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面對莫斯科危局!斯大林和庫圖佐夫為什麼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

雄雄出沒


這個問題讓庫圖佐夫和斯大林都非常不爽:什麼叫“截然不同”?面對拿破崙和希特勒,我們是投降了還是咋的?因為守不守莫斯科這種無關緊要的細節就質疑領導人的能力,你這是對戰鬥民族的侮辱!

當然,衝動歸衝動,很多差異還是無法迴避的,比如拿破崙不是希特勒,沙俄也不是蘇聯,庫圖佐夫更不是斯大林。所以,他們採取截然不同的抵抗方式完全沒有問題。

但問題是莫斯科是俄國的首都,作為國家根本,關係到億萬民眾的信心,不是說丟就能丟的。這一點斯大林做得很好,那麼庫圖佐夫有什麼想說的呢?靜夜史認為兩位統帥之所以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1、國家實力天差地別

庫圖佐夫和斯大林之所以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依靠的祖國,有著完全不同的兩幅面貌。

庫圖佐夫時代,雖然沙俄從彼得大帝開始就不斷向西歐學習,社會發展取得空前進步,領土擴張也一日千里,但“噬土成性”的俄羅斯,始終是靠“吃土”膨脹的貪吃蛇角色。

因為沒有激烈而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更沒有改天換地的工業革命,沙俄始終以一個落後的農奴制帝國而存在,是名副其實的落後農業國。

拿破崙之所以在沙俄折戟沉沙,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沙俄窮得連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極大遲滯了拿破崙帝國的進攻鋒芒。

而基礎設施如此落後的沙俄帝國,自然也不可能有超強的戰爭動員能力以及自我修復能力,所以面對拿破崙帝國的大軍壓境,燒掉莫斯科,依靠恐怖的戰略縱深將其拖垮是最適合的選擇。而且,沙俄的落後生產力也決定了硬拼只能被拿破崙打倒在地難以翻身,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庫圖佐夫深深懂得腳底抹油對跑步的巨大功效。

但蘇聯不一樣,從1924年斯大林接過蘇聯最高統治者的權杖開始,這個雄心勃勃的領導人就帶領蘇聯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建設。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僅用了10年時間便基本實現了工業化,1937年的綜合國力更是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如此強大的工業實力,使得斯大林在面對納粹德國的瘋狂進攻時,有更多抵抗的資本。雖然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進行了恐怖的“大清洗”運動,嚴重虛弱了蘇軍的戰鬥力,但莫斯科以西的戰略縱深依然存在。

不僅如此,在1939年8月23日蘇德締結互不侵犯協定之後,斯大林趁納粹德國橫掃西歐,開始在東歐構建“東方戰線”,隨著蘇聯陸續吃掉波蘭東部、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卡累利阿地峽、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及比薩拉比亞等地,對德國土縱深進一步擴大,雖然將人頭送到了德國的炮口之下,但客觀上也給德國閃擊蘇聯造成了一定的遲滯作用,為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贏得了時間。

2、政治意義舉重若輕

庫圖佐夫雖為俄國名將,但相比於拿破崙仍是雲泥之別;斯大林雖為蘇聯大元帥,但相比於希特勒也依然是半斤對八兩。

可以說無論庫圖佐夫還是斯大林在面對各自的對手時,都無法在智商和情商上實現碾壓,二人唯一能夠託付的,就是俄國的巨大國土縱深,以及總是偏愛侵略者的酷寒天氣。

當然,對於莫斯科,斯大林雖然軍事能力不突出,但決心意志無可挑剔。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斯大林“誓與莫斯科共存亡”的決心,才有了莫斯科保衛戰的輝煌勝利。

而之所以放著更加恐怖的國土縱深不要,死也要死在莫斯科,靜夜史認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在於:此時的莫斯科不僅是蘇聯的首都、億萬國民的信仰支撐,更是斯大林個人威信的核心所在。

庫圖佐夫時代,俄國首都是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莫斯科作為俄國最大的城市,雖然政治地位重要,號稱第二首都,但終歸比不上聖彼得堡,所以庫圖佐夫忍痛割愛時,其實也沒有那麼心痛。

但斯大林不同,此時的蘇聯雖然仍有將近萬里的國土縱深,但幾乎都是難以生存的林海雪原。20多年前白軍是怎樣凍斃在西伯利亞的斯大林再清楚不過。因為出了莫斯科,斯大林幾乎沒有了抵抗的空間,所以做好最壞打算的斯大林不是到西伯利亞打游擊,而是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到1941年9月底莫斯科會戰爆發,蘇聯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損失了超過300萬軍隊,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淪陷了1/4的人口。而令斯大林異常崩潰的是,蘇聯的工業幾乎全部佈置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東歐地區,所以正如斯大林在莫斯科紅場對紅軍指戰員說的那樣:“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

失去莫斯科,蘇聯不僅會因為這一交通樞紐的淪陷而陷入癱瘓,整個蘇聯軍民的士氣將遭受致命打擊。更要命的是,對莫斯科保衛戰負主要責任的斯大林,地位將會因莫斯科保衛戰的失利而搖搖欲墜,而一旦斯大林倒下,意志崩潰的蘇聯距離亡國滅種也就為時不遠。

所以,庫圖佐夫可以將莫斯科燒掉,而斯大林則只能在莫斯科等待被敵人燒掉。而無論怎麼成灰,俄國抵抗外來入侵且永不妥協的決心都是值得肯定的。

也只有這樣的國家才能讓敵人畏懼和尊敬,而不是NBA球場的座無虛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感謝雄雄童鞋的約請!

庫圖佐夫在俄國的地位非常高,相當於中國的吳起、孫臏、韓信,是戰神級的人物。可這種戰神級的人物,在拿破崙面前是走不上兩個回合的。最早,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庫圖佐夫的部隊面對蘇爾特的進攻就沒幹過人家,而蘇爾特也只是拿破崙手下的元帥。

後來拿破崙入侵俄國,庫圖佐夫率領俄軍抵抗,會戰中,庫圖佐夫發現情況不妙,立即帶領部隊撤出了戰鬥。但這點不服不行,庫圖佐夫的撤退作戰一直是強項。在野戰爭鋒中,庫圖佐夫和他的俄軍遠遠不是拿破崙的對手,於是就開始了戰略撤退,最後是放棄了首都,一把火燒了莫斯科。然後在寒冬的幫助下,拿破崙撤退,庫圖佐夫率軍追擊,贏得了戰爭。

而斯大林在二戰中的策略我們也都清楚,沒有放棄莫斯科,而是選擇了堅守。

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產力。

俄國雖然一直是歐洲國家,一直在追求西化,但實際上一直到蘇聯建立之前,它都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直到斯大林執政以後,經過建設,蘇聯才變成了工業國家。而工業國家和農業國家最大的區別就是生產力有著巨大的差距,成千上萬倍的差距。

工業國家生產力強,建設軍隊的速度就快。

農業國家生產力弱,建設軍隊的速度就慢。

所以我們國家古代,打了敗仗,動不動就得臥薪嚐膽二十年,才能重新組織起來一支軍隊。拿破崙時代的庫圖佐夫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首都,他輸的起,軍隊,他輸不起。

他不敢用手裡這支部隊去冒險,去和拿破崙決戰。如果他敢打,戰敗的可能要超過85%,如果他戰敗了,這支部隊被消滅了,俄國想再重新組織起來這樣一支部隊,那還得再等10年。從坐著馬車到鄉下徵兵開始,從建工廠生產步槍刺刀開始......哪還會有這些機會了。如果他跟拿破崙在莫斯科正面決戰,俄羅斯當時也就亡國了。丟了首都他還有機會再搶回來,丟了手裡這支俄軍主力,那就是徹底沒機會了。

而斯大林的時代已經大不相同,蘇聯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非常發達。斯大林對重工業極其重視,那是靠賣了烏克蘭人的口糧,餓死幾千萬人,買機器換來的。再加上五年計劃,二戰初期的蘇聯重工業,生產力在歐洲都是數一數二的。

在這些重工業的支撐下,斯大林覺得自己可以搏一下。因為重新組建一支軍隊,庫圖佐夫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但他只需要半年!他在莫斯科每多堅持一個月,後方的工廠都會生產出成千上萬的坦克、大炮、飛機以及大量的槍支、彈藥。通過公路、鐵路,後方又可以把上百萬的小夥子從農村、山區運到莫斯科......蘇聯在當時也是人口大國,男人並不缺。

斯大林組建新軍隊的速度特別快,不害怕手裡現有的部隊被消耗掉。後方的武器裝備尤其是重裝備源源不斷的運上來,新兵源源不斷的運上來,一看計劃表,未來幾個月還有,那他就有資本在莫斯科跟德國人打。

蘇德戰爭初期,500多萬的蘇軍被殲滅,這是連人帶裝備的被殲滅,飛機、坦克、大炮全沒了。在4年的鏖戰中,蘇聯其實又在裡面填進去了500萬軍隊,連人帶裝備。隨後反攻的時候,蘇聯在前面突擊的是它的第三支500萬人的主力部隊,裝備著嶄新的戰機、重炮、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以及波波沙衝鋒槍、轉盤機槍......後方還有近千萬的雜牌部隊,最起碼也拿著步槍。它的生產力是很驚人的。

在4年間,差不多生產了可以裝備2千萬人的武器。

庫圖佐夫時期,10年能生產出50萬人的裝備就不錯了。

而且生產力也是一把雙刃劍,蘇聯生產力強,德國也很強。如果斯大林當年沒守住莫斯科,德軍進來,推土機迅速作業,天上、鐵路的補給迅速運上來,德國人也可以很快的再把莫斯科建設起來,形成面向東方的堡壘,到時候蘇聯人想再搶回來,恐怕是不會有那個可能。如果失去了莫斯科,蘇聯即便是不亡國,也會被擠壓回東方,被封印在西伯利亞的冰原裡,重新回到中世紀彼得大帝誕生之前的蠻族狀態。因為它的文化、經濟、政治、人口乃至工業,基本上就是分佈在基輔、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一線,蘇聯的歐洲地區。

這也是斯大林無法承受的結局。

農業時代的戰爭,跟死人比,武器裝備的損失帶來的影響更大。死10萬,可以比較迅速的補充上來。但這10萬人的盔甲、刀槍、弓箭再重新建造,那可麻煩大了。


銳度何老師


莫斯科的地位在兩個時期是完全不同的。1712年沙俄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了聖彼得堡,到拿破崙侵俄戰爭時還是如此,因此對於庫圖佐夫而言,莫斯科的價值恐怕和斯摩稜斯克等其他城市沒有大的不同,遠遠不及聖彼得堡。

但是對於蘇聯就不同了,蘇聯首都就是莫斯科,本身就有著很強的政治意義,如果失去莫斯科必定會給蘇聯人的士氣帶來沉重打擊,也會在國際上造成巨大影響。同時,莫斯科還有很多其他價值,比如大批工廠、交通樞紐等等,這對後續的作戰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莫斯科作為交通樞紐,連接著蘇聯南北兩個戰區,如果德軍攻陷莫斯科,那麼德軍的整個戰線就會連成一片,補給困難也會有所降低。而對於蘇聯而言,這將會是災難性的,蘇聯勝利的可能性將會大幅降低。

同時,局勢也是截然不同的。拿破崙同俄軍進行博羅季諾之戰後,實力依然很強,所以俄軍沒有必要為了一座不重要的城市損失有生力量,所以堅持貫徹堅壁清野戰略,讓拿破崙得到了一座空城。而蘇德戰爭中,德軍經過與蘇軍4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已經較為疲乏,不少德軍裝甲師甚至已經沒有足額的坦克了,很多一線步兵部隊也嚴重減員,實際戰鬥力已經有所下降。而此時蘇軍則已經重新積聚了力量,完全可以同德軍進行一場新的大規模戰役。 更重要的是,此前基輔等蘇聯重要城市都是經過與德軍的艱苦而又慘烈的作戰才最終淪陷的,作為首都的莫斯科又怎能不經過作戰就直接白白送給德軍呢?


戰爭之王


這個和位子有關!

從軍事上來講,放棄莫斯科,這審高明的選擇!

放棄莫斯科,讓德軍更深入寒冷地區作戰,德軍消耗更大!

可是從政治上來看,莫斯科是蘇聯和首都,一旦放棄。國內極可能出現投降勢力!這是國內力量將面臨分散!要知道在當時的烏克蘭已經有親德政權存在!

看看當時的中國戰場就明白!

蔣介石跑重慶,汪精衛就在南京成立偽政權了!

搞的地方政府兩面都不敢得罪,極大的分散了抗日力量和資源!


用戶102985141991


戰爭的樣式變了,軍隊的機動、後勤保障能力更強,人類對城市、工業化更加依賴,而且德軍的規模遠比拿破崙強大的多。朱可夫保證可以守住莫斯科。當列寧格勒陷入重圍,城市即將失守時,朱可夫空降列寧格勒,僅用了26天的時間,他就建立了一條德軍無法突破的防線,保住了列寧格勒,他所指揮建立的防線一直堅持到列寧格勒解圍,蘇軍開始收回國土,將戰爭推向柏林。斯大林信任朱可夫的軍事才能,莫斯科也並沒有被包圍,他可以在危難時刻隨時撤出。庫圖佐夫也並非沒有與拿破崙軍隊激戰就放棄了莫斯科,只是戰場不在莫斯科,而是其遠接近地的斯摩梭斯克。拿破崙與希特勒的目的也不一樣,拿破崙不想佔領俄羅斯,他只想逼迫俄羅斯再次加入自己的陣營,維持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迫使英國屈服,要的只是與沙皇的一紙和約,而希特勒卻要滅亡俄羅斯,拿破崙也沒有足夠兵力去佔領俄羅斯各主要城市,庫圖佐夫需要的是保存俄軍的實力,避開拿破崙的正面進攻,在俄羅斯的國土上轉圈子,不與他打照面籤什麼合約。莫斯科在沙俄時代也僅僅是名義上的首都,實際首都仍是聖彼得堡,捨棄莫斯科並不難以接受。


沉140769451


拿破崙火燒了莫斯科紅場,巴黎決定建造凱旋門為皇帝慶功。凱旋路上,遭到庫圖佐夫的俄軍伏擊,損失慘重,最終遭遇滑鐵盧,巴黎的凱旋門儘管輝煌無比,但結果接回了法蘭西皇帝失敗的屍骨,莫斯科凱旋門反而成為最後勝利的象徵。

時隔一百三十年,希特勒百萬大軍短短兩個月即把剛剛遭到斯大林大清洗的蘇聯紅軍打得落花流水,直取莫斯科。而上天又一次幫助了俄國人,天寒地凍成為莫斯科再次戰勝敵人的最有力武器,在這個難以逾越的困難面前,希特勒也變成了拿破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