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關於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7點思考

疫情之下,關於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7點思考

這次疫情,導致很多企業的訂單和業績大幅下降。於是,不少企業進入了減員、降薪的低功耗模式。

但很多員工也因此對這些企業惡語相向,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實際上到了這種時候,企業一樣是弱勢群體,因為企業和員工,一直都是命運共同體。

2020年2月18日,在長江商學院主辦的“戰‘疫’同行|開工抉擇:生存與信心的博弈”直播中,新潮傳媒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長江商學院CEO13期校友張繼學進行了主題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思考》的精彩分享。

2月10號復工第一天,我們在公司晨會上宣佈了優化500名員工的消息,立刻在外界引起軒然大波。輿論鋪天蓋地,對新潮傳媒的打擊非常大。

於是我們在第一時間成立公關小組,兩小時內開放了CEO內部講話,同時向社會致歉、真誠解釋。通過積極的危機公關,獲得了社會的諒解和2.5億人次的閱讀。

越是面臨危機,我們越要清醒和反思,才能找到應對之策。所以,除了這次對減員風波的反思,我還梳理了創業以來新潮經歷過的所有大坑,和大家分享。

一、反思,讓我更清醒

創業7年來,新潮傳媒已經用掉了40多億元,遇到過無數的坑,只不過這次疫情危機來得更意外、更大一些。總結來說,我的反思有7點:

1.又好又快的發展,可能就是偽命題

互聯網上半場的時候,大家伴隨著風口都能又快又好地發展起來。但是到了下半場,又好又快的發展就成了偽命題。

企業比拼的不是創意,也不是風口,而是戰略能力和組織能力。最終的勝利,都是成本和效率的勝利。

反思:新潮傳媒為了快,至少浪費了10億。比如,我們太追求快,在半年時間裡就從1000多人擴張到5000多人,但效率和意義卻沒有經過很好的評估。

2.不要盲目追求最大規模

互聯網下半場,沒有最大規模,只有有效規模。

互聯網上半場的打法是,規模經濟有邊際成本,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低,競爭力就越強。

但是到了互聯網下半場,有效規模更重要。因為有效規模意味著你可以去整合資源,形成平臺性發展模式。

在有效規模前提下,得區域者得天下,地方的就是全國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用壓強原則,提高你的基數市場的產品佔有力,將區域市場的一定模式建成熟,然後再形成根據地,進行復制。

反思:回過頭去看,新潮傳媒一開始就為了規模鋪了100個城市,步子明顯偏大,當時匹配的管理能力和團隊能力卻沒跟上擴張速度,造成了一些損失。

3.人才梯隊建立速度太慢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梯隊,不是你融了多少錢。如果人才梯隊沒長出來,組織能力沒長出來,你融再多錢都會浪費掉。

反思:新潮傳媒的幹部運營體系建立速度太慢,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真正把組織幹部運營體系建得七七八八。

其實回過頭說,如果不是有那麼強的股東背景,我們也有可能像其他創業企業一樣出問題。從這個角度說,新潮可以說是這一場創業試錯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幸運兒。

4.招幹部是自己的事,放手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CEO才是第一人力資源官,放手下去招幹部,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為人才有吸引力法則,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二流人才吸引三流人才,三流人才只能吸引不入流的人才。

所以馬雲招的前臺成了副總裁,而我們的部門幹部招的人,能力往往有天花板。

反思:我自己或者說我們創業公司的CEO在招人方面,花的時間遠遠不夠。

5.沒有監督,就沒有放權

放權的前提,是能夠有效監督。特別是拿到幾億現金的、和我們一樣的創業公司,要注意監督體系的建立。稻盛和夫說過,要保護幹部不犯錯,有時候人犯錯就是一念之差。

反思:我們不能把人想壞,但是也不能把人想好。應該用制度製造雷鋒,並且不讓雷鋒吃虧,這才對。

6.眼裡不能只有對手

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競爭對手怎麼做,我就怎麼反擊。李善友教授教我們,與其更好,不如不同。一定要和競爭對手差異化,這叫從定位出發。

企業死亡的第一因是行業遭遇技術的非連續性;第二因是組織管理成本和效率。

所以說企業既要抓住存量市場,讓現有的業務延遲衰緩。同時,也要創新的增量市場,開拓第二曲線。

反思:如果眼中裝滿對手,說明你在失去自我。在第一條曲線上,你是很難超過在位企業的。只有在第二條曲線上創新,去滿足客戶的需求,你才可能跳出來。

7.創始人要管住嘴

這一點很難,因為創始人都是故事大王。陳春花教授告誡我, “一個在企業內部講話多的老闆,公司一般都做不大。領導要少講,多讓下屬講。如果領導要講,就到公司外去講,講資源整合,講銷售。”

二、危機下的紅利與災難

新冠病毒給中國經濟按下了暫停鍵,很多企業都受到影響,但危機對每個行業的影響不同,有的可能是危機紅利,有的可能是危機災難,因而企業的應對措施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

1.危機紅利行業,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線教育、在線醫療、O2O到家電商、健康藥品等企業,本身處於紅利行業之中,它們應對危機的方法是: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多賣產品,同時多做品牌宣傳,搶佔用戶心智,為以後的市場競爭奠定領導地位。

此次疫情期間,也有很多紅利企業在新潮投放了廣告,如學而思網校、精銳教育、好大夫在線、醫聯APP、叮咚買菜、叮噹快藥等。它們儘管身處紅利,生意很好,但仍然加大了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品牌的力量。

有的老闆說,我現在的生意都忙不過來,還打什麼廣告。其實,這恰恰是一個誤區,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從供不應求開始的,但市場很快會從藍海到紅海。如果不注重品牌建設,在藍海的時候能賺錢,在紅海的時候很可能會被淘汰掉。

就像中國汽車行業的夏利和奧拓,像電視機時代的熊貓電視和山茶電視,當時都很賺錢,但是由於缺乏塑造品牌的意識,錯失良機。

2.行業的頭部企業,加速市場壟斷

危機來了,不只是你的企業難,其實大家都難。行業頭部企業具有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資金儲備、人才優勢等,更容易應對危機。而同行業的中小企業則舉步為艱,不得不逐步退出市場。

危機來臨,正好是頭部企業整合市場、收購中小競爭對手的好機會。就像美國的可樂品牌有100多家,汽車品牌有200多家,在幾輪危機之後,都只剩兩家巨頭收割市場。

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會讓行業份額向頭部集中,形成雙巨頭或者多巨頭格局。每一次危機都是暫時的,頭部企業要抓住危機的窗口期,適度逆勢發展,搶佔市場份額,投入廣告,進一步樹立品牌的領導地位。

疫情之下,行業頭部企業仍在持續線下的品牌營銷,比如京東、百度、蘇寧小店、家樂福、立白洗手液、滴露消毒液、杜雷斯、農夫山泉、養生堂天然維C、萬順叫車、惠豐乳業等,通過全國的新潮電梯智慧屏傳播到家。

目前,中國電梯智能屏媒玩家主要是新潮和分眾,新潮傳媒主打社區家庭消費,分眾傳媒主打寫字樓場景,是行業的雙巨頭。就目前形勢來看,電梯媒體行業也會出現一波危機紅利,幫助雙巨頭逆勢收割市場份額。

3.沒有行業領導品牌的企業,要趁機上位

對於分散度高的行業,也是一個機會,企業可以低價投放大量廣告,拉開和競爭對手的距離,奠定領導地位。

危機,對於那些還沒有分出勝負的行業而言,正是奠定領導品牌的最佳窗口期。因為這個時候,整個社會都沒有錢投入,媒體價格最低,用戶心智空閒,大家都待在家裡學“毛毛蟲”爬、套圈、在魚缸裡釣魚。只要這時候敢於投入,就可以享受危機紅利。

比如在新潮投放廣告的英科醫療家用手套。目前,醫療家用手套在國外已經廣泛普及,但在國內還沒有形成使用習慣,大家在家裡洗碗、洗衣、拖地、倒垃圾都不會帶手套。

藉助疫情危機,大家家庭生活的健康意識加強,民眾擔心病菌交叉感染,選擇此時做品牌宣傳,不僅能打開國內這個品類的消費市場,更能一舉拿下行業領導品牌的地位。

4.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在此次危機中,公司困難巨大,也沒有獲得什麼紅利發展的機會,但產品和商業模式是市場接受的,那你就要踩死剎車,控制現金流,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

“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包括全員營銷、融資、減人、降薪、砍產品線等。總之,就像打麻將,不管輸贏,只要不下牌桌,你就還有翻身的機會。

5.少輸當贏,重頭再來

每個產品都有生命週期,每個企業也都有生命週期,企業生來就會死,只是早晚問題。

如果你的企業受危機影響巨大,而且商業模式和產品已經沒有競爭力,現金流又難以維持生存,迴天無力,你就少輸當贏。

及時止損,重頭再來,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三、面對危機,我們應該怎麼辦?

那麼,企業面對危機,如何未雨綢繆、沉著應對呢?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是世界級的管理大師,他創辦的京瓷公司,成立60多年來經歷過多次危機,從未虧損過。

新潮傳媒學習了七年的稻盛哲學,他有一套危機管理方法論,值得推薦。

1.水庫式經營

提高心性,拓展經營,打造高收益的健康企業體質,他要求企業利潤要達到10%,並將多餘的錢存入銀行。

他提倡聚焦主業,深耕技術,抵抗其他高利行業的誘惑,比如拒絕進入房地產業和金融行業,主張額頭上流汗掙的錢才是真正的利潤。用水庫式經營方式,是應對寒冬危機的最好方法。因為兜有餘糧,心中不慌。

2.五點自救措施

《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是一本危機操作教科書,有五點自救措施:

第一,全員營銷。

蕭條時期,全體員工都應成為推銷員。這樣的做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來說,企業內部,生產和銷售往往是一種對立的關係,銷售不好時會怪生產部門沒有製造出好產品,而生產部門又會怪銷售部門沒有營銷能力,大家就互相扯皮。

但由於全員營銷,讓設計人員、生產人員也瞭解了銷售的辛苦,這個時候就很好溝通。通過全員營銷,大家就會產生一種協同感,即便是最尖端的技術企業,賣東西、銷售產品仍然是企業的生存根本。

第二,徹底節約費用,包括結構性的節約。

蕭條時期,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我們也是,我們的廣告都打半折了,眼看著訂單數量減少,價格降低,怎麼辦?就必然要縮減大量的成本。

稻盛先生說,蕭條時期是企業徹底節省成本的唯一機會,因為這個時候你最容易和員工達成共識,而一個企業最大的成本就是達成共識。

第三,開發新產品。

平時公司上上下下都很忙,各部門在一起靜下來做研究的時候少。現在,大家每天在線討論產品要討論七八個小時,為什麼?閒得慌。

大家的心情都停下來了,更有機會去創新一些新的事情,開發部門、技術部門、營銷部門、市場調研部門一起積極參與,形成開發新產品的氛圍。

第四,保證生產效率。

一個企業最怕的就是組織懈怠,一旦員工鬆懈下來,想恢復戰鬥力要很長時間。

所以在疫情期間,一定要考慮如何設計制度、培訓員工,千萬不能讓他閒著,因為一旦閒下來就容易懈怠。

第五,企業文化和員工關係建設。

平時,員工和老闆彼此都可以說一些冠冕堂皇、甚至效忠於企業的話。但是一旦形勢嚴峻,就很難說了。

這時候,企業正好可以藉機挑出一批忠誠有擔當的幹部委以重用。

3.活著,就是最大貢獻

現在有一種現象,就是精英經濟和民眾經濟的情緒對立,凡是傷害民眾利益的東西,不管是否合理,大家都在網上罵,只要你減員、降薪、不捐錢,那你就是無良老闆,不管企業如何困難,你都應該發全薪,哪怕在家處於半上班狀態。

因為,民眾永遠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要還房貸、養孩子、供父母。企業家很兩難,裁員降薪就是無良老闆,不裁不降又怕成破產老闆,極容易被輿論“道德挷架”,影響理性決策。

所以輿論要對民眾的心理預期進行疏導和管理,倡議個人和企業互相理解,共度時艱。評價一個企業的社會價值,不是看他淘汰了多少人,而是看他養活了多少人。

對優秀企業來說,任何一次蕭條,都是自我發展,或追趕對手,或超越對手的好機會!所以,好企業,更容易成於蕭條!

就像BAT成於1997年經濟蕭條期;淘寶成於2003年非典蕭條期,京東成於2008年金融危機;一批優秀企業,也會成於2020年的新冠危機。

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往往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