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春天的午後,稀疏的白雲飄過藍藍的天空,遮住了些許的陽光,讓人感覺懶洋洋的。漫步在慶雲街的青石板路上,且聽風吹得香樟樹葉稀疏作響。路旁的上塘河水平靜如鏡,恰有一條鯉魚躍起了跟頭,濺起的水花讓水面的波紋向兩岸暈開來。遠處有白鷺飛過河面的天空,落在抽芽的柳樹上面小憩。樹下的釣客開始收拾開器具,開始一下午的休閒時光。“長安”和大多數江南水鄉一樣,清新,自然,安逸,讓人忘卻了時間在流逝。

生活在“長安”這片土地上的我,深愛與眷戀讓我追尋她的足跡,聆聽著她千年的歷史。


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慶雲街沿湖景色


長安的歷史

“長安”並非是古都長安,它是海寧市下轄鎮,為什麼和古都長安同名大概是人們對長治久安共同的美好願景。

1)古時候是富饒之地

長安是南北要道漕運船隊的必經之路,元代詩人薩都剌曾在詩中寫道“壩北壩南河水平,客船爭纜水雲腥。鄉音吳越不可辨,燈火黃昏如亂星”很形象的描繪出了長安壩南北的船、人多且喧囂的場景。

“兩澳三閘”的設立,需要大量人力和管理的人,這些人就開始在沿著上塘河開始安居下來,隨著人口不斷的增加和往來不絕的商客,官人,路人的增多和文人騷客的慕名而來,當地的客棧,酒館,茶酒等服務娛樂場所開始興起,戲曲,皮影等休閒活動也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長安發展到最後讓我想象就是《長安十二時辰》那般盛世。

當然長安的興起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有下面4點:

  • 入杭的必經之路,良好的地理優勢

長安正處於上塘河與崇長港兩大水域的交界區域,素有水陸要衝之稱。據日本和尚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記載他參訪五臺山,從杭州北上和次年,自北方南下返杭皆取道長安,可以看出長安是北方到杭州的唯一通道,也是通往橫穿南北京杭大運河的必經之路。

  • 北方戰亂不斷,經濟中心不斷向南移

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到五代,中國北方烽火連天,戰不休,而南方相對穩定,加劇了北方人民不斷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交流,辛勤勞作,使南方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也給長安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機會。

  • 北方氣候日劇變冷,更有利於漕運的發展

南北宋時期,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適宜,降水充足,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涼。從蘇軾的詩中“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哀嘆古都長安的梅花不受凍消失了,可以得到佐證。而南方江南地區氣候一直都很溫潤,極易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自古都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江南地區,能夠給北方都城提供糧食,海鹽,絲綢等大量物資,也促使了漕運的發展。長安作為通往京杭大運河的必經之路,經濟的發展自然不會落後。

  • 北方糧食的需求加大,長安更加受到重視

開元盛世中期,官府機構膨脹,特別是府兵制的瓦解,使糧物需求劇增。天下漕糧,更加以江淮地區為重,唐朝朝廷組織數千漕船,年運百餘萬石江淮租糧北上。到了天寶以後,江南與古都長安的聯繫更加緊密,完全依託江南的物資“中原釋來,漕吳而食,輦越而衣”。所以北方通過漕運北資南調愈發迫切。長安作為江南大運河和軍事上的樞紐受到更高的重視,有資料顯示,在宋朝,長安閘有專門監護使臣和閘兵全權管理和看守,而且長安閘老是毀於兵火,但是宋朝對其一修再修,可見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2)遭受歷史的重創,繁華不再

元末江南河改道,不再經長安,但鎮中運河仍為重要航運通道,是嘉興、海寧、杭州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長安為清代江南三大米市之一。據相關記載乾隆微服私訪下江南的時候經過長安閘去海寧。但是在太平天國戰亂後,長安鎮區的建築無一倖免皆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長安米市轉移至硤石,長安繁華不再。

長安的美麗

1)精工巧妙之美


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下閘


  • 兩澳三閘

長安“兩澳三閘”複式船閘的設計將澳、壩、閘結合在了一起,在當時絕對是世界首創,其充分考慮並解決了,由於上塘河(上河)和崇長港(下河)因地勢原因產生的1.5-2米的水位差和大槽船無法經過低水位河床的問題。據《夢溪筆談》記載複式船閘的好處是,閘能節水,也能省卻舟船過埭牽引的勞苦。其實兩澳就相當於是儲水池,一方面可以鎖住上塘河高水位的水不會傾瀉完流失,另一方面保證較高水位讓大槽船不會被擱淺。

而三閘就是控制水的排放節省人力,一艘船要從低水位通向高水位,可以通過人畜力拔船,但是費時費力,要快速通過大批次的槽船不現實,而另一種辦法就是抬高水位讓水位持平,那槽船就不費力就通過了。要實現這種方法就要靠三閘來控制水,要拉高水位就排,要拉低水位就抽水。

通過現場的觀察我發現閘門的構成都是依靠巨石和巨木組成。按當時人工搬運就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大工程,況且要實現開閘放水的功能,細枝末節的機關設置也極其複雜,不甚令人讚歎當時匠人們精工巧妙的大智慧和散發出來的美麗。


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虹橋


  • 虹橋

虹橋,在《杭州府志》記載“橋亙如虹,因為虹橋”,所以虹橋之名,來源其形狀,自古拱橋都有長虹臥波之說。

想起在小學學習《趙州橋》的時候,老師常拿家門前的虹橋做形象對比,說拱橋其結構堅固,能夠防洪防震,看趙州橋能夠經歷千年不倒。我們虹橋初建於宋朝也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橫跨上塘河整體拱橋的結構沒有遭到一點損壞,可見拱橋是很經久耐用。

虹橋也確實像老師說得那樣好,這麼多年了還是那樣橫臥在塘河上,走近看能看到橋中欄板上分別刻著“咸豐元年重建”和“虹橋”篆書銘文,兩側欄板則刻以人物故事花紋浮雕,好似在訴說長安繁盛的景象。據老人說,橋上橋下之前還逼真的石獅子,可惜橋上的獅子相傳在太平天國的打鬥中被砍在了河中,而橋下的獅子被過客放船上偷走了。總之,沒有眼福享受虹橋匠人完全的作品了。


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聖女小德肋撒教堂


  • 聖女小德肋撒教堂

聖女小德肋撒教堂,坐落於長安鎮東街,是海寧現存唯一一座20世紀20年代建造的教堂建築,也是我國第一座由教徒自籌資金建造的教堂,亦為我國第一座以“聖女小德肋撒”命名的教堂。教堂主題為哥特式風格。和一般教堂不一樣,尖尖的屋頂上掛著一個大大的十字架,牆體都為磚紅色,在黃昏的天空下,帶著一種肅然,莊嚴的味道。我曾進去看過鐘樓內部有木質樓梯,有四層可以上樓擺鐘,不過空間不大。鐘樓旁邊有個圍著鮮花的亭子,亭子裡面站著白色的聖女注視著前方,令人感覺聖潔而不可侵犯。偶爾會從教堂裡面聽到頌詩聲,歌聲縹緲而悠揚,猶如天籟。

2)自然景觀之美

江南水鄉,沒有大山大河的雄麗,亦沒有奇石異果的讚歎,卻是小橋流水人家,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與柔美。


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西街


  • 環上塘河西街景色

上塘河環繞穿過長安鎮區,西街河旁的柳樹掛落在上塘河上,在裡面些是一排香樟樹,從枝丫的頂端鑽出了不少新芽。樹下是一些花草和假山,整齊得組合成人們喜歡的造型。香樟樹的對面就是西街的一排清末民國時期的老房子,現已被政府修繕完畢,整體還原了古街的氛圍,散發著一種舊時光的色澤。瓦房的屋簷上掛著一連串的紅黃相間的燈籠,木板的門面牆上刷上了棕色的油漆,一家家商業的店鋪掛著店旗迎風招展。

  • 回頭潮

長安有別於其他江南水鄉是除了閒適,安寧以外,還有幾分壯闊。在長安老鹽倉處就是回頭潮的觀賞點,回頭潮雖不及鹽官一線潮,千軍萬馬奔騰的氣勢恢宏,卻也以泰山壓頂之勢撞擊堤壩,發出巨響,形成翻滾的浪潮,向東回奔,也是極為壯闊的。·

3)優良品性的長安人是美麗的

  • 蠶鄉的人

浙絲一廠始建於1921年,距今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全國絲綢行業歷史排名第二的企業。生產的絲綢不僅在全國供不應求,而且遠銷西歐、日本等外國。

浙絲一廠建於長安東街沿上塘河畔,其廠房規模巨大,走進去的道路不光寬闊而且縱向交錯。在廠房內部可以看到林林總總好十幾個車間。且廠房內部設施齊全,環境優美。不光有大食堂和好幾排民國風格的宿舍以外,還有一個帶亭子的公園依靠著湖畔,偶有水鳥在公園樹枝捎上休息,景色別提有多令人流連忘返了。

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杭嘉湖地區自古都是中國蠶桑文化的發源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長安所在的海寧就有了原始的繅絲、織造技術。而且長安養蠶有豐富的桑樹資源,聽老人說,錢塘江海水退去土地很適合種植桑樹,這也許就是滄海桑田的緣由吧,所以長安附近的農人善養蠶多養蠶。這也是浙絲一廠建在長安的原因之一。

蠶要蛻變成蛾,就需要不辭辛苦長大,將絲線一層一層的包裹住自己的身體,而農人和絲廠工人為了得到保暖和漂亮的絲線,又不辭辛苦將蠶養大和一層一層將蠶絲剝離。蠶鄉的人與蠶早已用絲線融為一體,造就了長安蠶鄉人“溫良恭儉讓”的品性。

  • 長安閘的縴夫

大槽船在大運河中航行,因為大運河上風力較小一般都是靠人力搖櫓方式。在像長安閘口的地方因為船隻密集不便搖櫓,就需要依靠縴夫拉船前進。像《清明上河圖》上就描繪了一群縴夫在拉船。

在長安的江南人素沒有北方人的高大的體格,卻也錚錚鐵骨,做縴夫憑著一份力氣和技術討生活也是自強不息的。


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王相公遺址地基


  • 王相公堂

在老壩旁的水攤上有一處王相公堂遺址,現只殘存地基。相傳長安壩的拖壩權由長安當地的四大家族壟斷世襲,後來有一群外鄉人來搶佔壩權,雙方爭執不下就搬出油鍋,用“油鍋裡撈秤砣”來解決,誰能撈出秤砣,拖壩權就歸誰。眾人恐懼退卻,唯有王相公挺身而出用手掏出了秤砣,失去了手臂,換來長安的永久壩權,死後也獲得了後人建廟供奉,成為長安地方的保護神。王相公,大義凜然,捨己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所傳頌的。

  • 市井老人

有個老人,以前是個船員,現在百歲了,與相差10歲的愛人守著一座老房子,每天獨自一人清掃門前小路的落葉,有記者採訪他覺得他為小鎮的衛生做了貢獻,而他卻坦然的說自己習慣了。

江南的人善良、熱情,沒有爭吵,沒有喧譁,只有歲月沉澱所營造出來質樸,安逸的品性。

新時代江南水鄉,大美長安

在杭海新區新時代機遇下,長安正經歷著不斷的轉型發展,城鎮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方面發展花卉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推動“鄉村+旅遊”模式,以文化禮堂為載體,促進鄉村文化發展,打造特色的鄉村旅遊。第三實行“互聯網+企業+農戶”的運行模式,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農民致富增收,進一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第四長安作為江南大運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千年的文化底蘊,發揚和繼承運河文化,鄉愁文化,打造“運河長安”的文化品牌。以前長安貫通的是中國的南北兩地,而新時代的長安,更是應該順應新時代的腳步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展現她的美麗。


江南水鄉“長安”褪去古時的繁華,卻更顯大美

長安文化旅遊藝術節


在我看來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是寄宿著我們內心向往安寧,閒適的遠方。如海子抒情詩表達的那樣“從黎明到黃昏,陽光充足,勝過一切過去的詩”,在江南水鄉除了詩和遠方也需要陽光。溫潤的陽光下,生活的律動才能和你調和,慢下來,迴歸生命的初始。最後,也希望遠方的朋友能來“運河長安”享受閒適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