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無敵紫荊


公元前202年,劉邦逐鹿成功,登上權力的頂峰。劉邦在總結自己戰勝項羽的經驗時說過,自己的成功主要是用人得當,稱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在總結失敗原因時則說:“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全不檢討個人過失,可以說至死不悟。

我對劉、項的話皆不以為然。我以為,劉項之成敗,與他們的出身和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史記》這樣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翻譯成白話就是:“漢高祖,是沛縣豐邑中陽裡村人,姓劉,字季(老四)。父親叫劉太公,母親叫劉老太”。這完全是有姓無名的小人物家庭,劉季名“邦”也是發跡以後的事(我以為劉邦初起時,應該是無名無字的。因人們習慣稱他劉季,相當於俗稱劉四,故司馬遷以季為字。古人是先名後字的,無名哪來的字?)。再看項羽,《史記》寫道:“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可說是有名有姓,血統高貴,世代為將,忠良之後。這是走到哪裡都不會讓人小覷的大人物。當小人物劉季30多歲時還在偷雞摸狗騙人酒錢在家吃白飯的時候,大人物項羽正在跟著叔叔學書練劍研習兵法。

然而,劉邦的成功恰恰得益於他曾經是個小人物。因為小人物身份卑微,處於社會底層,生活總是不如意。他不會目空一切,不會自恃清高。為了生存,他必須要堅忍,面對屈辱一笑而過。他在嚴酷的現實下總能保持信心,拿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勇氣。這些小人物的特質,恰恰是那些大人物所不具備的。我們來對劉邦和項羽做一下比較:

第一、劉邦聽得進別人意見,不獨斷專行。

人們常認為劉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實上很多時候,劉邦往往是沒有什麼主見的,遇事總是要“為之奈何”?他的英明決策,絕大多數來自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陸賈乃至周勃、樊噲之流。劉邦兵入咸陽,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貪財好色的本性立馬暴露無遺。得樊噲、張良苦勸,指其“助紂為虐”,這才依依不捨搬出皇宮,還軍霸上。到手的戰利品“吃進去又吐出來”,自古以來是很少有戰勝者能做得到這一點。

劉邦是個泥腿子,沒什麼文化,對滿嘴詩書禮儀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據說他曾經奪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裡面撒尿,很是粗魯無禮。陸賈是個儒士,經常勸劉邦多讀點書。劉邦很不耐煩地說:“老子騎在馬上打天下,哪用得著詩書?”陸賈說:“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嗎。當年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奪取天下,又遵循常理來治理國家,文武並用,這才是治國的長久之計。假如秦國平定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聖賢,你哪有機會擁有天下?”這話很刺耳,卻讓劉邦“面有慚色”,於是虛心向陸賈請教治國之道。為教導劉邦,陸賈專門寫了12篇政治論文,分析亡秦過失,闡述治國理念。每上奏一篇,劉邦讀後都會高聲喝彩,稱他的文章是“新語”,也就是新思想。劉邦採用陸賈的治國理念,迅速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西漢初期的經濟發展。

反觀項羽,在推翻暴秦的戰爭中,他破軍殺將,居功至偉。但是他自恃過高,視天下英才如無物,以為憑一己之武力足可以蕩平天下。於是韓信、陳平、范增、英布,一個個傾國之士紛紛棄他而去。楚漢對壘之際,進退維谷的項羽甚至提出要與劉邦單打獨鬥的愚蠢要求,成為千古笑柄。我讀項羽的傳記,感覺他是個孤獨的英雄,沒有知己,沒有諍友,只有一個“奈若何”的虞姬。

其二、劉邦知道小人物的需求,懂得給予。

治天下說到底是管理小人物,讓百姓安居樂業。劉邦做過秦的順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破咸陽後,第一件事就是“悉除去秦法”,並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明確“諸吏人皆案堵如故”。這些措施完全針對當時秦地的戰時狀況:廢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制止亂兵擾民,明確由地方官吏各司其職,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這些戰時措施很快安定了人心,為劉邦贏得了秦人的信任,也為日後收復三秦打下了群眾基礎。

劉邦在征戰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帝國軍隊。天下已定,裁減軍隊尤其是遣散各諸侯國的軍隊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件事情處理不好,遣散的士兵就會迅速成為亂兵,成為天下不穩定的因素。為此,劉邦在遣散士兵的時,為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各諸侯國的士兵在關中安家的免除徭役十二年,迴歸故鄉的的免除徭役六年,並由國家出資供養一年。衣食無著、被迫造反的士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恆產者,誰還有閒心去扯旗造反。劉邦的做法即避免了社會動盪,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精壯勞動力。

項羽則不然。作為楚國的貴族子弟,他心裡燃燒著楚國和項氏家族的沖天怒火。他不安撫百姓,不遣散降兵,而是殺降、焚宮、屠城,宣洩著復仇的快感。於是天怒人怨,天下叛之。

其三,劉邦從不託大,認可別人比自己強。

韓信說劉邦“將兵不過十萬”,其實是給他留著面子的。劉邦是個平民,如果沒有能人相助,可以說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論治理國家,比蕭何、陸賈、陳平差得太遠。論沙場征戰,與項羽、韓信、英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就這一點,劉邦在論及“三傑”時說過的話,應該是很真心的。但是劉邦貴在不剛愎自用,認識到自己許多方面技不如人。所以他在任人唯親的同時,也能夠任人唯賢,大膽使用比自己強的人(哪怕有些人他很不喜歡)。

鴻門宴前夜,張良曾經問劉邦:“您自己估計能打得過項羽嗎?”劉邦“默然良久”說:“固不及也,今為奈何?”然後虛心接受張良的意見,逃過鴻門一劫。漢六年,劉邦打算除掉韓信,問計於諸將。有人義憤填膺說:“趕快發兵,活埋那小子。”劉邦聽了又是“默然”良久。他知道漢軍的戰力和戰將的能力都遠不及韓信,只好問計於陳平:“為之奈何?”最終用陳平計謀,偽遊雲夢,擒獲韓信,避免了一場生死大戰。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這位貴族出身的青年天生神力,志向遠大,能征慣戰,堪稱當世豪傑。垓下大敗,項羽逃至東城時身邊只剩28騎,後面還有數千騎兵追趕。明明是山窮水盡了,這位西楚霸王還要炫耀他的英雄情結:“我要帶你們突圍、斬殺敵將、砍倒軍旗。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還是那句話:老子天下第一。這頗有點阿Q精神。

其四,劉邦為人比較大度,不小心眼。

周昌是沛縣人,劉邦的老鄉。有一天,周昌找劉邦奏事,發現劉邦正摟著戚姬作樂,於是扭頭就走。高帝追上去(這無賴估計動粗了),騎著周昌的脖子問:“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昂著頭說:“你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要是趕上漢武帝劉徹,周昌早就腦袋搬家了。但是對這大不敬之語,劉邦反倒樂了,還讓周昌擔任御史大夫。後來,劉邦打算廢掉太子劉盈,另立戚姬之子劉如意為太子,周昌堅決反對。劉邦問其原因,周昌本不善言談,又是個結巴,盛怒之下口吃更加厲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我雖然說不出大道理,但廢掉太子就是不行!劉邦只好無奈地苦笑。有個成語“期期艾艾”,“期期”說的就是周昌。

雍齒曾經背叛和擊敗過劉邦,對此劉邦耿耿於懷,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大凡帝王處理這種事情,多是要快意恩仇,隨便找個藉口將其解決掉算了。劉邦有此心,也有此力,但是為了安定團結的需要,還是忍一時之憤怒,放下個人的恩怨,封雍齒為什邡侯。雍齒最終得以善終。對曾經得罪過自己的季布、蒯通也是如此。

這一點,項羽做的就差得多。有人曾勸說項羽定都關中,這本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意見(後來劉邦就建都關中)。但是項羽想的卻是要衣錦還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位大人物話裡話外透著一股小家子氣。於是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說項羽是猴戴帽子。項羽聽聞此言怒火中燒,竟把進言的人烹了,心胸之狹窄可見。一語不合就要煮人,誰還肯替你出謀劃策打天下?

其五,劉邦性格堅忍,輸得起,放得下。

在劉邦和項羽的戰爭中,劉邦是屢戰屢敗,而且敗的很慘,很窩囊。彭城之戰,漢軍五六十萬人馬被項羽三萬人擊潰,劉邦僅帶著幾十人逃出包圍,父母妻子都成了項羽的俘虜;滎陽之戰,城池失守,全軍覆沒,靠詐降的計策才僥倖逃脫;固陵之戰,因韓信、彭越擁兵觀望,劉邦被楚軍打得大敗,躲進營壘不敢出戰。可貴的是,劉邦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平民曾經做過無賴,曾經落草為寇,因而他經得起任何挫折和磨難,每次都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而貴族出身的項羽是“可殺而不可辱”的,他有高貴的血統,自尊心強,死要面子。他在挫折面前更多的是怨天尤人,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因此,當烏江亭長勸他東渡烏江,以期捲土重來時,驕傲的項羽選擇了“玉碎”。唐朝杜牧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說的頗有些有道理。項羽之敗,敗於自己的性格,敗於自己的心態!


威爾士親王


劉邦勝利原因

1、劉邦聽得進別人意見,不獨斷專行

人們常認為劉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實上很多時候,劉邦往往是沒有什麼主見的,遇事總是要“為之奈何”?

他的英明決策,絕大多數來自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陸賈乃至周勃、樊噲之流。劉邦兵入咸陽,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貪財好色的本性立馬暴露無遺。

得樊噲、張良苦勸,指其“助紂為虐”,這才依依不捨搬出皇宮,還軍霸上。到手的戰利品“吃進去又吐出來”,自古以來是很少有戰勝者能做得到這一點。

劉邦是個泥腿子,沒什麼文化,對滿嘴詩書禮儀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據說他曾經奪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裡面撒尿,很是粗魯無禮。陸賈是個儒士,經常勸劉邦多讀點書。

劉邦很不耐煩地說:“老子騎在馬上打天下,哪用得著詩書?”陸賈說:“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嗎。當年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奪取天下,又遵循常理來治理國家,文武並用,這才是治國的長久之計。

假如秦國平定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聖賢,你哪有機會擁有天下?”這話很刺耳,卻讓劉邦“面有慚色”,於是虛心向陸賈請教治國之道。為教導劉邦,陸賈專門寫了12篇政治論文,分析亡秦過失,闡述治國理念。

2、劉懂人的需求,懂得給予

治天下說到底是管理小人物,讓百姓安居樂業。劉邦做過秦的順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破咸陽後,第一件事就是“悉除去秦法”,並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明確“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這些措施完全針對當時秦地的戰時狀況:廢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制止亂兵擾民,明確由地方官吏各司其職,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這些戰時措施很快安定了人心,為劉邦贏得了秦人的信任,也為日後收復三秦打下了群眾基礎。

劉邦在征戰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帝國軍隊。天下已定,裁減軍隊尤其是遣散各諸侯國的軍隊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件事情處理不好,遣散的士兵就會迅速成為亂兵,成為天下不穩定的因素。

為此,劉邦在遣散士兵的時,為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各諸侯國的士兵在關中安家的免除徭役十二年,迴歸故鄉的的免除徭役六年,並由國家出資供養一年。衣食無著、被迫造反的士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恆產者,誰還有閒心去扯旗造反。劉邦的做法即避免了社會動盪,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精壯勞動力。

3、劉邦知己知彼

韓信說劉邦“將兵不過十萬”,其實是給他留著面子的。劉邦是個平民,如果沒有能人相助,可以說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論治理國家,比蕭何、陸賈、陳平差得太遠。

論沙場征戰,與項羽、韓信、英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就這一點,劉邦在論及“三傑”時說過的話,應該是很真心的。

但是劉邦貴在不剛愎自用,認識到自己許多方面技不如人。所以他在任人唯親的同時,也能夠任人唯賢,大膽使用比自己強的人(哪怕有些人他很不喜歡)。

鴻門宴前夜,張良曾經問劉邦:“您自己估計能打得過項羽嗎?”劉邦“默然良久”說:“固不及也,今為奈何?”然後虛心接受張良的意見,逃過鴻門一劫。

漢六年,劉邦打算除掉韓信,問計於諸將。有人義憤填膺說:“趕快發兵,活埋那小子。”劉邦聽了又是“默然”良久。

他知道漢軍的戰力和戰將的能力都遠不及韓信,只好問計於陳平:“為之奈何?”最終用陳平計謀,偽遊雲夢,擒獲韓信,避免了一場生死大戰。

4、劉邦性格堅忍,輸得起,放得下

在劉邦和項羽的戰爭中,劉邦是屢戰屢敗,而且敗的很慘,很窩囊。彭城之戰,漢軍五六十萬人馬被項羽三萬人擊潰,劉邦僅帶著幾十人逃出包圍,父母妻子都成了項羽的俘虜;

滎陽之戰,城池失守,全軍覆沒,靠詐降的計策才僥倖逃脫;固陵之戰,因韓信、彭越擁兵觀望,劉邦被楚軍打得大敗,躲進營壘不敢出戰。

可貴的是,劉邦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平民曾經做過無賴,曾經落草為寇,因而他經得起任何挫折和磨難,每次都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二、項羽失敗原因

1、分封諸侯王

項羽重新分封諸侯王,無異於把中國倒退回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

而且,分封諸侯王,就相當於分割蛋糕。這本來就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會招來別人的仇恨。

所以,當項羽分封完諸侯王后不久,就立刻有人起兵反叛。而且不止一處,其中還包括劉邦。這就意味著,項羽要遭受許多人一起圍繞。好漢難敵四手。

項羽雖然能打,也扛不住那麼多人對他的輪番進攻。時間一長,楚軍肯定會疲憊。時間長了,戰鬥力也會下降。

2、人才問題

能創下基業的人,肯定需要有別人的幫助。楚漢雙方,都有一批人才。

項羽有范增、英布、龍且、季布、鍾離眛等人。劉邦有韓信、張良、蕭何等人。但對於人才,項羽跟劉邦有不同的做法。

項羽自己能力強,很多事都是自己乾的更多一些。比如解彭城之圍的時候,打齊國的時候,項羽都是親力親為。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別人給項羽提意見的時候,項羽都不怎麼聽。而且,項羽跟手底下的人交流得不多,很容易產生矛盾。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只需要做一些小事,就能輕易離間范增跟項羽之間的關係。







至仁小哥


項羽自負多疑,不善於聽信謀士的諫言,亞父范增的建議也不怎麼採納。雖然很能打,是典型的有勇無謀,政治手段不夠硬,不夠狠錯失幾次除掉政治對手的機會。而劉邦恰恰相反,很會用人,籠絡人心。用蕭何搞後勤保障,用張良搞戰略規劃,用韓信攻城奪地。善待平民,得隴蜀關中,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豈能不勝。


鄉黨咥面


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我想和項羽的出身還有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

項羽的出身

項羽出自名門,其家族本身就是楚國的貴族。而作為名門貴族的後裔,雖說親統一六國之後,楚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項羽依然是保留了貴族氣質和傲氣。尤其是項家世代從軍,項羽的傲氣更甚他人。而這樣的出身雖然也是幫助項羽籠絡了不少的人才,卻也是讓項羽成了無法面對失敗的人物。反觀劉邦,市井出身。深刻的理解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戰略上,劉邦的準則基本上也無所謂卑鄙不卑鄙,能贏能活下去就行。而項羽,因為身份的拖累,卑鄙的手段自然是不會用的。一些市井手段又是他看不起的。即使是到了烏江邊那種境地,項羽又何嘗沒有翻盤的希望。可惜的是,項羽抹不開面子。最終自刎在烏江邊了。

項羽的性格

人稱西楚霸王的項羽,其性格自然是十分霸道的。這也是他打不過劉邦的重要原因。劉邦市井出身,摸爬滾打。他自己雖然才能一般,但是卻很會用人。他懂得物盡其用,讓手下發揮出最大的實力。而項羽這個人,性格霸道,導致了他喜歡獨斷專行。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解。而霸道的性格也是容易讓身邊的人遠離他。所以,與劉邦陣營謀士眾多,人才濟濟不同,項羽這邊只有一個范增。可惜最後還被劉邦給離間了。這讓本身就沒有什麼謀略的項羽在對抗劉邦的時候更加的陷入了劣勢。

總結

所以,項羽的出身和性格算是導致他最終打不過劉邦的重要原因。西楚霸王的厲害只是厲害在他自己一個人,劉邦的厲害是厲害在他的團隊。這一個人和一群人打,終究是會被耗死的。


浪裡白條不再白


這樣解釋的是否可以更容易理解呢,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那句,富不過三代的道理,縱觀歷史人物,一個是貴族後代,一個則是不經一提的地方小人物,換在如今的社會里,前者就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富三代一樣,後者則是一個籍籍無名的社會人員。在於出身的問題,還有社會層面的閱歷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觀點,這是一點,再者就是,用人這點,前者帶有色眼鏡去看人,而不是發現人才去尋找人才。後者呢,則是有容人之心不說,更重要一點是,在待人接物事之時可以做到不分等級,聘人用人做到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上的就是本人我的一些小看法,如果有更好看法和見解的朋友或許對我說的有提點的朋友,希望留言給本人哦,謝謝。


985直通車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單手舉鼎,在中國古代史中,武力值可以說是出類拔萃,最後敗給了劉邦,實在可惜,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於項羽的失敗,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劉邦比項羽更有計謀,更有手段。劉邦在很多時候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善於把握有利時機。並且籠絡了大批有志有才之士,如張良、蕭何、韓信等;而項羽部下除了范增,基本沒有謀士,只有一些武將,當然,這和項羽愛好習武、有較高的武力值有關,導致他重武輕文,有勇無謀。

二、劉邦善於籠絡民心。劉邦進入咸陽後約法三章,盡得人心,給人以仁義君主的形象;項羽則屠殺了秦軍二十萬俘虜,併火燒阿房宮,給人以殘暴君主的形象,人心盡失。

三,項羽目光比較短淺,胸無大志,滅秦後曾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只把目標放在原來的楚地,而劉邦則一直備戰,圖謀天下。

四,劉邦比項羽更無賴,項羽曾要煮了劉邦的父親,劉邦卻說,我們是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煮完給我來一碗嚐嚐讓項羽比較尷尬,最後也沒有煮;鴻門宴中項羽也是礙於面子等沒有下手,以至於後悔都晚了。

當然,劉邦滅項羽會有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以上僅僅是個人的看法。






嘉樂寶公子


楚漢之爭,一場豪傑更君子的和平,但為何項羽這個大豪傑卻敗給了劉邦,關於這樣的終局,項羽沒想到,劉邦沒想到,當時的其他人也沒想到,然而項羽敗了,等候他的只有淪亡了,千百年來,關於項羽失利的緣由,有著非常多的說法。

項羽失敗的緣由是由這三點所定的:

1、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

鴻門宴上,由於項羽的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這件事最終導致項羽的淪亡之一,當劉邦攻陷咸陽,霸佔關中以後,派兵守住了函谷關,封存了秦國的皇宮的府庫,跟蒼生約法三章,曾經彷彿成為了一個管理者,這就闡明劉邦要的是全國,為了這個全國,劉邦必然會跟項羽撕破臉,但可惜項羽不大白這點,為了那點狗屁不值的道義放走了劉邦,反觀劉邦,關於自己的朋友,殺起來是從不會手軟,哪怕是跟本人誕生入死的弟兄。

2、機器恪守鴻溝協議

公元前203年,劉邦收兵攻擊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自願提出了“中分全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請求,因而劉邦跟項羽以鴻溝為界,中分了全國,項羽自以為既然單方曾經握手言和,就城市恪守這個來之不易的合約,因而便掉頭東歸,但項羽完全放鬆了警覺,然而劉邦看到項羽撤軍以後,立馬調轉馬頭,撕破了合約,打了項羽個措手不及,至此,楚漢和平的終局是十分的陰險,項羽機器恪守如許的合約,可是關於劉邦來講,這一紙合約,是沒有任何約束力的,幾乎就是張廢紙,項羽恪守了,卻失去了全國。這就是導致項羽最終失敗原因之二。

3、和定都徐州

項羽霸佔關中以後,做的最愚笨的一件工作就是保持了關中,把咸陽一把大火燒了個潔淨,率領他的楚國後輩們回到了楚國,定都徐州,這真的是愚笨的不能再愚笨了,關中沃野千里,號稱帝王州,進可攻退可守,在當時得關中者得全國,然而項羽卻放棄了能成就帝王之業的區域,跑到了徐州這個四周沒有任何天險的平原地帶,當劉邦率兵打來時,憑項羽有多大的本領,再也沒法改變他自己失敗的運氣,這就闡明,項羽雖然是個英雄,但缺少了劉邦的目光,最終必定是失敗的。這就是項羽失敗的第三個原因。


煙雨墨冷竹離殤98


1.缺乏戰略規劃。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年鉅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爾後直撲長安,到達長安後,殺害秦王子嬰,劫掠財富,燒燬宮式。有儒生勸其都長安而制天下,被其拒絕,號稱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自封西楚霸王,封其他19路諸侯,因沒有戰略規劃,返回彭城後醉生夢死。而相反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幫助下,以天下為己任。

2.過於自負,不聽諫言。西楚霸王對自己所部的武力有絕對的自信,在他眼裡楚軍戰力天下第一,不把其他諸侯放在眼裡。所以當他的謀士范增多次勸其殺掉劉邦,他都不以為然。且他不用韓信,看不起韓信。令韓信失望轉而投漢,劉邦得到韓信後,直接提拔其為大將軍,充分放權,總領漢軍,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最終打敗楚軍。

3.擅長征戰,不擅治理,生性殘暴,不得民心。西楚霸王及楚軍戰力驚人,而且對於反抗激烈的城市,經常採用事後屠城的方式發洩不滿。鉅鹿之戰後,俘虜秦軍二十萬,全部坑殺。因不接受儒生定都長安建議被儒生罵楚人沐猴而冠,直接將儒生烹殺。反觀劉邦,進入關中後,軍隊秋毫無犯,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得到了民心。後來楚漢之爭時,打下關中,委任蕭何為丞相,經略關中,使關中豐衣足食,為打敗項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煩此種種,項羽是不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的。


墨如楓


9項羽,楚國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

項羽最著名的戰績一是鉅鹿之戰中以破釜沉舟計5萬勝章邯40萬大軍,自此封神,天下聞名,各路諸葛無不跪拜誠服!

二是彭城之戰中以疾風驟雨計3萬勝劉邦56萬大軍,殺了十幾萬人,創下了世所罕見的記錄!

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那麼這樣的項羽又為什麼輸給劉邦呢?

一,目光短淺,心胸狹隘

項羽劫掠燒燬了咸陽的宮殿後打算往東回去自己的家鄉,一位姓韓的謀士看不下去了,勸說項羽關中易守難攻,土地肥沃,物資豐富,不如就留下來在這裡稱霸天下吧。

宮殿燒都燒的差不多了,人也殺的差不多了,再聽到這種話項羽真的很不耐煩,只說發達富貴了卻不回鄉,就像身穿錦衣華服在夜裡行走,誰能看的到?

韓生聽他這麼說只能退下,只是退下後又實在氣不過,抱怨道人都說楚人就像戴上帽子的獼猴,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項羽聽說後氣了個倒仰,直接讓人把韓生煮成一鍋人肉湯。

韓生嘴上是缺了個把門兒的,但此人也算有見識有想法,真心實意提出了好的建議,只是因為一句抱怨就慘遭虐殺,可以看出項羽的寬容心和長遠的目光都匱乏到沒眼看。

二,不能論功行賞,無大局觀

秦朝滅亡後,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然後又分封了其他十八位諸侯王。

問題是這十八位諸侯王都是與項羽地位相近的反秦同盟軍和原六國貴族後裔,而跟隨項羽出生入死的嫡系部將只有英布封了九江王,龍且,季布,鍾離昧甚至范增等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

拼死奮戰後勝利了,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卻享受不到勝利的果實,只能看到別人封王拜將,出侯入戶。

這就相當於跟了一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主子啊!

品一品這其中的滋味,換成誰心裡都會有疙瘩。

而且這種疙瘩不只是龍且,季布等人會有,項羽也會有。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項羽因為包括封王在內的一系列自知不公的問題會輕易懷疑龍且,季布等人的忠誠。

三,樹敵太多,眾矢之的

熊心,楚懷王(後稱義帝),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橫的孫子,雖然被扶上王座,但只能是項氏的傀儡,是項粱用來召令天下的旗幟。

項粱被章邯打敗,戰死在定陶後,項羽馬上被邊緣化。

熊心定下“懷王之約”,又牽制項羽不讓他西進入關,項羽為項粱報仇雪恨的心情有多急迫,就可想而知他對熊心的埋怨有多深刻了。

公元前205年,項羽推懷王熊心為義帝,遷熊心長江以南,定都郴縣。

沒多久,項羽就派遣九江王、衡山王、臨江王追上去殺死了熊心,殺就殺了吧,還殺的光明磊落,天下皆知!

果不其然,殺義帝就成為劉邦聯合其他諸侯攻擊項羽的藉口,雖然當其時的諸侯都是牆頭草,沒有什麼原則,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項羽只令諸侯怕,不令諸侯敬。

有時候埋怨歸埋怨,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不考慮相關的後果,更何況是處於項羽的位置。

四,報復心過強,不留餘地

武將王陵在當時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人,項羽為了讓王陵背漢投楚,“請”來了王陵的孃親然後讓王陵掂量著辦,王陵知道後十分擔憂母親,派使者去了項羽的軍營探望。

項羽准許使者探望,也有意讓王陵的母親勸說王陵倒戈,誰知道,此婦人相當剛烈勇敢,為了不連累兒子,竟當場自刎。

項羽暴怒,直接命人拖來王陵母親的屍體下鍋油炸!

此事過後,王陵與項羽那真是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王陵做夢都想扒了項羽的皮。

項羽啊項羽,你還記得你是要招攬王陵的嗎?如此慘無人道,真怪不得王陵誓死效忠劉邦了。

五,有勇無謀,情商堪憂

項羽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止輕易懷疑自己的左右手,甚至懷疑范增,還把范增逼走了,智商可見一斑!

陳平用金銀財寶在項羽的軍隊裡製造各種謠言,尤其針對范增,甚至為此自導自演了一場好戲,演戲的人信沒信我不知道,反正項羽信了。

范增是誰?

遊說項粱立熊心為楚懷王,用以號令天下的人;

鴻門宴上要求項羽殺劉邦,並揚言劉邦必成後患的人;

困劉邦於滎陽時,極力主張拒絕求和,一鼓作氣消滅劉邦的人。

范增雖然七八十高齡,但是眼光毒辣,心性堅定,並且對項氏難得的忠誠!

假如范增真要反項羽,又何必處處和劉邦作對,又何必欲除劉邦於後快?

有時候項羽的頭腦在戰場之外真的簡單的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六,剛愎自用,不能知人善用

年紀輕輕就已經笑傲天下讓項羽非常自負,永遠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其他都是狗屁。

既肆意張狂又驕縱蠻橫,根本不理會他人的意見。

這沒有問題,項羽確實是舉世無雙,但問題是,項羽作為一個上位者,不能不重於人才!

對於上位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強最好,而且善於發現手下人的優勢,並善於把手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韓信,張良,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也基本是他們建立了漢朝的基業,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助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

但是,韓信,張良原本都是項羽的人!

是因為在項羽麾下始終得不到重用,鬱郁不得志又不甘如此才轉投劉邦的。

劉邦本人和項羽相比,多十倍的兵力都還是輸定了!

但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十分知人善用,反映到歷史上,甚至有點天賦的意味。

蕭何在韓信一無所有,汙名在外時力勸劉邦重用韓信,並且要求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劉邦雖然沒看出來韓信有什麼本事,但是他依然採取了蕭何的意見。

這件事換成項羽和范增,韓信估計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楚霸王項羽的一生,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波瀾壯闊,霸之一字實至名歸!

哪怕垓下之圍中,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項羽依然以一敵千,他剛烈的意志,從生到死,從沒有絲毫動搖!

私以為項羽這樣的人,光芒萬丈,當世無出其右,縱觀歷史,也得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真正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韓信縱然是軍事鬼才,劉邦縱然是開國明君,與項羽相比,在氣勢上就已經略遜一籌。

可惜啊可惜,霸氣可以打天下卻始終不能守天下!

項羽還是太年輕了,他傲視群雄,分封天下時,也才25歲!他烏江自刎,名留千古時,也才30歲!

歷練不足,年輕氣盛導致性格上缺陷過多是項羽在楚漢之爭中主要的失敗原因。

但項羽在我的心目中,永遠都是那個氣拔山兮力蓋世的楚霸王!




大米吳雲飛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他親手埋葬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又用那雙埋葬帝國的手結束了自己的命運,無疑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但是中國歷史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遷在整部《史記》裡只給帝王立了“本紀”但是他卻在帝王“本紀”中加入了項羽,縱觀歷史上未成帝王者只有項羽一人立入“本紀”’。

作為項羽的對手劉邦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從一個亭長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無疑他的難度對於項羽而言更加巨大。

項羽是名將之後,論出生他是優於劉邦的,劉邦只是一個亭長,父輩也是普通的百姓,無論如何他都趕不上項羽。

論武力,項羽天生神力,力拔山兮氣蓋世,力能扛鼎,且不說劉邦,當時天下人沒有一人是項羽的對手,劉邦面對的幾乎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敵人。

論成績,項羽24歲時因鉅鹿揚名天下,然後有成為天下共主,劉邦四十多歲時還一事無成。

但是項羽最後還是失敗了,被劉邦打敗,他敗的十分徹底,跟隨他的將士在烏江邊上慘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也在垓下自刎,自己的亞父也在滎陽離去,自己最後也刎於烏江。劉邦能勝項羽的只有年齡,和社會經驗,就憑藉著這兩樣項羽最後敗給劉邦。

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薑還是老的辣,劉邦憑藉著混跡社會多年的經驗練就了一身的本領。

項羽的性格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也是主要原因,但是性格不會阻礙一個人的成就,曹老闆的性格多疑,但是並沒有影響他的成就,或者說還成就了他。

當今格力公司老總,性格也十分強硬,但是也沒有影響她取得的成就,反而打出一個商業帝國。

同樣項羽的性格也是強硬的,也是多疑的。

項羽坑殺俘虜可見他的性格是多麼的強硬,或者說是殘忍,他派人逼死義帝也可見他的性格強硬,他不允許有人能坐在他的頭上,出征前殺掉宋義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他遇上了劉邦,這個混於市井的人,鴻門宴上劉邦一味退讓,面對項羽卑躬屈膝,劉邦自己也是一方諸侯,又有懷王為誓,但是他仍然避讓,對於項羽他甘願稱臣。

項羽的性格是強硬的,但是劉邦不去觸碰,只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對項羽構不成威脅,項羽就不會動他,他賭對了,在他一番慷慨激昂的表演下騙過了項羽,自己得以活命同時項羽也是多疑的,不然他在彭城也會取得勝利,彭城被劉邦佔領,無疑劉邦在彭城早已設下埋伏,但是項羽帶著3萬人馬,在夜晚發動進攻大敗了56萬諸侯聯軍,但是隨後在滎陽他逼走了范增。

劉邦敗給項羽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年輕人鬥不過經驗豐富的中年人,就像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一樣雖然有良好的資源,但是和已經工作了幾十年的員工比,各種套路還是老員工懂的多。

劉邦利用項羽的性格從出反擊,這才是劉邦最厲害的地方,項羽的失敗是閱歷太淺,如果項羽能過烏江,結局又會不一樣,或者說項羽在彭城戰敗,結局也會不一樣,但是項羽沒有在來一次的機會,他一次戰敗就成了絕唱。

項羽是貴族,貴族有貴族的傲氣,劉邦是小民。小民有小民的取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