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蜀君弱臣強,為何君主下場不同?根源在於“信仰”二字

在封建王朝歷史時期,圍繞皇權的鬥爭比比皆是。而皇帝最擔心的就是出現

君弱臣強的朝政格局。比如,北周時期的權臣宇文護擅殺三位皇帝。一旦出現君弱臣強的格局,勢必會引起政權的不穩定。

而在三國曆史上,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劉備和孫權先後建立自己的政權,也就是魏國、蜀國和吳國,均自立為帝。不久之後,曹丕和劉備接連去世,司馬懿和諸葛亮成為名正言順的託孤大臣,二人的勢力從此逐步擴張。到後來,魏國和蜀國的朝政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君弱臣強,但是,魏國和蜀國的皇帝卻走向了不一樣的歷史結局。這一切是為什麼呢?

三國魏蜀君弱臣強,為何君主下場不同?根源在於“信仰”二字

一、魏蜀君弱臣強格局形成的歷史進程

延康元年正月,曹丕從曹操手裡接過權力的指揮棒,繼任成為魏王。同年的十一月,逼迫漢獻帝禪位於他,自己正式登基,史稱魏文帝,改元黃初,大赦天下。三國時期的魏國也就從此建立。

魏國建立之初,曹丕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大肆提拔在爭奪世子之位時期的心腹舊臣,司馬懿作為曹丕當初重要的智囊人士,不斷被提拔重用。

據《晉書》記載:黃初二年,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黃初六年二月,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在魏文帝曹丕執政的時期,司馬懿被一升再升,他的權力和地位也一步步被提高。但是並不能說此時的司馬懿就很厲害,因為他在軍隊裡的權力還很弱,也就只能帶領5000左右的兵馬。對曹魏政權尚未形成明顯的危險。

而曹丕天不假年,於黃初七年就去世了。曹丕臨死前,他將司馬懿納入托孤重臣隊伍。《魏紀》記載: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政。

由此可見,雖然司馬懿被列為託孤重臣,但是他排名在曹真、陳群之後。可以說,地位最小,權勢最弱。

但是,曹魏政權從魏明帝曹叡即位以後就悄然發生了變化。曹叡時期,原有的朝廷大臣都已垂垂老矣,陳群也早早去世。而曹氏親貴曹真這些人又不堪重用。所以,在同吳國和蜀國交鋒的過程中,曹叡只能依靠司馬懿,司馬懿的權勢進一步得到提高。

而魏明帝曹叡也壽命不長,在3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魏紀》記載:懿至,入見,帝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又教齊王令前抱懿頸。根據魏明帝去世前的舉動來看,此時的司馬懿再一次成為託孤重臣,而且位列第一。從此,魏國的朝政就走向了司馬懿為主導的君弱臣強的格局。

蜀國與魏國相比,其君弱臣強的朝政格局形成過程相對比較簡單。章武二年,劉備在東征過程中被東吳打敗,撤退至永安。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於是急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

雖然託孤的時候,劉備是將李嚴與諸葛亮一起納入托孤重臣班子的。《蜀書》記載: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但是,從史料記載來看,劉備明顯是將諸葛亮放在了主導地位。

諸葛亮早在劉備時期,就成為了蜀漢政權的柱國大臣。他在朝堂和軍隊中的勢力不是李嚴可以較量的。而蜀漢政權的繼任者劉禪,我們都知道他的政治才能遠遠不能和諸葛亮相比。劉禪甚至自己都說過:祭則寡人,政歸葛氏。可見,蜀國這個時期是的的確確的君弱臣強的政治格局。

三國魏蜀君弱臣強,為何君主下場不同?根源在於“信仰”二字

二、兩國朝政局勢走向不同的表面原因

從歷史記載來看,曹魏政權和蜀漢政權在後期先後由司馬懿、諸葛亮把持大權,成為事實上的權臣。但是,我們對比二者來看,魏國的君主逐步喪失帝王的權威和執政權力。最後由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使魏國君主成為傀儡。

而蜀國的後主劉禪並沒有走到這一步,雖然諸葛亮專權,但是對劉禪禮遇有加,並沒想過自己獨攬朝政、欺凌幼主。那麼,為何同樣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結局呢?

原因一:權臣追求有別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司馬懿追求的是權力,而諸葛亮看重的是自己的名譽和對漢室的忠誠。而二人不同的政治追求,是兩國君主不同遭遇的直接原因。

諸葛亮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出師表》。其中記載: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這句話完全就是他的內心寫照和價值取向的反映。在諸葛亮看來,劉備將他列為託孤重臣,是對他的信任。所以,他要盡忠職守,不然就對不起劉備。這樣的忠厚之人,能指望他造反嗎?

而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比,就完全不是這樣的形象。

《晉書》記載: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由此可見,司馬懿是一個外表憨厚但是內心狡詐,疑心較重手段多樣的人,而且是鷹視狼顧的相貌。

曹操早就發現司馬懿暗藏大志,提前告訴過曹丕司馬懿不會甘居人下,肯定會干預曹家的內政。從這些描述來看,司馬懿就是一個天生的造反派。所以,兩人的政治追求是不同的,一個忠誠,另一個則包藏二心。

原因二:朝政權力分配方式不同。

司馬懿和諸葛亮雖然追求不同,但是造反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歷史上的造反派往往會培植自己的勢力。這一點就涉及到兩國不同的權力分配結構。蜀漢政權,劉備雖然是皇帝,但是其中堅勢力並不是劉備的宗族同性。

我們翻閱史書不難發現,蜀漢的高級文武官員中,前期主要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後期主要有蔣琬、姜維等。

這些人都是外姓人士,也就是說在蜀漢朝政權力分配裡,異性佔主流地位。所以,諸葛亮等權臣完全就沒有造反的可能性,因為大家都能獲得利益的蛋糕,沒必要推翻劉氏的統治。

而對比曹魏政權則是相反的局面,曹操一開始就推崇宗親執政的權力分配方式。早在起兵階段,曹操的身邊就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淵等一大批宗族子弟。這些宗族子弟逐步成為高級軍官的骨幹力量,把握軍權政權。

荀彧、荀攸、司馬懿等只是文人,沒有槍桿子的支撐。所以基本上只有軍國大事參謀權而沒有指揮權,也不能左右朝政。我們再看曹丕去世的時候,指定的三位託孤大臣中,曹真在陳群、司馬懿之前。可見曹魏政權在權力分配中,完全是以宗室人物為主。

因此,在曹魏政權中,司馬懿等士族的權力被大肆的擠壓。外姓勢力無法進入政權的最高決策層,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甚至會有被進一步剝奪的可能。所以,司馬懿等人為了保全自己家族的利益,只能採取激進的方式打破原有的權力分配體制。

三國魏蜀君弱臣強,為何君主下場不同?根源在於“信仰”二字

三、兩國君主結局相反的內潛因素

曹魏和蜀漢兩國的君主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輔佐下,走向了不同的結局。從主觀方面看,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個性不同所致;從客觀方面看,則與蜀漢、曹魏的權力分配體制不同有關。但是,從根源上看,還是由於二者的組建方式存在很大區別。

縱觀我國封建社會歷史,儒家士大夫一向恪守“君君、臣臣”的政治信條,把“忠”作為根本政治原則。“忠”,從狹義上說是對某個皇帝的忠誠,廣義上則是對整個皇朝的忠誠。

狹義的“忠”相對好突破。比如大多數士大夫會默認因皇室內部鬥爭而發生的皇位更迭,因為這既沒有推翻朝廷也穩定了天下。但是廣義上的“忠”則很難突破,畢竟推翻整個皇朝意味著改朝換代,整個士大夫階層會對此激烈反對和譴責。

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建立蜀漢政權是在漢獻帝劉協被廢之後,而且國號依舊沿用“漢”。不僅身份和程序符合,連國號也符合。這一點就深得諸葛亮等士族的喜歡,因為不管是劉備當皇帝還是劉協當皇帝,本質上是漢朝皇族內部鬥爭。

後期諸葛亮北伐時打出的旗號一直都是匡扶漢室。許多心存漢室的士大夫也就心安理得地追隨劉備,並將其作為興復漢室的唯一人選做好了擁立的準備,反對劉備或者是其後世之君就意味著背叛漢朝。

劉禪劉禪雖然昏庸無能但不是暴君,並且堅持興復漢室的旗幟。所以,諸葛亮等人當然會誓死效忠。《諸葛亮傳》記載: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曹魏政權的建立與蜀漢相比是截然相反的。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身份是閹宦之後,這個身份無法得到司馬懿等士族的認可。《宣帝紀》記載: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從這就能看出來,哪怕是漢室衰退,但是司馬懿將服務曹魏為屈節。

而且曹魏政權不是合法繼承,而是篡漢自立。這一行為雖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卻極大地違背了士族信奉的“忠誠”原則。很多曹魏朝堂裡的士族大臣都不贊同,比如荀彧。

而司馬懿作為當時潁川上層士族集團的代表,對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政權,根本就沒有多少效忠感情。只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參與曹魏政權。從一定意義上來看,可以將司馬懿與曹氏看做合夥人。等司馬懿一家獨大以後,當然會找機會滅了曹氏,建立自己的士族王朝。

三國魏蜀君弱臣強,為何君主下場不同?根源在於“信仰”二字

四、諸葛亮和司馬懿不同政治選擇對後世的影響

諸葛亮和司馬懿作為三國時期不世出的英才,二人在智謀上不分伯仲。但是由於他們服務於不同的政治集團,選擇了不一樣的政治路線,對後世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

影響一:為後世塑造了賢臣模範。

諸葛亮雖然沒有取得北伐的成功,蜀漢政權還是滅亡。但是諸葛亮為後人塑造了賢臣代表,從隋唐開始,歷朝歷代的統治階層和官僚集團都以諸葛亮為人臣榜樣。

不少地區的百姓自發為其建廟立祠,用以追思紀念。因為諸葛亮的行為的確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利義觀、道德觀,對後世人們建功立業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

影響二:削弱了朝政鬥爭中的道德約束。

曹魏篡漢自立之後,司馬懿逐步掌握朝政,他的孫子司馬炎後來如出一轍般地篡魏自立,建立晉朝。其實,到這一個階段,封建王朝的君臣正統倫理觀念已經破散。

從此,在朝政鬥爭過程中,權臣更多考慮的是利益而不是倫理道德。

西晉建立後只維持了11年的和平歲月,繼而就開始了長達6年的“八王之亂”。在西晉之前,更多的是異性王反叛,而西晉是同室操戈。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為了權力和利益,可以不考慮綱常道德。這一切都來源於司馬懿當初不正當的政治手段。

影響三:士族政治登上歷史舞臺。

士族是漢末特殊的一個群體,隨著司馬懿權勢的增加,曹魏時期壓抑的世族在司馬懿的羽翼下抬頭,到西晉建立時達到頂峰。士族政治雖然為朝堂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也極大地壟斷的政權、經濟和文化。導致民間寒門缺少人才缺乏知識。

如果,司馬懿也能和諸葛亮一樣盡忠職守的話。按照曹魏選拔人才的方式,一定是過多地保護寒門人才。如此一來,民間知識氛圍會更加濃厚,寒門力量就會得以提升,人才將不會被士族壟斷。

三國魏蜀君弱臣強,為何君主下場不同?根源在於“信仰”二字


五、“臥龍”與“冢虎”不同抉擇背後給予我們的現實思考

蜀漢皇權統治順應了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的願望,維護和發展了他們的利益,從而使諸葛亮滿門為皇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曹魏皇權統治則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的願望。沒有維護甚至危害了他們的利益,最終導致司馬懿家族謀逆和奪權。

諸葛亮和司馬懿看似起點相同,但卻終點迥異的政治道路,又一次驗證了時勢造英雄的歷史規律。也為我們現在為人處世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

1. 道德重於利益。

我們對比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不難發現道德對於一個人名聲的重要性。這兩個人的智慧都差不多,在歷史上的名氣也很大。但是,為何我們更多地是推崇諸葛亮呢?諸葛亮雖然到頭來沒有實現蜀漢的政治利益,但是他的一生是忠誠道義的代表。

因此,被我們紀念尊敬,而司馬懿剛好相反。我們現在有的人為了達到目的,常常會忽略道德因素。有可能社會公認的正確道德觀會讓我們短期內失去豐厚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會讓我們獲得大家的好評和信任。這一點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損失的利益。

2. 選擇大於努力。

諸葛亮雖然忠誠操勞,但是他在當時的確是失敗了。而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三家歸晉成為了最大的贏家。這都歸結於二人不同的政治路線選擇。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在講要努力,但是很少有人去強調選擇的重要程度。

現實生活中有一句話叫做:方向錯誤,越努力越痛苦。所以,我們更多的要懂得如何正確的進行選擇,而不是盲目的努力。只有目標和方式選擇得當,我們才有可能在努力後贏得未來。

三國魏蜀君弱臣強,為何君主下場不同?根源在於“信仰”二字

總結一下: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的託孤重臣,兩人起點相似,卻做了忠誠和謀逆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選擇。這也直接導致了蜀國和魏國君主的不同結局。讀史是為了明智,我們讀懂了這不同結局背後的真相,才能明白人都鬥爭只是表象,背後階層的利益和信仰才是根源。


參考文獻:《晉書》《魏紀》《出師表》《宣帝紀》《諸葛亮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