英语也变得主动,还经常跑来请教问题。”令陈雪霞欣喜的是,才一个学期时间,小海的英语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所偏远的海岛乡村中学,小沙中学的英语成绩却在定海全区所有中学中位列前三,这其中,陈雪霞功不可没。

72平方米,两室一厅,简约而温馨。客厅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工作台,高高垒起的两摞教材,格外醒目。这就是陈雪霞的家,也是陈雪霞学生们学校之外的另一个学习场地。

陈雪霞带过2000余名学生,每一届学生中,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都会成为她家的“常客”,管吃管住管学习。

“下雨天我们淋湿了,陈老师会帮我们吹干。”“感冒了陈老师会给我们煮梨汤。”……在学生们口中,陈雪霞不仅仅是陈老师,更是陈妈妈。学生晓薇(化名)说,好几回她和同学一同去陈雪霞家补课。一进门就看到了满满一桌菜,都是她们爱吃的。“我知道,陈老师是爱我们,想给我们多做点好吃的。”回想起这些时刻,晓薇的眼睛中闪烁着光芒,陈雪霞对她的关心,她都记得。

“髋关节积水,医生叮嘱需卧床静养,她没躺几天就跑去学校上课;肩胛骨撕脱性骨折,住院一周后,她吊着绷带披着大外套出现在学校里;甲亢,住院一个月,每天一挂完盐水她就偷偷溜去学校……”“数落”起陈雪霞,丈夫傅军良停不下来。他笑着说,自己不止一次劝说,又不止一次偷偷联系学校请假,可陈雪霞总说“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什么都不管,这怎么行”。

“学生不能适应的时候,

必须改变自己去适应。”

这回,陈雪霞又和手机“铆”上了。

每天早上,陈雪霞醒来的第一件事——拿起手机打电话。“你们打算何时回舟山?”“去社区报到了吗?”“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吗?”……一圈电话下来,一早上的时间过了大半。紧接着,她把学生情况统计进表格并上传,因为陈雪霞还是政教主任,她还要搜集全校学生的情况,并汇总上报教育局。

午饭过后,定海全区的统一网课时间快到了。陈雪霞便守在手机边电脑前,陪着学生们上网课。“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掉线、黑屏等问题,我不单单得督促他们上课,还要帮忙联系技术人员。”陈雪霞哑着嗓子笑着说,虽然是居家办公,可并不比平时上班轻松,忙得都记不得今天是星期几了。

由于全区统一安排课程,陈雪霞并没有接到上课任务。“我们的学生知识消化慢,跟着全区学习,肯定会被落下。”她仔细盘算了一下,决定利用晚上时间为学生直播上课。全区的网课时间是周天到周四,陈雪霞的“直播夜校”是一周七天。

“还好,早在之前我已经研究过手机了。”陈雪霞笑称,虽然自己是个玩手机没有那么溜的中年人,但这一代的学生都喜欢用微信交流。为了让学生们多开口说英语,她放学后或节假日期间利用微信进行语音教学。每听完一名学生发来的语音私信,她都会耐心回复,纠正英语发音,讲解词汇运用技巧。

对一个学生来说,短短十分钟不算什么,但对陈雪霞来说则意味着要面对两个班级49名学生,所花费的精力远远不止几百分钟。“这都没什么大不了。学生不能适应的时候,必须改变自己去适应。”陈雪霞说。

“铆”在海岛乡村学校三十一载的陈雪霞,收获了“省百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省师德楷模”“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9年还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要有‘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陈雪霞说,在直播中还讲述了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英雄事迹,学生们深受感动。她知道,这群学生虽然起步慢,但对知识对未来都抱有一颗探索之心。只要看着自己教过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是她所期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