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眾所周知,毛主席是非常喜歡讀歷史的,當毛主席讀到陳慶之傳記時,都不由自主地發出“為之神往”的感慨。由此可見,陳慶之是一個多麼傳奇的人物。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說的就是陳慶之,陳慶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現象級的人物。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戰神絲毫不為過,戰績之輝煌,令人瞠目結舌。經歷之神奇,讓人頂禮膜拜。

比如陳慶之四十一歲首次帶兵,就取得了以兩千兵馬大勝對方兩萬兵馬的傲人戰績(《南史》記載是陳慶之以兩千破敵十萬)。滎陽城外,陳慶之以三千大軍,打敗敵軍三十萬(《南史》記載陳慶之以三千兵馬破敵四十萬)。也曾領兵七千,打敗敵方五十萬大軍。更牛的是,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拔32城,皆以少勝多。

​自帶如此強大的IP,難怪熱播劇《琅琊榜》的主角都要以他為原型。

然而,這樣神之一樣的陳慶之,卻和歷史上著名的奸臣蔡京以類似的方式發跡,但陳慶之給世人帶來的卻是滿滿的正能量和人生思考。

​生不逢時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陳慶之出生在中國最不靠譜的時代——南北朝,時代的南齊王朝,南朝完全繼承了中國魏晉時代所有的缺點,比如士族門閥壟斷國家資源,比如社會流行娘炮,比如文章流行辭藻華麗而思想空洞的駢文,比如貴族奢侈成性愛煉丹嗑藥。

這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奢侈成風,卻又民生凋敝。這個時代的人華而不實,卻又自命風流。這個時代門第之見根深蒂固,卻又是一個聽天由命的時代。

更要命的是這個時代沒有科舉制度,基本上靠投胎吃飯。平頭老百姓如果沒有遇到貴人,那麼基本可以確定要過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先天不足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陳慶之出身庶族,俗稱平民,又稱寒族。在那個沒科舉的時代,出仕主要是靠舉薦制,講白了,升官發財主要靠出身和關係。庶族出身,混好了能混成個小地主。要想當官,倒也不是不行,得拿著命上戰場拼出個軍功來。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陳慶之除了出身平凡,更悲哀的是,他天生體格就差,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參軍去上戰場與敵人搏命。估計功名沒有到手,反而誤了卿卿性命。

所以,時代和條件給與陳慶之可以選擇的路似乎只有一條,就是老老實實在家務農。不過話說回來,以陳慶之的體格,註定了他也不是個好農民。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陳慶之屬於那種屬於社會上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群體。一不小心,就極有可能成為社會的棄兒。當然,陳慶之不會心甘情願地這樣等待沉淪。

窮則思變,他決定另闢蹊徑。

巧借東風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要獲得權利首先要接近權利。陳慶之要改變命運,首先迫切地需要一個平臺,他需要一條足夠粗的大腿來報團取暖。

通過反覆衡量後,陳慶之看上的是一個叫蕭衍的貴族。在南齊王朝,蕭姓是皇族,他們自稱是漢朝開國相國蕭何的後人。蕭衍是當時蕭家很有權勢的。因為在當時的貴族圈裡,士族生活糜爛,通婚的情況很常見,盛產低能兒。蕭衍算是貴族圈裡極有本事的一位。所以,當時的蕭衍在貴族圈內算得上是一枝獨秀。甚至是完全不怵南齊皇帝的存在。

樹大招風,攀附蕭衍的人非常的多。畢竟大樹底下好乘涼。陳慶之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脫穎而出。競爭壓力非常大。

投其所好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陳慶之是那樣的平凡,出身寒族,默默無聞。縱算他有逆天改命的壯志雄心,即使他有經天緯地的獨有才華,然而,誰能讓他展翅高飛呢?

歷史的車輪就像一個幸運轉盤。蕭衍無疑就是陳慶之的幸運男神。但是,這種幸運來源於陳慶之清醒的自我認識。

​同樣是胸羅萬象的人,陳慶之跟韓信相比,好就好在沒那麼孤傲。陳慶之委身在蕭衍府上,認真去分析自己的boss如何才能發現自己。

蕭衍這個人,是個名副其實的才子,愛好廣泛。首先,蕭衍是個大儒,對儒學非常有研究。蕭衍和陳後主、宋徽宗一樣,是個文化達人,大師級別的人物。而陳慶之出身寒門,求學無路,對儒學沒啥研究。而且儒學難以速成,就算突擊學習,也難以在一個儒學高手面前說出讓人家記住的見解。

其次呢,蕭衍是個史學家。蕭衍對史學的造詣,估計要司馬遷、班固這樣牛人才能跟與之促膝長談。陳慶之自問,對史學也沒啥心得。讀史就看開不開竅,不開竅的話,背下來二十四史也沒用。這門學問不像健身,悶頭訓練兩年都能一身腱子肉。陳慶之果斷放棄。

蕭衍第三大愛好,就是佛學。這就更讓陳慶之頭大了,佛學是晉朝時期傳入東土的,在當時還是一個冷門專業,且屬於奢侈行業。況且,蕭衍的佛學造詣之深,一般的高僧大德也難以望其項背。人家蕭衍能寫經,別管水平在什麼級別,《西域記》中唐三藏在取經路上經常唸誦的《梁皇懺》,就是蕭衍寫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這位大哥的傑作。而且,佛學講究的是頓悟,陳慶之也沒這個悟性。

蕭衍第四大愛好就是愛寫樂府詩,而且開創了七言詩的創作流派。這典型就是與陳慶之的實際狀況背道而馳的。​

越是往下,陳慶之越絕望。蕭衍愛好音樂,能做曲,陳慶之不懂音律。蕭衍擅長花鳥畫,陳慶之不通繪畫。蕭衍擅長書法,在宋徽宗之前,沒有哪個皇上的書法能跟蕭衍相提並論。這都是貴族的遊戲之作,陳慶之寒門出身,對此一竅不通。

苦心人天不負,通過長久的觀察和揣摩,陳慶之發現了蕭衍最後一個愛好,自己還勉強能比劃比劃。這個愛好,就是圍棋。

其實,圍棋也是貴族遊戲,陳慶之接觸也不多。但是架不住陳慶之天生就是軍事家,軍事才能那些技對下圍棋多少有些幫助,既然如此,那就苦練圍棋吧,興許能被蕭衍青睞。

終於上路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找到了方向,並不代表陳慶之以後的路就一帆風順了。蕭府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況且,在抱大腿流行的時代,蕭衍這樣的大腿早就被人研究多了,想跟蕭衍下棋的也多如過江之鯽。陳慶之想出頭,得在蕭衍這些棋友中殺出一條血路。

現代的馬雲不是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確定目標以後,陳慶之勤加練習,苦練熬夜、憋尿、挺直腰板。練這些跟棋藝有啥關係?但是跟討好蕭衍有關係。

蕭衍下棋的癮太大了,要麼不下,要下就是一宿。南朝名人朱異、韋黯等都是蕭衍的棋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能不睡、不休、不上廁所陪蕭衍下一宿棋的,只有陳慶之。

至此,陳慶之在蕭府有了一席之地,日子過得在庶族中算是逆襲成功。本來陳慶之要在職業棋手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但是到了陳慶之的不惑之年,蕭衍變成了皇帝,開創了南梁王朝,蕭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武帝。而梁武帝的好棋友陳慶之,終於登堂入室,變成了主書,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秘書處書記。

​僕因主貴​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就如後世的年羹堯一樣,陳慶之因蕭衍登基而一步登天。但沒有機會證明自己的陳慶之依然被士族高幹們所不齒,也被民間庶族所不容。為啥呢?你想啊,靠下棋當官,這跟後世的蔡京、嚴嵩有啥區別?蔡京的書法、嚴嵩的青詞在古代的格調至少比下棋還高。陳慶之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當時可能只和後世靠蹴鞠上位的高俅差不多。

古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嘛!梁武帝對此也有所耳聞,人家罵陳慶之,不就是罵他是個昏君嗎?所以梁武帝比陳慶之更想讓世人知道,陳慶之是個曠世良才。

機會,在權力的支配下,從來都不缺。縱觀整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宋、齊、梁、陳是比著作死。然而,夾在南朝和柔然之間的北朝,日子過的也是驚心動魄。那時候北魏權臣爾朱榮作亂,居然殺光了中央高官一千多人,把北魏幾乎給折騰成無政府狀態。梁武帝時代,北魏徐州刺史歸降南梁,梁武帝派兒子蕭綜接管徐州。送蕭綜走馬上任的,就是陳慶之,以及他帶領的兩千人馬。

正是這次“欽差”的機會成了歷史的轉折點,讓陳慶之名揚天下!

橫掃中原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這一年陳慶之四十一歲,一個從未上過戰場,也非飽學之士的寒族農民。居然憑藉著兩千人馬縱橫天下,不得不說歷史永遠充滿著神奇。

在送蕭綜赴任的過程中,據傳與北魏的平叛大軍遭遇了,在隊伍一片心灰意冷的情況下,陳慶之硬是用自己那曠世奇絕的軍事才華扭轉了乾坤。兩千人馬乾掉北魏兩萬人馬(也有說十萬兵馬)。雖然,在北魏的史書中,壓根沒有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當然,有可能是北魏羞於記載。

​但不管怎麼說,陳慶之輕而易舉的幫助蕭綜接管了徐州,這是不爭的事實。

蕭衍是幸運的。他篡位比曹丕、司馬炎都簡單,而且他剛上位遇上的就是一盤散沙的北魏。所以他的好棋友陳慶之也隨之幸運,在機會和才能的不斷加成下,終成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軍神。

雖然梁武帝只不過是個藝術家、文學家,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但是被南朝士族那些低能兒襯托得是一枝獨秀。而北魏亂成那樣,無疑是給南朝的人建功立業無窮無盡的機會。

北魏的北海王元顥讓同行們打得在中原難以立足。他主動投靠梁武帝,希望南方大國出兵幫他打下一片江山,扶植他當個兒皇帝。但是呢,梁武帝絲毫不感興趣。當初日本侵華的時候,多想在中原找個代理人啊。什麼吳佩孚、孫傳芳、段祺瑞都不幹這活,讓日本人急的夠嗆,好在最後被汪精衛接了盤。

對於這種元顥主動送上門來的好事,梁武帝其實沒多大的興趣,只是基於一個南方大國的君王的格局,不得不應付一下。所以,梁武帝把這事交給陳慶之鍍金,給他七千兵馬,把元顥送回去就算拉倒。

元顥一看梁武帝只派出七千人,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於是到了魏國境內,和陳慶之假客氣一下,便分道揚鑣了。

陳慶之一看尷尬了。主角都跑了,我哪還有戲唱?再一打聽局勢,陳慶之樂了。魏國一號主力爾朱榮將兵在外,二號人物元天穆正在東征邢杲的十萬叛軍,中原空虛。

渾水好摸魚呀!陳慶之決定馬上進攻中原,而且指哪打哪,無往不利。當然,南朝人說陳慶之擊潰了中原五十萬大軍,可能有點誇大,畢竟烽煙四起的北魏當時很難集中五十萬大軍。這是可以理解的,人們都習慣塑造屬於自己的英雄,北朝史書不也在記錄爾朱榮以七千部眾打敗了葛榮的一百萬叛軍的光輝事蹟嗎?

​但是,陳慶之趁中原空虛,攻克了洛陽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他的原始資本只有7000人馬。後來,爾朱榮聞訊迅速趕回,陳慶之卻回國領賞去了。因緣際會,這倆宇宙級戰將終究沒碰上面。

這次陳慶之回國,質疑陳慶之的人們無話可說了。橫掃中原拿下洛陽,這事誰能做得到?陳慶之無可爭辯的成為了一代神將。

陳慶之短暫的軍事生涯中,歷47戰,拔32城,橫掃中原只用了四個月,稱之為“戰神”絲毫不為過。所以,連毛主席這樣偉大的軍事家讀到他的故事時,都不由發出“心神向之”的感慨。

清醒讀史

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用奸臣蔡京的方式發跡,但不妨礙他的偉大

老易認為,歷史從來都不是用來複制的,它的意義在於提供借鑑和思考。

所以老易認為:在不否定陳慶之的偉大和神奇之餘,陳慶之真正值得人們學習的是他身上的一種品質——善於等待、創造和把握機會。

陳慶之身處一個混亂的時代,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家庭。不甘於命運的安排,善於分析自己和對方優缺點,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併為此永不放棄地努力。所以說,在機會面前,運氣只是一個偶然因素,真正決定命運走向的,是自我的爭取和把握。

陳慶之把握機會的能力,足以讓他位列南朝名將之列。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拔32城。橫掃中原只用了四個月,而他為了這四個月,卻足足準備了大半生。

他用一種更讓人熱血沸騰的方式告訴所有歷史品讀著,堅持夢想是成功的最佳捷徑

你們從陳慶之這個超級BUg身上學到了什麼?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簡介:人稱“老易”——一個打鐵專業的畢業的閒散大學生。喜歡“亂說”,無論經濟、生活,不管歷史、文化。唯一不聊的就是打鐵。如果你不反感老易亂說,請關注《老易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