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煩惱失眠嗎?試試《清靜經》吧,一誦靜心

《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亦有簡稱《清靜經》的。是道家心性修行的基礎經典。被全真龍門派列為每日誦經晨課。全篇三百餘字,大多四字一句,朗朗上口。誦之可有清靜之氣由心底升起,是初學者靜心的善巧法門。

道教經典的結尾部分還有“拔”,主要講述《常清靜經》的傳承脈絡和作用,含有宗教教義。為方便初學的教外大眾接受,本文略去。本文黑體字是原文,下面是筆者的誦讀感悟,與有緣人分享,以期拋磚引玉。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老君”即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仙“三清”之一。教外大眾也可理解成“聖人”,與儒學的“子曰”相似。這一段是描述“道”的。非常類似《道德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無形”、“無情”、“無名”三個“無”字點出了“道”的特點,也將道家哲學的核心直接標示出來。《道德經》開篇首句也是論述“有”與“無”的關係。道家的智慧正是跳出世俗執著於“有”和“相”的教條僵化,空靈、超脫地看到了世間萬物的本質是“無”、“無常”、“空”、“變化”......從而點化眾生“放下”執著和痴迷,瀟灑、隨緣、自在、逍遙地活於天地間,充分享受生命每一瞬間的美好。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此句指出“清濁”、“動靜”、“男女”、“本末”等一對對辯證關係。道家哲學最核心的智慧就是“辯證”。是比西方辯證法早2000年的辯證智慧。這種辯證智慧的根源是易學。《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易學的核心智慧。明白了陰陽相生互化的宇宙規律,就不會偏執、僵化、絕對。

《道德經》是古經典中對陰陽辯證智慧闡發的最透徹的。而《清靜經》則擇其“清靜人心”的部分加以發揚光大,終成一劑人間去苦安心之良藥。

“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千古名言,讀此清涼之氣頓生,千般煩惱頃消......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一語點破煩惱根源----“欲”。人在紅塵,固不能無慾,然欲不可縱!此中火候正是修行之關鍵,智慧之關鍵。此亦儒家所謂“中庸”之智。“中”者非平均,而適度也。

一個智者就是能在任何境遇下,不失控、不偏執、不過分,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人生的種種“度”的人。這樣的人也就是夫子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吧?則其心澄清似水,其神虛靜若谷。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空”是道家、釋家追求的精神境界。卻也是初學者很難找到的感覺。此處一“觀”字,正是功夫所在。內觀自在,外觀世音;近觀諸身,遠觀天宇。悟破一些皆“空”......

“悟空”本意在此。非小說家杜撰人名也。此段參透,儒釋道三家圓融一氣,渾然若明珠一顆,可照見河山萬朵。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然《清靜經》尚不止步於此。“悟空”之後常常“執空”。很多修行人,到一定階段最易墮入“修行病”。口中念念佛號,嘴上不離“空”字,卻不知不覺中又落入了“文字相”、“教條主義”、“法執”。修來修去,神仙沒修成,修成了“怪物”、“古董”、“魔怔”。與眾生格格不入,家不能齊、業不能治、眾叛親離......佛道誤人?亦或人誤佛道?

聖人慈悲,於此留下“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的至理真言。願天下修行者皆能度過此關,至聖如常,紅塵煉心,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做一個真實快樂的人,做一個得道的真人。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經文卻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指出“得道的真人”也是“名為得道”而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能悟之者,何須再傳?已在道中,人道合一了。

此番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你還在煩惱失眠嗎?試試《清靜經》吧,一誦靜心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清靜經》與《道德經》一脈相承,可互為註解,宜參照而悟。

學習的最大的敵人就是“教條主義”;修行的最大的障礙就是“法執”;歷史上口中“仁義道德”者,往往恰是社會發展的最大的阻礙者。故聖人千年前留此先驗之明。

佛祖生前也曾預言:末法時代必有以佛之名號、語言而迷惑人心者。故有“不留一言”之訓,違此者為“謗佛”。禪宗一脈“拈花示眾”、“棒喝指月”、“撕經焚像”非是標新立異,非是不敬祖師,實為無奈之教內“革命”。

這樣的革命,佛教有禪宗;道教有全真;儒家有心學;基督教有馬丁路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合道者為德,不變的只有“變化”。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

問世間“何為煩惱?”直教人寢食難安.....此段即是答案。“妄心”、“執著”、“貪求”,三個詞直指人心,刨出了人人心中有的病根子。

“妄”者,世界原本非此,你卻把“你以為的”當成真相。此謂“愚”。

“執”者,緣分已然變了,你還在那裡埋怨“誰動了我的奶酪?”此謂“痴”。

“貪”者,命中不是你的,你非要勉強、攀緣、算計、競爭......只落得吃不香、睡不著、笑不出,最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是謂“私”。

一個愚痴不明而又貪婪自私的人,謂之“違道”。自古“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上帝欲使其生病,必先使其煩惱。“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諸君,您還敢煩惱嗎?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抓住了“煩惱”這個病根子,就抓住了療愈、修行、覺悟的“抓手”。朋友們,您悟了嗎?“清靜”了嗎?

如果沒有,快去誦《常清靜經》。

如果悟了,還不快去誦《常清靜經》?

你還在煩惱失眠嗎?試試《清靜經》吧,一誦靜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