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旭日東昇,春回大地。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吉慶街是武漢民俗文化名片,在與疫情戰鬥的日日夜夜,來自各行各業的黨員幹部牢記總書記囑託,踐行初心使命,為抗疫情、穩人心、惠民生付出了不懈努力。隔離病毒,隔離不了日月同天的人間溫情;封閉街巷,封閉不了永續傳承的赤子之心。在庚子鼠年春節前驟然降臨的新冠病毒疫情淬鍊下,原本沒有交集的人們聚成師徒和戰友,讓昔日歲月靜好的情感更加暖心。

在病毒肆虐的日子裡,往日繁華喧囂的吉慶街顯得落寞蕭瑟。鱗次櫛比的美食店和大排檔早已閉門歇業,空蕩的街道和小區樓棟間,常有兩三人一組身披紅馬甲的社區群幹往返奔波,守護著社區2092戶居民的健康和生活。2月以來,二十餘名下沉黨員幹部、近五十名志願者同社區群幹不分晝夜並肩戰鬥,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凝聚起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在最嚴峻挑戰前構築起聯防聯控的堅強防線。鄭斌和田雪楓是分別來自省市機關單位的下沉黨員,素不相識的兩人在居民小區值守服務同時,經常相互學習交流,拜基層群幹為老師,把街巷樓棟作課堂,用手機和鍵盤記錄下戰疫一線的點滴,講述著平凡而偉大的故事。

吉慶三劍客,江湖百曉生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魯久福:風裡雨裡陪您走下去

魯久福、梁光明、劉斯軒都是社區網格員,也是應急小分隊骨幹,被稱為吉慶社區“三個火槍手”。魯久福是社區全能型網格員,除負責所在網格管理服務基礎工作外,還身兼多職,承擔社區低保、公租房、低收入家庭認證等民政相關工作,服務的對象多為弱勢群體,工作內容複雜而繁重。疫情來襲,日常工作不能放鬆,抗疫任務更加繁重,魯師傅時常對下沉黨員和志願者說:“我們都是憑良心做事,看到困難居民需要幫助,我們心裡就難受,把國家的惠民政策用足,把愛心人士捐助的物資儘快地分發給他們,能解決一點困難是一點,能幫一陣是一陣。”“沒有難做的事,用心做都簡單,不用心做都難。”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梁光明(左)將生活物資到困難居民手裡

梁光明綽號“光光”,總是樂呵呵的他被稱為“彌勒佛”,對同事和居民都是有求必應,也是下沉黨員和志願者的良師益友,時常帶著下沉幹部分析問題、建言獻策。老梁具有豐富社區工作經驗,應急處置衝鋒在前,入戶排查耐心細緻,卡點值守一絲不苟,便民服務熱情周到。特別是在抗疫期間各類物資供應方面信息渠道廣博,為緩解社區居民生活必需品採購提供了極大便利,稱得上吉慶社區“江湖百曉生”。

劉斯軒去年4月份剛到社區工作,疫情發生後主動歸隊為居民服務。2月上旬的一天社區接到報告,一位日前發熱的孤寡老人從隔離點自行回家,因本人年紀比較大、又無家屬陪,勸返工作遲遲沒有進展。小劉利用送飯的機會陪老人聊天,反覆講解居家隔離的危險,介紹隔離點位條件改善和就醫便利等優勢,終於取得老人理解認同。由於緩急之間找不到救護車,小劉和同事們用三輪車推著老人步行前往隔離酒店,等到安全送達時已是深夜。

搶險突擊隊,居民勤務兵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朱意博:吉慶社區最帥的90後

2月24日晩上18時左右,社區民兵朱意博在巡查到轄區吉慶街吉祥大廈附近,突然聽到呼喊聲“救命啦!”他與同行的應急民兵劉斯軒、網格員張夢丹順著聲音找過去,發現“救命的喊聲”來自吉慶街一家黑龍江餃子館,他立即衝進店內,發現有一位中年人躺在地上,其它家人急得團團轉轉,手無舉措,只是拼命喊叫“快救我老公的命!”

經詢問,是該店店主突發心臟病。朱意博當時全身上下僅佩戴普通口罩,沒有任何其餘的防護措施,在不知道病患是否有發熱就倒地的情況下,朱意博當時沒有一絲猶豫,當即跪地給倒地居民按壓心臟,進行復蘇性搶救,由於朱意博在之前參加過急救方面的培訓,一直到急救人員來之前,小朱按照規定急救動作按壓近20分鐘。

120救護人員趕來的時候,小朱已經全身被汗水浸透,坐在地上大口喘氣、無法站立。雖然病人最終經醫務人員搶救無效去世,但朱意博大愛無私,危險時刻挺身而出的義舉,讓隨行的志願者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巾幗英雄譜,社區半邊天

張夢丹,鄧芊芊,陳從梅是社區三位女性群幹,一個多月吃住在社區,戰鬥在社區,把辦公室當餐廳,將圖書室作閨房,全身心投入防疫工作。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張夢丹與寶貝女兒

張夢丹家裡有一個兩歲的女兒,自從住在社區後,隔一段時間實在是想女兒了才回家一次,不敢進門,只能與女兒依門而望,隔窗敘情,含淚暫別。鄧芊芊是一名90後,家離吉慶社區不遠,每天都是“過家門而不入”,每天夜裡看著家中二老臥室的燈熄滅,她才能回到單位安心入睡。陳從梅是吉慶社區老年專幹,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將兒子撫養大,現在兒子在外地讀書,陳梓月則她便一心撲在工作上。她常說回家也是一個人,乾脆就在社區陪姐妹們打地鋪。作為老大姐,無論工作生活,傳幫帶都離不開她。

田雪楓和妻子董然值守在銘新大廈小區,鄧芊芊正是服務這個點位的網格員。田雪楓跟著小鄧入戶送菜,她一口氣爬九層樓從不含糊,每樓每號姓氏名誰瞭然於心;董然值班時每次遇到重症病患購藥需求,都會按鄧芊芊指點詳細記錄信息,收好醫保卡、病例等資料,然後撥通網格員電話……一兩個小時內所需藥品就能送到居民手中。

志願者工作之餘也常問她們,作為女同志長期住在社區家裡怎麼辦?三位女將都會很灑脫地說,特殊時期舍小家保大家的人千千萬,居民的一聲聲感謝就是最大的鼓勵,夜裡的點點燈火都是自己的家。

拳拳師生誼,濃濃戰友情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地鋪書記”楊傑

“地鋪書記”楊傑年近六旬,是社區的“總指揮”,也是社區抗疫隊伍的“主教練”。自1月下旬起就領著七名群幹在社區儲藏室打起地鋪,奔勞在街巷,吃住在單位,被同事們暱稱為“楊爹爹和七個葫蘆娃”。田雪楓在社區報到第一天,就被他領著在轄區開展防疫巡查,迅速瞭解到社區基本情況和防控工作重點環節。2月底全市小區封閉管理力度加大後,楊傑在多方籌措生活物資同時,親自撰寫社區防疫保供工作建議,拉著下沉黨員熱烈討論,大家圍繞楊傑的思路建言獻策、分享交流,形成了許多值得參考、可供操作的新辦法。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吉慶社區的“總樞紐”肖晶晶

社區副主任肖晶晶是一位年輕媽媽,是社區的“總樞紐”,在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同時,從早到晚對著電腦整理數據,填報信息,安排工作。小肖性格很火爆,工作卻極細緻。田雪楓還記得每天向她求教社區“四類人員”情況,她都會不假思索在紙上刷刷幾筆,分門別類,嘴裡還同時準確介紹特殊人員現狀和即將發生的動態變化。儼然一個活生生的“社區防疫數據庫”。

2月15日天降大雪,社區群幹用三輪車、手推車拖來一車車隔離擋板和固定石墩,計劃在吉慶街、交易街等路口搭建硬隔離設施。見到社區同志在雨雪中吃力工作,志願者們連忙上前相助。楊傑和梁光明遠遠喊著“別過來別過來,有我們就行了”,幾個年輕搶險隊員也說“這不僅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你們幹不了”。“我們搬不動、扛不起,給你們打個傘難道做不了?”衣衫被雪片覆蓋,棉靴被泥水浸透,幾條牢固的隔離帶和應急棚已巍然佇立,十多個居民小區被拱衛其間。坐在帳篷裡,擦拭滿頭滿臉雪水,社區的“消殺專家”喻師傅從家中提來一壺熱水,笑著說“你們都是領導,來社區指導工作,哪能在這受凍?”大家都慚愧無比,心裡卻是暖暖的。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口罩在徐莉臉上留下最美的印記

一個多月頂風冒雨、走街串巷,社區群乾和下沉黨員互學互鑑、相幫相持,一起戰鬥,一起成長。武漢市江岸區市場監管局的黨員幹部和鄭斌在同一個小區值守。徐莉是他們的領隊,幹部們的思想工作、考勤管理、後勤保障她打理得井井有條;陳超是有口皆碑的服務標兵,嚴謹細緻的作風和任勞任怨的態度在社區廣為傳揚;58歲的曹武旺,軍轉幹部賀仲明,都成了社區封閉管控的行家裡手。

提筆書胸臆,字落暖人心

鄭斌每天值守之餘都會記錄社區工作點點滴滴,一篇篇美文在朋友圈傳遞著社區群幹、下沉黨員的辛勞與收穫,傳遞著戰勝疫情、擁抱未來的勇氣和夢想,田雪楓經常與他切磋交流,相互推敲琢磨。鄭斌常常誇獎田雪楓的文筆,讚賞他提出的修改意見堪稱“虎頭”“鳳尾”,自己只算“豬肚子”。對此田雪楓卻不敢苟同,表示鄭斌才是用最樸素的語言把最真實的故事寫得活靈活現,誇他“唯大英雄能本色”。在社區聯防聯控這所“大課堂”裡,兩名“80後”下沉黨員都深切體會到,如潺潺流水般清新樸實的文字,才是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的力量。

前些天,一位看了鄭斌編髮“美篇”的社區居民寫下留言:“昨天社區來送我們大樓的肺癌病人到省腫瘤醫院,我剛好在現場,又看到了朱意博和梁光明,沒有一種大愛和奉獻精神,這個自(應為“志”)願者還真當不好,醫院、救護車、擔架、轉運車、搬下樓抬上車,每一個環節都要預先安排,還要跟車送到,聯繫床位。這場疫災,把社區人員的體能、智慧和奉獻精神都頂到了極致,他們既是搬運工,又是醫藥代表,既是生活管理員又是醫療救護員,看到朱意博護目鏡後面疲憊的眼神,還真是有一種莫名的心疼。”楊傑當晚把這段話轉發到社區防控工作微信群,並留言道:“每當我看到美篇時,我為自己感動,為吉慶團隊感動,為我們的下沉領導幹部感動,為志願者們感動,謝謝你們為這個城市的付出,為吉慶的付出,正是有了你們,我們才有了信心。”這是師傅給徒弟的至高評價。

最近,田雪楓被推選為吉慶社區下沉幹部參與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宣傳委員,他給楊傑發了一條微信:對於一名防疫期間下沉黨員,社區既是“戰場”也是“課堂”。一個多月以來,在各位社區群幹指導幫助下,在與各位戰友同事學習交流中,我更加真切體會到怎樣才能增強“四力”、做好一名宣傳幹部,怎樣才能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的平凡故事。在戰疫曙光日漸明朗的當下,我向社區各位老師敬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永遠都是咱們社區的宣傳委員。

3月10日晚上,楊傑召集社區全體工作人員,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他在會上激動地說“總書記在東湖新城社區考察時,坐在防控一線工作人員中間,與大家親切交流的畫面讓我們特別暖心、感動,也讓我們更感責任重大。我們一定要和下沉幹部、志願者一起,進一步落細落實防控措施、補齊弱項短板,全力保障居民群眾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雙腳,用自己的行動,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構建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為打贏武漢保衛戰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撐!”

吉慶街的紅馬甲師傅和志願者徒弟——兩名“80後”下沉黨員眼中的社區故事

吉慶社區下沉黨員們風雨中的堅守

大家也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社區一線,我們感到備受鼓舞,身為社區工作者也感到驕傲和自豪。志願者們也表示要繼續堅定信心,向紅馬甲師傅學習,積極協助社區做好惠民服務各項工作,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通訊員:鄭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