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水稻的發展史

南泥灣稻田:1942年春,延安發大水。時任359旅供給部政委羅章,負責農業生產。羅章自幼放牛,跟作長工的父親學會種稻和造紙技術,是當地務農的一把好手。南泥灣的洪水把山上的枯樹衝下山來,羅章同志帶領戰士們把綁腿帶拴在腰上,冒險搶撈山上漂下來的枯樹,以備冬天烤火。羅章同志見水大,產生種稻想法,並報告旅領導。359旅主管生產的蘇進副旅長和旅供給部主任何維忠商議後提議由359旅供給部政委羅章同志(江西省萬載縣人)帶領359旅供給部戰士們治地打壩修渠改水田試種水稻。羅章同志組織小分隊冒著生命危險從江西老家帶入稻種於1942年春天在南泥灣耕作,當年秋天喜獲豐收。大生產運動期間,359旅在南泥灣地區開創淤地制壩方式利用南泥灣地區廣袤的沼澤地改造成水稻田,種植面積一度達到7000多畝,1942年7月10日朱德總司令在《遊南泥灣》詩中說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1943年初,黨中央對陝甘寧邊區被評為“生產英雄”的22名領導幹部進行表彰,毛澤東主席為他們頒發親筆題詞的獎狀,給予獎勵。毛澤東主席親筆為羅章同志題寫了“以身作則”的獎狀,他的事蹟和獎狀一併刊載於當時的《解放日報》上。359旅在南泥灣種植水稻的奇蹟為南泥灣成為“陝北好江南”奠定堅實基礎,也成為“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為重要內容的南泥灣精神現場教學基地。水稻耕種歷史從1942年一直延續至今75年。後來因為水稻耕種勞動強度大、收益低、水源等等問題造成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一度降到300多畝。其中成千畝面積水田都改為旱田,有的甚至變為荒地。2013年至2015年,由市治溝造地辦負責實施的土地整理項目,對撂荒的稻田進行恢復整理,主要實施了土地平整、水渠修復、水源治理、生態修復等。原來的300多畝水稻恢復到2000多畝,2018年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在桃寶峪村口恢復水稻500畝,同時引進規模化種植,成立專業合作社,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科學種植、科學施肥,目前已全面實現機械化耕作。2020年,在南泥灣集團公司黨委的高度重視和傾力打造下,南泥灣稻田正在成為南泥灣的一道亮麗風景和生態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