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姐妹共嫁一夫,失明的公公卻總想“使壞”,最後殉情成千古佳話

堯舜禹,夏商周。中國文明歷史源遠流長,其中不乏非常生動而有意思的事。

《詩經》記載:古時有兩位公主,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聽名字兩位就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們的父親叫做堯,是當時中原部族的首領。沒錯,就是堯帝。

兩姐妹共嫁一夫,失明的公公卻總想“使壞”,最後殉情成千古佳話

主人公舜,是一個普通的窮小子,不但家境不好,據傳他的父母很頑劣,並不是什麼好人。舜的父親叫做瞽叟,意思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頭。舜的弟弟叫做象,整日遊手好閒。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舜卻異常能夠隱忍和賢明,他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甚至明知道後媽只喜歡弟弟的情況下,仍然對弟弟象照顧有加。

後來大家推舉舜當做首領,堯帝為了考察他,故意把兩位女兒都嫁給舜。話說這兩位“公主”嫁給舜以後同樣孝敬公公婆婆,從來不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自命不凡、自持高傲。

兩姐妹共嫁一夫,失明的公公卻總想“使壞”,最後殉情成千古佳話

聽說舜得到堯帝的注目,父親和弟弟喪心病狂的想要聯合殺死舜。

他們設計讓舜爬上穀倉去修屋頂,然後點燃穀倉,幸好舜提前知曉,偷偷逃脫出來。他們又讓舜去挖井,兩人又加從上面填土,舜挖地道再次逃脫。

殺了幾次都沒殺掉,這個雙目失明的親爹就想把舜灌醉了,然後再殺。兩位公主知道了這個計劃,先用藥浴給舜泡澡,來了一個養生大 保健。這件事,他爹當然不會不知道。隨後,瞽叟就與舜喝酒,老頭自己都喝吐了,舜卻整日不醉!不知道他為什麼不仔細想想,一個老頭子跟親兒子較個什麼勁呢?

兩姐妹共嫁一夫,失明的公公卻總想“使壞”,最後殉情成千古佳話

就這樣,舜凡事都與兩位公主商量,沒有怨恨父母和弟弟,終於坐上了帝位。但是,娥皇和女英誰當王后無法確定,兩個人就來了一段道路“拉力賽”,從一座城池到另一座城池,誰先到誰封后。這個主意還是親爹堯想出來的。那時候的親爹怎麼都這麼有個性?

比賽開始,女英坐的騾子車走,半路偏巧不巧,這頭騾子要生孩子,就耽擱了。結果可想而知,娥皇成為王后,女英成為妃子。

有的史書記載,當上帝王以後,舜仍然對父親和弟弟友愛不減,後來死在了東巡路上。而兩位妻子為了懷念舜,投入湘江自盡,這就形成了岳陽著名的君山島和有淚痕的湘妃竹。

兩姐妹共嫁一夫,失明的公公卻總想“使壞”,最後殉情成千古佳話

雖然詩經記載的事蹟很連貫,而且又很詳細。可是仔細想想這件事有很多蹊蹺之處。

首先,親爹和親弟弟為什麼要不斷的謀害舜呢?就因為他即將當上帝王了嗎?假設他們真的害死了舜,弟弟又不會當上新的帝王。而不害死舜,整個家不是有更大的好處了嗎?所以,從動機上講就講不通。

其次,每次要謀害舜都能夠先知道,然後問問兩位妻子:你們說我該不該去呢?不去就是不孝!然後舜主動鑽到圈套裡。這就讓人非常想知道,這位瞎了雙眼的老頭和傻傻的象有多麼不會殺人,每次都會讓被害人知道你們的計劃。

兩姐妹共嫁一夫,失明的公公卻總想“使壞”,最後殉情成千古佳話

所以,整個故事情節有可能有誇大的成分或者是後世杜撰而來,一方面是為了凸顯先帝的賢明、大度,堯帝是沒有選錯接班人的。另一方面,在那個非常古老的時代,還沒有完善的史書史料,傳於後世的都是口口相傳,這就涉及到“成王敗寇”的隱秘了。

兩姐妹共嫁一夫,失明的公公卻總想“使壞”,最後殉情成千古佳話

對於這段歷史,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