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烦恼失眠吗?试试《清静经》吧,一诵静心

《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亦有简称《清静经》的。是道家心性修行的基础经典。被全真龙门派列为每日诵经晨课。全篇三百余字,大多四字一句,朗朗上口。诵之可有清静之气由心底升起,是初学者静心的善巧法门。

道教经典的结尾部分还有“拔”,主要讲述《常清静经》的传承脉络和作用,含有宗教教义。为方便初学的教外大众接受,本文略去。本文黑体字是原文,下面是笔者的诵读感悟,与有缘人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老君”即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仙“三清”之一。教外大众也可理解成“圣人”,与儒学的“子曰”相似。这一段是描述“道”的。非常类似《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无形”、“无情”、“无名”三个“无”字点出了“道”的特点,也将道家哲学的核心直接标示出来。《道德经》开篇首句也是论述“有”与“无”的关系。道家的智慧正是跳出世俗执着于“有”和“相”的教条僵化,空灵、超脱地看到了世间万物的本质是“无”、“无常”、“空”、“变化”......从而点化众生“放下”执着和痴迷,潇洒、随缘、自在、逍遥地活于天地间,充分享受生命每一瞬间的美好。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此句指出“清浊”、“动静”、“男女”、“本末”等一对对辩证关系。道家哲学最核心的智慧就是“辩证”。是比西方辩证法早2000年的辩证智慧。这种辩证智慧的根源是易学。《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易学的核心智慧。明白了阴阳相生互化的宇宙规律,就不会偏执、僵化、绝对。

《道德经》是古经典中对阴阳辩证智慧阐发的最透彻的。而《清静经》则择其“清静人心”的部分加以发扬光大,终成一剂人间去苦安心之良药。

“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千古名言,读此清凉之气顿生,千般烦恼顷消......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一语点破烦恼根源----“欲”。人在红尘,固不能无欲,然欲不可纵!此中火候正是修行之关键,智慧之关键。此亦儒家所谓“中庸”之智。“中”者非平均,而适度也。

一个智者就是能在任何境遇下,不失控、不偏执、不过分,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人生的种种“度”的人。这样的人也就是夫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吧?则其心澄清似水,其神虚静若谷。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於空。”

“空”是道家、释家追求的精神境界。却也是初学者很难找到的感觉。此处一“观”字,正是功夫所在。内观自在,外观世音;近观诸身,远观天宇。悟破一些皆“空”......

“悟空”本意在此。非小说家杜撰人名也。此段参透,儒释道三家圆融一气,浑然若明珠一颗,可照见河山万朵。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然《清静经》尚不止步于此。“悟空”之后常常“执空”。很多修行人,到一定阶段最易堕入“修行病”。口中念念佛号,嘴上不离“空”字,却不知不觉中又落入了“文字相”、“教条主义”、“法执”。修来修去,神仙没修成,修成了“怪物”、“古董”、“魔怔”。与众生格格不入,家不能齐、业不能治、众叛亲离......佛道误人?亦或人误佛道?

圣人慈悲,于此留下“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的至理真言。愿天下修行者皆能度过此关,至圣如常,红尘炼心,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真实快乐的人,做一个得道的真人。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经文却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指出“得道的真人”也是“名为得道”而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能悟之者,何须再传?已在道中,人道合一了。

此番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你还在烦恼失眠吗?试试《清静经》吧,一诵静心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清静经》与《道德经》一脉相承,可互为注解,宜参照而悟。

学习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教条主义”;修行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法执”;历史上口中“仁义道德”者,往往恰是社会发展的最大的阻碍者。故圣人千年前留此先验之明。

佛祖生前也曾预言:末法时代必有以佛之名号、语言而迷惑人心者。故有“不留一言”之训,违此者为“谤佛”。禅宗一脉“拈花示众”、“棒喝指月”、“撕经焚像”非是标新立异,非是不敬祖师,实为无奈之教内“革命”。

这样的革命,佛教有禅宗;道教有全真;儒家有心学;基督教有马丁路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合道者为德,不变的只有“变化”。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

问世间“何为烦恼?”直教人寝食难安.....此段即是答案。“妄心”、“执着”、“贪求”,三个词直指人心,刨出了人人心中有的病根子。

“妄”者,世界原本非此,你却把“你以为的”当成真相。此谓“愚”。

“执”者,缘分已然变了,你还在那里埋怨“谁动了我的奶酪?”此谓“痴”。

“贪”者,命中不是你的,你非要勉强、攀缘、算计、竞争......只落得吃不香、睡不着、笑不出,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是谓“私”。

一个愚痴不明而又贪婪自私的人,谓之“违道”。自古“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上帝欲使其生病,必先使其烦恼。“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诸君,您还敢烦恼吗?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抓住了“烦恼”这个病根子,就抓住了疗愈、修行、觉悟的“抓手”。朋友们,您悟了吗?“清静”了吗?

如果没有,快去诵《常清静经》。

如果悟了,还不快去诵《常清静经》?

你还在烦恼失眠吗?试试《清静经》吧,一诵静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