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史前末日与诸神黄昏

稍微浪漫一点的哲学认为:人,既存在于物质之上,又生活在精神之中。换言之,您需要一个具体的物质的老婆,但同时,这个老婆还需照亮你的精神。船舶之于人类,正有如此重要的象征,物质的船,为人们提供了穿山越水的工具,精神的船,为人们创造了超越和庇护的概念。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我们生活的星球,其实超级强悍。他被毁灭过许多次,但却从未真正消灭。作为生命的舞台,他一直周而复始,上演着生灵们前赴后继的生命演出。中国汉朝的皇帝,在修建一座人工湖时,挖出一坨坨的黑泥。他让人去问东方朔,这湖底黑泥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表示不解,就请教西方世界的僧侣。僧侣对皇帝说,噢,这是劫灰,我们之前的那个世界,是被大火烧掉的。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黑暗之神杀死了光明之神,两大神之家族开始各种群殴、各种械斗。你能想到想不到的各种超能力,炫瞎各种高科技的各种神器,一起加入这场阵容超级豪华的世界大血拼。这种规模的打架,是不存在也不可能找到调解人的。结果就是,斗殴双方死光光,世界打得干干净净。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最古老的史前末日,是真正意义上的末日。除了灰烬、遗骸和传说,别的什么也留不下。因他缺少一个文明连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庇护自我,超越灾难。有一个问题,其实很重要。末日,真的是人类生活中必需一个概念吗?既然我们有幸福、财富、欲望,野心等种种猎物在尘世上尚可供追逐。既然我们有了爱情、宗教、流行音乐和各种文艺思考,人类还为什么要有“末日”?末日理论两大流派之一客观派,认为世上所有事物,小到病菌雪花,大到国家星辰,有生则有灭,有成就有毁,末日是一切客观运动的结果。人类亦是同样,不管你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你等或不等,末日它终将到来。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与佛祖这样的客观派相对立的,是由宗教人士、环保、人道分子组成的主观末日流。对于主观末日流来说:末日并非不可抗拒,灾难性结局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我们人类自身的原因;改变我们自己,就会改变未来的命运。这样,末日,成为人类自我警省的思考工具。这两个理论,你会选哪一个。反正我选后者,因为他有了人类的温情。总之他就是这么积极。因为不久,船来了。世界上再没有完全绝望性的毁灭。方舟,成为人类不绝望的信心象征。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世界尽头的温暖记忆

主观派的末日论者,认为我们自己影响了世界与自我的结局。而船舶的发明,则为人们超越命运河流,庇护生命之所,提供到现在为止仍然最高的精神意象和实用工具。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发生在公元前4990年的那场大水。普世、泛滥、绝情、严厉,但又因波涛上漂扬着信念的光芒而充满励志色彩。那一年挪亚600岁。世界遇到一劫,而自己则被安排一使命。他要去造一条船,用这条船搭载现世的生命。世界就像一硬盘,上帝觉得里边太乱了,打算重新格式化,但他留恋从前的某些数据,决定加以保留。诺亚一家被选中了,他既是这个硬盘里要保留的数据,也是这个保留任务的执行者。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以今天的造船业标准来看,诺亚造的那条船,尚不及今天瓦良格号航母的二分之一。但考虑到那是在家庭作坊的年代,并且要完全手工打造完成。所以,诺亚并不轻松。一个说法是,为了这条船,他干了一百年。终于在洪水到来前,安排进了被嘱托的各样生命。当然,这是西方人的洪水记忆。东方记录里的人类初祖伏羲女娲,等待与应对洪水的方式则要简明简便独善其身得多。在洪水到来前,兄妹二人准备了一只葫芦。洪水结束,女娲便从葫芦里钻了出来。开始了绚烂传奇的女神生涯:“往古之时,四极毁废,九州破裂,天不复盖,地不周载,大火不灭,洪水不息。”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西方诺亚的故事,由行义、使命、庇护,大器晚成,天降大任等种种劝善与励志元素组成,充满了人道与包容的色彩。东方女娲的故事,则是战斗、勇气、自我、改造世界的尚武元素组成的,英雄与浪漫主义的色彩。借助外来文化,景教,明教,净土宗教,末日的影子会偶尔在中国文化的海洋忽闪一下。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对个人生老病死的探询关问,但却缺少对整体社会的末日思考。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在河道纵横的、江湖辽远的东方之土,女娲当年随波逐流的英雄主义的葫芦,演化为唐诗里扬子江上的孤帆远影,秦淮河上的灯舸画舫,载歌载愁的双溪舴艋舟,是郑和南洋上海市蜃楼的宝船巨舟。而诺亚之后的西方世界,是爱琴海上往来的海洋史诗,是希腊的自由与艺术的繁荣气息,是罗马的征服,是静滞不前的中世纪,是远洋征服。河流是不一样的,但航行一样。末日或者不来,但旅行继续,珍惜浮世的光明与快意。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日本以东沉没之美

也许是因被日本海与太平洋环绕,海平面又在温室效应不断严重下逐年上升的缘故吧,日本人的末日意识和末日情结一直非常突出。就像李兆忠说的那样:“也许除了犹太民族,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有着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家园情结。”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还记得有一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是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这部预言日本末日到来的作品持续再版和改编,后来还被改编为了电影,这是揭示日本人内心深处末日情怀的最好范例。小说中描述,可能就发生在明天的事情是:日本列岛将荡然无存。这一惊人的科学论证,被展示在日本政府内阁会议上的各位大臣眼前,并引来了一片唏嘘声。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而这一论证却得到了山本首相的重视,他下令立即成立特别灾害对策本部,并任命部省大臣鹰森负责此项工作。在鹰森的领导下,京都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田所雄介博士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系列对地壳的变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拿出了一整套试图将日本从即将沉没中拯救出来的方案。而在此期间,日本列岛各处的大地震不断、火山接连喷发,整个日本列岛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大难当头,日本全境开始撤离,但也不乏为拯救日本而默默做出贡献的人们:东京消防救援队的阿部玲子在危险时刻救助了像她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美笑;田所博士手下二位年轻的潜艇操作员,小野寺俊夫和结诚慎司,在日本即将沉没之前,毅然操作潜艇潜入海底7000米处去点燃那能使日本与断裂的板块脱离的N2炸药,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日本摆脱解难的安宁⋯⋯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最后,日本人靠田所博士手下二位年轻的潜艇操作员,小野寺俊夫和结诚慎司,导致印度洋板块移动的巨石被炸毁,在国外避难的日本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日本列岛已经完全分崩离析,沉没了一半,摆在日本人面前的重建难度是难以想象的巨大。⋯⋯由于外来宗教文化丰富繁杂,日本人的宗教观念经过融合形成了复杂多元、缺乏虔诚神性的特点。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总体而言,神道教作为日本特有的宗教,它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死亡对人而言不是终止,而是成长与消失的自然组成部分;加之佛教禅宗里的“轮回转生”、“虚无”的观念,组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看轻生死,宽容生死,也尊重生死。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比如摄影师森山大道的创作就给人一种生死临界的感觉。这些作品成为森山大道的创作高潮点,画面包括性商品店、荒芜的停车场、铁轨、空无一人的街道、步行者、电影海报、商店橱窗以及各种都市的瞬间,表现出东京地区莫名的狂躁。在推出这一系列之前,他还和克莱因拍摄纽约一样,开始了他对日本的主题拍摄。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而在他拍摄的人和物之间,我们总能找到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气息。森山大道喜欢拍摄的对象还有动物,尤其是猫和狗。就像是一艘诺亚方舟上不可或缺的动物。其中森山大道卖得最好的照片之一,就是一条流浪狗。而在《北海道》中,除了猫和狗,还出现了马——北海道的马——一幅画面和狗的拍摄很相似,都是通过特写的空间,将逼近的马脸,透过神秘的眼神,直视每一个观众,有点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孩子也好,动物也罢,从森山大道的摄影经历看,他只是借助了孩子或者动物等元素,表达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以及对日本民族人性特征的深刻理解。忧郁或弥漫着情欲的调子中,他将日本描绘成了一个躁动不安的疯狂世界,有时候也会通过一些冷静到极点的思索,将这样的躁动复归平静。

人也同样不管信与不信,末日就在那里,不管等或不等末日终将到来

还有黑泽明的《梦》。日照雨、桃田、暴风雪、隧道、乌鸦、富士山、鬼哭、花、水车村⋯⋯这是黑泽明最美的一部电影。没有故事,只有片断,美梦,噩梦,在人之将死的时候都表现得异常冷静。我猜想,那些美丽都是死后的风景。而漂泊着的美丽的船,一定是梦中不可或缺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