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史書、史料中關於漢代皇帝、諸侯、列卿等死後所用斂服一金(或銀、銅等)縷玉衣的式樣、等級的記載清楚詳細:漢帝送死,皆珠糯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西京雜記》)。這裡的“珠橘玉匣”,即金縷玉衣。據《後漢書·禮儀志》引《漢舊儀》解釋:珠福為“以玉為糯,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以玉為札,長一尺,寬二寸,為柙,下至足,亦縫以黃金縷”。又《後漢書·禮儀志》:“帝后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以玉為斂服或斂服一部分的做法起源很早。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將玉璧覆蓋在死人身上的習慣,良渚文化表現得尤為突出。也許這是玉衣的端倪。到了東周時期,在死者臉部覆以綴玉面幕、身上斂以綴玉衣服成為習俗。而這種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就是玉衣的維形。

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到了漢代,人們更加迷信玉石能使屍骨不朽,從而製造出各種保存屍體的專用葬玉,包括玉衣、九竅塞、玉玲和握玉等。玉衣為皇帝和王侯及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驗服,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組成,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的各個部分為許多小玉片用纖細的線縷編綴而成,一件玉衣通常用玉片兩千枚左右。正像上述文獻所載,等級不同,連綴玉片的線也不同,如皇帝、皇后用金線連綴,諸侯用銀線連綴等。現在出土的玉衣用什麼質地線連綴玉片就稱之為什麼縷玉衣,如用金線者,稱之為“金縷玉衣”,用銀線者稱之為“銀縷玉衣”,用絲線者稱之為“絲縷玉衣”等,按史書記載,連綴玉片的線是根據死者身份等級而定。

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但從考古發掘看,王候也有使用金縷玉衣的,如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中山懷王劉修、南曲場侯劉遷、東昌侯劉祖、江蘇徐州楚王、河南永城梁王等人的玉衣均為金縷,這有幾種可能:一,最初的斂服制度尚不十分嚴格,皇親國戚甚至豪強貴族都可以用金線連綴玉片;二,斂服是皇帝賞賜的;三,僭越了規制。東漢時,玉衣的使用等級制度已經確立,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縷玉衣作斂服,一經被發現都會受到嚴厲懲罰 但由於當時厚葬之風日甚,很多京師貴戚、郡縣豪家仍然冒險使用金縷玉衣作斂服。《後漢書·朱穆傳》記載了這樣一個事例:桓帝時宦官趙忠之父死後,使用“玉匣”入葬。這件事情被刺史朱穆發現,劾其僭越法規,作出“發墓剖棺,陳屍出之,而收其家屬”的嚴厲懲罰。

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兒竅塞是為防止死者體內精氣由耳、眼、口、鼻、肛門和生殖器九竅逸出導致身軀腐朽而製作的玉製品,有用以填塞與遮著兩種類型,這些玉製品皆為素面。玉玲是置於死者口中物,一般雕琢成蟬形 11含玉蟬在漢代死者中普遍流行。握玉顧名思義是死者手中揮的玉製品。由於時期不同,握玉的形制也不同、西漢中期以前,握下多為璜形,有學者認為由玉璧改制而成,如滿城中山靖王墓所出,陽漢中期以後逐漸換為形,這種玉豕在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墓中多有出土。可能用作喪葬之故吧,不論是玉蟬還是玉豕,工藝都很簡單粗糙。一國曹魏時,明令禁止使用“珠糯玉匣”,用玉衣作斂服的風俗才漸漸泯滅。

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從已經發現的玉衣推斷“蚊龍玉匣”的真偽。自1968年以來,已在河北、北京、江蘇、山東、河南、安徽、陝西、湖南、廣東、雲南等地出土了幾十件玉衣,包括金縷的九套,銀縷的八套,銅縷的十二套,絲縷的一套,另有一些縷質不明。在這些玉衣中,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縮所衣的“金縷玉衣”,是第一次發現的保存完整的玉衣,其中劉勝的玉衣由二千四百九十八片玉組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河北定縣中山孝王劉興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用玉片一千三百零三塊,金絲2580克。據說當時製作這樣一件玉衣,需一個熟練玉匠十年左右的時間。歷史文獻沒有明確記載漢代的玉衣製造是否有專門的作坊。總結歸納發現,部分玉衣的玉片、生殖器罩等是用廢棄了的玉璧、玉瓊改造加工成的,這說明製造玉衣的作坊規模應該相當大,它們不單製造玉衣,還生產玉璧、玉瓊、玉佩、玉瓚等。

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現在再回過頭來說一說漢武帝的“蛟龍玉匣”。所謂漢武帝的“蛟龍玉匣”實際上就是他的斂服。據《西京雜記)》:“武帝匣上皆鏤為蛟龍、鸞鳳、龜鱗之象,世謂為蛟龍玉匣。”《西京雜記》一說是南朝人偽託為漢人的著作,有些記載不足為信,從目前考古發擁看,關於漢武帝斂服玉衣的記載又似乎有所本。從西漢後期兩座墓葬出土的玉衣觀察,河北邢臺南郊漢墓的一套,雖然殘破不全,但二百多片玉片中,有一半左右雕刻著柿蒂紋或雲紋,文飾上還鑲嵌著金絲、金箔片;江蘇揚州甘泉山漢墓的殘玉衣片上,有的雕刻著螺癮紋,貼飾金片。這兩套刻花嵌金玉片的玉衣表明,西漢時期的玉衣確實有精細的裝飾。由於漢武帝的茂陵尚未發掘,其斂服是否皆為“蛟龍、鸞鳳、龜鱗之象”,不妨據史籍推測一下。

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王朝第五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順應社會發展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武帝繼位第二年開始,便命營建壽陵,到公元前87年他去世時,陵墓已營建了五十三年。因陵建於陝西興平茂鄉,故稱為茂陵。此陵是西漢皇帝中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的帝王陵。由於自建陵初年起,年年有金銀財寶入藏地宮,到武帝入葬時,地宮內已塞滿各種寶物。據記載,茂陵內的隨葬品除金銀珠寶外,還有珍禽異獸、外國贈送的玉箱、玉杖、武帝常閱讀的雜經三十卷等。從近代武帝陵周圍出土的精美文物如銅漏、銅壺、錯金銀犀牛尊、藍金馬、重達十多公斤的青玉鋪首、半透明的琉璃飾件等看,茂陵地宮內的隨葬品均是十分珍貴的。

從金縷五衣推斷蚊龍玉匣,漢代的蚊龍玉匣是否真實存在?

無論史料記載還是已經發現的文物均說明漢武帝的隨葬品確實精緻絕倫、獨一無二、非同一般。那“蚊龍玉匣”又會怎樣,是否真的刻滿了象徵長壽、吉祥的圖案?如果是,這些圖案是在連綴起來的片片玉片上獨立刻的,還是採用了其他方式?亦或比《西京雜記》所描述更高一籌。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玉衣沒有一件是漢代皇帝御用的,也就不可能用它們來類推漢武帝的斂服。但從史載漢武帝晚年追求豪華奢侈生活,迷信巫術,祈求長生不老等所作所為推測,他對斂服的要求甚高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不能因為目前發現的金縷玉衣絕大多數為素面就斷然否定“蚊龍玉匣”的存在。好在茂陵尚在,如果哪一天,我們的保護技術發展到了可以隨時開啟任何一座地下宮殿的程度時,“蚊龍玉匣”的傳說真實與否就會大白天下。

我是“如人飲水111111”,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