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史前末日與諸神黃昏

稍微浪漫一點的哲學認為:人,既存在於物質之上,又生活在精神之中。換言之,您需要一個具體的物質的老婆,但同時,這個老婆還需照亮你的精神。船舶之於人類,正有如此重要的象徵,物質的船,為人們提供了穿山越水的工具,精神的船,為人們創造了超越和庇護的概念。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我們生活的星球,其實超級強悍。他被毀滅過許多次,但卻從未真正消滅。作為生命的舞臺,他一直週而復始,上演著生靈們前赴後繼的生命演出。中國漢朝的皇帝,在修建一座人工湖時,挖出一坨坨的黑泥。他讓人去問東方朔,這湖底黑泥是怎麼回事。東方朔表示不解,就請教西方世界的僧侶。僧侶對皇帝說,噢,這是劫灰,我們之前的那個世界,是被大火燒掉的。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黑暗之神殺死了光明之神,兩大神之家族開始各種群毆、各種械鬥。你能想到想不到的各種超能力,炫瞎各種高科技的各種神器,一起加入這場陣容超級豪華的世界大血拼。這種規模的打架,是不存在也不可能找到調解人的。結果就是,鬥毆雙方死光光,世界打得乾乾淨淨。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最古老的史前末日,是真正意義上的末日。除了灰燼、遺骸和傳說,別的什麼也留不下。因他缺少一個文明連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庇護自我,超越災難。有一個問題,其實很重要。末日,真的是人類生活中必需一個概念嗎?既然我們有幸福、財富、慾望,野心等種種獵物在塵世上尚可供追逐。既然我們有了愛情、宗教、流行音樂和各種文藝思考,人類還為什麼要有“末日”?末日理論兩大流派之一客觀派,認為世上所有事物,小到病菌雪花,大到國家星辰,有生則有滅,有成就有毀,末日是一切客觀運動的結果。人類亦是同樣,不管你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你等或不等,末日它終將到來。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與佛祖這樣的客觀派相對立的,是由宗教人士、環保、人道分子組成的主觀末日流。對於主觀末日流來說:末日並非不可抗拒,災難性結局的產生,往往是因為我們人類自身的原因;改變我們自己,就會改變未來的命運。這樣,末日,成為人類自我警省的思考工具。這兩個理論,你會選哪一個。反正我選後者,因為他有了人類的溫情。總之他就是這麼積極。因為不久,船來了。世界上再沒有完全絕望性的毀滅。方舟,成為人類不絕望的信心象徵。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世界盡頭的溫暖記憶

主觀派的末日論者,認為我們自己影響了世界與自我的結局。而船舶的發明,則為人們超越命運河流,庇護生命之所,提供到現在為止仍然最高的精神意象和實用工具。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發生在公元前4990年的那場大水。普世、氾濫、絕情、嚴厲,但又因波濤上漂揚著信念的光芒而充滿勵志色彩。那一年挪亞600歲。世界遇到一劫,而自己則被安排一使命。他要去造一條船,用這條船搭載現世的生命。世界就像一硬盤,上帝覺得裡邊太亂了,打算重新格式化,但他留戀從前的某些數據,決定加以保留。諾亞一家被選中了,他既是這個硬盤裡要保留的數據,也是這個保留任務的執行者。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以今天的造船業標準來看,諾亞造的那條船,尚不及今天瓦良格號航母的二分之一。但考慮到那是在家庭作坊的年代,並且要完全手工打造完成。所以,諾亞並不輕鬆。一個說法是,為了這條船,他幹了一百年。終於在洪水到來前,安排進了被囑託的各樣生命。當然,這是西方人的洪水記憶。東方記錄裡的人類初祖伏羲女媧,等待與應對洪水的方式則要簡明簡便獨善其身得多。在洪水到來前,兄妹二人準備了一隻葫蘆。洪水結束,女媧便從葫蘆裡鑽了出來。開始了絢爛傳奇的女神生涯:“往古之時,四極毀廢,九州破裂,天不復蓋,地不周載,大火不滅,洪水不息。”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西方諾亞的故事,由行義、使命、庇護,大器晚成,天降大任等種種勸善與勵志元素組成,充滿了人道與包容的色彩。東方女媧的故事,則是戰鬥、勇氣、自我、改造世界的尚武元素組成的,英雄與浪漫主義的色彩。藉助外來文化,景教,明教,淨土宗教,末日的影子會偶爾在中國文化的海洋忽閃一下。但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對個人生老病死的探詢關問,但卻缺少對整體社會的末日思考。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在河道縱橫的、江湖遼遠的東方之土,女媧當年隨波逐流的英雄主義的葫蘆,演化為唐詩裡揚子江上的孤帆遠影,秦淮河上的燈舸畫舫,載歌載愁的雙溪舴艋舟,是鄭和南洋上海市蜃樓的寶船巨舟。而諾亞之後的西方世界,是愛琴海上往來的海洋史詩,是希臘的自由與藝術的繁榮氣息,是羅馬的征服,是靜滯不前的中世紀,是遠洋征服。河流是不一樣的,但航行一樣。末日或者不來,但旅行繼續,珍惜浮世的光明與快意。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日本以東沉沒之美

也許是因被日本海與太平洋環繞,海平面又在溫室效應不斷嚴重下逐年上升的緣故吧,日本人的末日意識和末日情結一直非常突出。就像李兆忠說的那樣:“也許除了猶太民族,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民族像日本人那樣有著強烈的生存危機感和家園情結。”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還記得有一部轟動一時的小說,是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這部預言日本末日到來的作品持續再版和改編,後來還被改編為了電影,這是揭示日本人內心深處末日情懷的最好範例。小說中描述,可能就發生在明天的事情是:日本列島將蕩然無存。這一驚人的科學論證,被展示在日本政府內閣會議上的各位大臣眼前,並引來了一片唏噓聲。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而這一論證卻得到了山本首相的重視,他下令立即成立特別災害對策本部,並任命部省大臣鷹森負責此項工作。在鷹森的領導下,京都大學地震研究所的田所雄介博士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一系列對地殼的變化的調查和研究工作,並拿出了一整套試圖將日本從即將沉沒中拯救出來的方案。而在此期間,日本列島各處的大地震不斷、火山接連噴發,整個日本列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大難當頭,日本全境開始撤離,但也不乏為拯救日本而默默做出貢獻的人們:東京消防救援隊的阿部玲子在危險時刻救助了像她一樣失去親人的小女孩美笑;田所博士手下二位年輕的潛艇操作員,小野寺俊夫和結誠慎司,在日本即將沉沒之前,毅然操作潛艇潛入海底7000米處去點燃那能使日本與斷裂的板塊脫離的N2炸藥,用他們年輕的生命換來了日本擺脫解難的安寧⋯⋯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最後,日本人靠田所博士手下二位年輕的潛艇操作員,小野寺俊夫和結誠慎司,導致印度洋板塊移動的巨石被炸燬,在國外避難的日本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但日本列島已經完全分崩離析,沉沒了一半,擺在日本人面前的重建難度是難以想象的巨大。⋯⋯由於外來宗教文化豐富繁雜,日本人的宗教觀念經過融合形成了複雜多元、缺乏虔誠神性的特點。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總體而言,神道教作為日本特有的宗教,它把人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死亡對人而言不是終止,而是成長與消失的自然組成部分;加之佛教禪宗裡的“輪迴轉生”、“虛無”的觀念,組成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看輕生死,寬容生死,也尊重生死。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比如攝影師森山大道的創作就給人一種生死臨界的感覺。這些作品成為森山大道的創作高潮點,畫面包括性商品店、荒蕪的停車場、鐵軌、空無一人的街道、步行者、電影海報、商店櫥窗以及各種都市的瞬間,表現出東京地區莫名的狂躁。在推出這一系列之前,他還和克萊因拍攝紐約一樣,開始了他對日本的主題拍攝。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而在他拍攝的人和物之間,我們總能找到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氣息。森山大道喜歡拍攝的對象還有動物,尤其是貓和狗。就像是一艘諾亞方舟上不可或缺的動物。其中森山大道賣得最好的照片之一,就是一條流浪狗。而在《北海道》中,除了貓和狗,還出現了馬——北海道的馬——一幅畫面和狗的拍攝很相似,都是通過特寫的空間,將逼近的馬臉,透過神秘的眼神,直視每一個觀眾,有點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孩子也好,動物也罷,從森山大道的攝影經歷看,他只是藉助了孩子或者動物等元素,表達了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以及對日本民族人性特徵的深刻理解。憂鬱或瀰漫著情慾的調子中,他將日本描繪成了一個躁動不安的瘋狂世界,有時候也會通過一些冷靜到極點的思索,將這樣的躁動復歸平靜。

人也同樣不管信與不信,末日就在那裡,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終將到來

還有黑澤明的《夢》。日照雨、桃田、暴風雪、隧道、烏鴉、富士山、鬼哭、花、水車村⋯⋯這是黑澤明最美的一部電影。沒有故事,只有片斷,美夢,噩夢,在人之將死的時候都表現得異常冷靜。我猜想,那些美麗都是死後的風景。而漂泊著的美麗的船,一定是夢中不可或缺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