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水稻的发展史

南泥湾稻田:1942年春,延安发大水。时任359旅供给部政委罗章,负责农业生产。罗章自幼放牛,跟作长工的父亲学会种稻和造纸技术,是当地务农的一把好手。南泥湾的洪水把山上的枯树冲下山来,罗章同志带领战士们把绑腿带拴在腰上,冒险抢捞山上漂下来的枯树,以备冬天烤火。罗章同志见水大,产生种稻想法,并报告旅领导。359旅主管生产的苏进副旅长和旅供给部主任何维忠商议后提议由359旅供给部政委罗章同志(江西省万载县人)带领359旅供给部战士们治地打坝修渠改水田试种水稻。罗章同志组织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从江西老家带入稻种于1942年春天在南泥湾耕作,当年秋天喜获丰收。大生产运动期间,359旅在南泥湾地区开创淤地制坝方式利用南泥湾地区广袤的沼泽地改造成水稻田,种植面积一度达到7000多亩,1942年7月10日朱德总司令在《游南泥湾》诗中说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1943年初,党中央对陕甘宁边区被评为“生产英雄”的22名领导干部进行表彰,毛泽东主席为他们颁发亲笔题词的奖状,给予奖励。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罗章同志题写了“以身作则”的奖状,他的事迹和奖状一并刊载于当时的《解放日报》上。359旅在南泥湾种植水稻的奇迹为南泥湾成为“陕北好江南”奠定坚实基础,也成为“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为重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现场教学基地。水稻耕种历史从1942年一直延续至今75年。后来因为水稻耕种劳动强度大、收益低、水源等等问题造成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一度降到300多亩。其中成千亩面积水田都改为旱田,有的甚至变为荒地。2013年至2015年,由市治沟造地办负责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对撂荒的稻田进行恢复整理,主要实施了土地平整、水渠修复、水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原来的300多亩水稻恢复到2000多亩,2018年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在桃宝峪村口恢复水稻500亩,同时引进规模化种植,成立专业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目前已全面实现机械化耕作。2020年,在南泥湾集团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打造下,南泥湾稻田正在成为南泥湾的一道亮丽风景和生态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