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年深深的追憶(原創)


小時候的年深深的追憶(原創)

歲月的年輪又畫滿一圈的圓。又迎來了承載著舊歲的結束和新春開始的年。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富有,想吃啥有啥。精神生活也極豐富,打開電視,電腦,手機想聽的,想看的,想玩的應有盡有。人過中年的原因吧!我感覺失去了小時候那樣對年企盼的熱情。小時候對年的熱切企盼可能很大原因是:“過年時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是平時沒有的。”如今平時生活和過年沒啥不同。感覺年味比小時候淡了。再者人過了中年,年齡的天平就一點點向衰老和頹廢傾斜,這是中老年人對過年淡漠的主要原因。小時候雖然物質生活不富有,精神生活不豐富,但童心裡有許多期盼,許多留戀。所以小時候特別期盼過年。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生產隊的時代,那時吃糧都是由生產隊統一分配,對於東北農村來說,能磨白麵的小麥各家分的少的可憐,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三五頓麵食,對於不種水稻的我們這嘎達,一年只有過年時能吃上一兩頓大米飯。那時我們村老薑家唯一的一臺電子管收音機是村裡的唯一電器。嬌貴得只有村裡有頭臉的幾個人能聽到播放。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是打牌就是到一個識字的人家,聽識字的人講故事,什麼聊齋,三國,還有孩子們喜歡聽的西遊記。

那時過年是孩子們的期盼。只有過年能穿到父母給買的一套新衣服,過年能吃到幾頓餃子,吃一兩頓大米飯,吃到凍梨和凍柿子,過年父母能給買心儀已久的小洋鞭,過年能得到走親戚時七大姑八大姨等長輩的壓歲錢。過年時的大秧歌,三十夜晚請祖先,正月十三請“姑姑”,正月十五滾冰,二月二帶龍尾都是孩子們的希翼和期盼。

小時候的年深深的追憶(原創)


每到過年的前幾天,大隊就把全村的青年人召集到一起排練秧歌,那時每個大隊的秧歌都有五六十人,和著悠揚的嗩吶,伴著歡快的鼓點,秧歌隊員在室外排練著一個個動作。不管天寒地凍,我們這群小孩總是成為秧歌排練的主要觀眾。到了大年初三,各個村的秧歌隊就走村串鄉到其他村演出。正月裡常常是是走了這夥兒秧歌來了那夥秧歌兒,最多一天我們村得來七八夥秧歌隊表演,秧歌兒隊員們身上穿著五顏六色的戲服,舞動著彩扇,在皚皚白雪的冬季是那樣的色彩斑斕,賞心悅目。秧歌隊伍裡有踩高蹺的,有坐花轎的,有孫悟空拿個金箍棒的,有豬八戒拿九齒鋼耙的,有沙僧挑著擔的,有唐僧騎著白馬的,有拿著雙斧的黑臉李逵,還有拄著柺棍的老頭拉著小腳老太太。有時兩夥秧歌在村裡會演到一起,能把秧歌所練習過的動作擰到高潮。鼓點彆著勁的敲,嗩吶鼓著腮幫子吹,都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隨著鼓點歡快的節奏,秧歌隊員擰的盡其所能,每夥都想吸引觀眾的眼球。每到秧歌來臨,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會迅速的來到大隊的操場,圍在秧歌的外圍,欣賞著秧歌的表演,品評著哪個小夥長的帥,哪個姑娘長的俊,哪個擰的浪。秧歌給我們小時候帶來了很多樂趣。

到了大年三十剛過中午,家家都早早的吃完晚飯,因為這天半夜還有一頓年夜飯。傍晚大人們嗑著瓜子,含著糖塊,吃著用涼水緩的凍梨,凍柿子,包著年夜餃子。孩子們仨一夥倆一串提著小燈籠從東家竄到西家,走到哪家哪家都拿出最好吃的糖果來招待孩子們,碰到親近的長輩家,長輩就讓孩子們跪著給長輩磕一個頭,長輩們會拿出五毛或一元壓歲錢給孩子們,壓歲錢寄託著濃濃的鄉情。等到半夜煮好餃子端上桌。先不能吃。得先拿一張黃紙在外面點燃,嘴裡唸叨著:列祖列宗回來過年。之後放鞭炮。全家才一起吃年夜飯。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可能是盡一份晚輩的孝道,寓意一家團圓吧。

小時候的年深深的追憶(原創)


正月初三人們開始走親戚,拿著禮物拜訪岳父,岳母,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大爺等長輩。拿的禮物無非兩包白糖,兩包蛋糕,兩瓶罐頭,兩瓶白酒,禮物雖然不多,但寄託著尊老愛老,老親少友不間斷的親情。

正月初七,家家戶戶必須吃一頓麵條,根據民俗正月初七是小孩的日子,吃麵條可以拴住小孩的腳,使孩子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不得病。正月十七是中年人的日子,正月二十七是老年人的日子,這兩天大多數家庭也吃一頓麵條,願一家人不得病,健健康康的。

小時候的年深深的追憶(原創)


正月十三有的人家為了預測一年的吉凶開始請“姑姑”,這天白天,要請“姑姑”的人家就把“姑姑”做好。先用農村做飯用的鍋叉作“姑姑”的身子和腿,用盛飯的勺子作“姑姑”的頭,把勺子用繩子綁在鍋叉上,把勺子的平面用白紙貼上,在白紙上畫上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姑姑”的骨架就作好了。再給做成骨架的“姑姑”穿上小孩的衣服,一個要請的“姑姑”就做成了。請“姑姑”必須得找一個不滿十歲的童男,小時候我有一次被選中請“姑姑”。那是一年正月十三的傍晚,天剛剛黑,我揹著做好的“姑姑”,在兩個大人的帶領下,心裡默記著大人們教的口訣,先到茅樓(廁所)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叨唸著;“驢糞球馬糞球,我請“姑姑”上炕頭。又到全村人擔水的大井邊,圍著大井又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叼念著:“驢糞蛋馬糞蛋,我請“姑姑”上炕沿。接著把“姑姑”揹回請“姑姑”的人家,請“姑姑”的人家炕上早已放好一個炕桌,人們把“姑姑”面朝屋地立在炕上的桌子邊上,看熱鬧的人們和問事的人坐在屋地的凳子上,“姑姑“的兩條鍋叉作的腿由指定的兩個人一左一右扶著,不讓“姑姑”碰到桌子。這時先給“姑姑”敬酒,象徵性的點了支菸,誇“姑姑”如何如何漂亮,總之能讚美的詞彙都用到了,儀式之後就是問事。如問:“明年年景適宜種黃豆“姑姑”就磕桌子兩下,適宜種玉米就磕桌子三下”可能都是後面把持著“姑姑”的兩個人操作,人們問的又都是設定好的選擇題,人們總能得到滿意得答覆。記得人們問的話題主要是,明年那種作物的收成好,哪家孩子的婚期將至,來年的雨水怎樣等,問完事後,請姑姑的儀式將要結束,這時一個人把刷鍋用的刷帚扔到裝水的缸裡,屋裡的人齊聲說“姑姑”的丈夫掉水裡了,姑姑趕忙去救丈夫,脫離屋裡勺子和鍋叉做成的姑姑,至此請姑姑這種民俗儀式就結束了。甭管迷信,甭管準確與否。那時沒有現在的科學技術,那時靠天吃飯,人們想從中得到點好的寄託,算是人們拼搏努力的動力。詢問的話題都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庭院灑焰火,放煙花,人們來到屋外觀看空中絡繹不絕的煙花,孩子們提著用罐頭瓶做的或五彩紙糊的小燈籠,燈籠裡燃著小蠟燭,跟著大人們走出家門百步,俗稱走百步,把一年的晦氣和疾病走掉。走完百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又到有冰的水井邊,或有冰的坑裡滾冰,躺下在冰面上滾幾圈,寓意自身的疾病都滾掉,來年身體更好。

小時候的年深深的追憶(原創)


過了正月又盼著二月二,二月二不僅能吃到豬頭肉,啃到豬蹄。孩子們還能帶上龍尾,能剃頭了,因為按老輩人的說法:正月裡是不能剃頭的,正月剃頭死舅舅。長了一個月的長頭髮,在這天剃下感到特別輕快。在這天孩子們肩上都系一條或幾條用圓的彩布片和高梁秸稈穿的龍尾,寓意辟邪祛病,寄託孩子們身體健康快樂。

小時候的年深深的追憶(原創)


因為小時候家家戶戶的生活不富裕,年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人們把最好吃的食品留在過年吃,把新的衣服留在過年穿,把最熱鬧的節目留在過年表演。過年有孩子們平時享受不到的東西,孩子們才對年有許多期盼,期盼自己長大,期盼親人團圓,期盼好吃的,期盼穿新衣服,期盼過年時的民俗娛樂,期盼一年更比一年好。小時候的年滿滿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