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中國人對玉的喜愛,可謂“瘋狂”。

據研究發現,中國的“用玉”史長達一萬年之久,幾乎伴隨了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至今也熱度不減。

你看,“國”字裡不也是個“玉”字嗎?

玉究竟為何這麼惹人愛?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透雕仙鶴花卉紋桃式青玉洗,清代

玉被認為有通靈的作用,早期的玉器也主要與巫神文化有關,如“玉璧”“玉琮cóng”。

漸漸的,王權比重越來越大,玉又發展成為王權的標誌,形成了嚴格的用玉製度

再有,延續了千年的“儒家”思想,也以玉為貴

《說文·玉部》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者。”

溫潤有光澤,表明玉善施恩澤、仁愛;玉為透明,表竭盡忠義;玉聲清亮悅耳,能傳到很遠的地方,表智慧遠播;有韌性與硬度,表過人的勇氣;斷口的邊緣卻不鋒利,表自身廉潔、約束,不傷害他人。

玉不僅有“五德”,儒家還認為玉有“十一”德:仁、知(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

有表有裡,內外兼修,人之愛玉,由此可見。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王權玉製中一個特殊的分支——漢代喪葬玉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與普通陪葬的玉器不同,喪葬玉是指專門用於死者入殮的玉器,它們都有著各自的職能。而“九玉塞竅”,是漢代墓葬中獨特的喪葬形式。

所謂“九竅”,是指眼睛、鼻孔、耳孔、嘴,以及肛門和生殖器。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九玉塞竅示意

《抱朴子》曰:“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漢人迷信玉能保護屍體不朽。

人死後,精氣或生氣會通過這九竅洩漏出去,身體也會因為精氣洩漏而腐朽。如果能將這九竅用玉堵上,精氣若不外洩,肉身便能不腐。

而這“九玉”,主要分為玉琀(hán)、玉眼蓋和玉塞。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塞一組,漢代

玉塞比較容易理解,就像如今常用的耳塞一樣為圓柱狀,根據身體各個不同孔竅的結構和形態而有大有小、有長有短。

這裡主要講講玉琀與玉眼蓋。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說文解字》曰:“琀,送死口中玉也。”

琀,便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這種喪葬習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一開始是用石塊、貝殼、蚌殼,最早發現以玉塞口的墓葬,出自距今約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琀一組,漢代

為什麼要在死者口中塞東西?

口,是人吃食的重要器官,原始人類對其有某種崇拜之情。“不忍死者虛其口”,口裡塞入東西代表“食物”,希望死者在死後或來生能夠不受飢餓之苦,有某種巫術的意味。

而放入“玉器”,更是表明對死者的珍惜之情。

漢武帝時期學黃老之術的楊王孫曾說:“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臘,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楊王孫認為,只要在嘴裡放入玉石,屍體就不會腐化。待多年以後棺槨都腐朽了,屍體就能完整地落入地中,回到真正屬於他的安息之所。

玉琀的形式有許多種,主要為模仿口腔形態的片狀,其中“玉蟬”是最多的。

玉蟬,顧名思義,是蟬形的玉器,雕刻得比普通玉琀要精美得多。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蟬

有些玉蟬身上有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在胸前或腰間的飾物,死後便隨他陪葬;有些玉蟬身上無孔,是專門為喪葬所制的。

其實為何要用“蟬”的形象,相信你應該能猜到——

眾所周知“金蟬脫殼”,蟬,有著蛻皮的能力,而蛻皮亦代表著“新生”。也就說,在死者口中放入玉蟬,除了表現對他的珍惜之情外,還希望他能夠“脫胎”重生。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眼蓋,也叫“玉瞑”,是模仿人眼睛形態的玉片。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眼蓋一組,漢代

大多數玉眼蓋兩側鑽有小孔,用來綴縫在一塊覆面的布上,這塊布也叫“玉覆面”

我認為“玉瞑”這個名字很美,也很貼切——

人死最重要的便是“瞑目”,此生無憾,閉上雙眼,便以期來生。

在死者雙眼放上物品的習俗,在古歐洲也有。當你深入瞭解時便會發現,雖然世界文明在遠古時期幾乎沒有任何聯繫,可無論在習俗習慣、神話傳說上,卻總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

如古希臘人會給死者雙眼覆上硬幣,讓死者可以“賄賂”擺渡人,渡過“阿查河”到達冥界,再重新投胎,獲得新的生命。

在以古歐洲為藍本的美劇《權力的遊戲》中,也借用了這種習俗:

在兩塊石頭上畫上睜開的眼睛,表示“今世的眼睛閉上了,來世的眼睛睜開”,與古希臘的習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權力的遊戲》劇照

總之,以玉覆眼,也有著願其有來生之意。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握也叫“玉握豚”,也就是說玉握主要以“豬”為造型。玉握,顧名思義,是握在死者手中的玉器。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握、滑石握,漢代

玉握主要為圓柱形,通常為一對,身體修長、光滑、渾圓,長度也剛適合握在手中。玉握採用漢代常見的

“漢八刀”雕法,寫實的雕工讓小豬的臉看起來憨態可掬。

“漢八刀”是葬玉文化的產物,是中國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分支。“漢八刀”並不是用“八刀”雕完一塊玉,而是指玉器線條平直有力,造型自然豪放,就好像用刀粗略地劈出來似的。

“漢八刀”所雕刻而成的玉器十分有秦漢時期的特點,線條平直粗獷,看起來別有趣致。

西漢早期的玉握主要是“玉璜”,到了中後期,就漸漸被“豬”形替代了。

豬,在西漢時期可是財富和權利的象徵。

到後來,豬的形象漸漸落下神壇,成為了某種“貶義”的象徵,玉握豚也因此絕跡了。

玉握與玉琀都是最早出現的喪葬玉形式,玉琀象徵食物和溫飽,玉握則象徵著財富和權利。

即使人死了,也不能空手而去不是?手握財富和權利,來生也是富貴之軀。

逝者雖已去,生者卻難了斷牽掛。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相信許多人對玉衣的初步印象,都來自於一部大火的網絡小說《盜墓筆記》。

吳邪一行人找到了七星魯王宮,在其中發現了身披玉俑的魯殤王。在小說中,玉俑擁有可以令人死而復生的能力,神秘至極。

玉俑真實存在嗎?

其實,小說中的“玉俑”,就是漢代墓葬玉中的最高規格“玉衣”。在漢代文獻中,玉衣又叫“玉匣”,以至於後人一時間都沒弄清楚,玉衣究竟是個什麼模樣。

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墓的發掘,才解開了“玉匣”的形態之迷。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南京博物院中的玉衣是完整的形態,乍一看,還真有些駭人。

其實玉衣分為五個部分: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將死者的身體完全包裹在裡面,和小說中描述的“玉俑”極為相似。

玉衣是由玉片連綴起來的,好似魚身上的鱗片。

喪葬用玉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玉衣則由連綴玉片的絲線劃分等級,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鎏金銅縷玉衣”與“銅縷玉衣。”其中“鎏金銅縷玉衣”與“銀縷玉衣”地位相當。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衣片,漢代,徐州、盱眙出土

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死後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玉衣的製作靈感來自“盔甲”,剛剛也說過,玉衣原名“玉匣”,在《漢儀注》中,“匣”與“甲”同音。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玉衣在考古歷史上極為稀有,並且只流行於兩漢之間,到曹魏時期,便被徹底廢除了。

玉衣制度被廢除主要有兩個原因:

曹魏黃初三年,曹丕作《終制》,明令禁止使用“珠襦玉匣”,原因是避免陵墓被人盜掘。因為許多盜墓賊“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以玉為衣本是為了保存屍首、以期復活,卻沒想到因為玉衣,落得個屍骨盡焚的下場,實在是事與願違。

只要能安息,哪怕一張草蓆裹了去呢?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曹魏時期、天下未定,長年的戰爭使生產力受到極大的打擊,國家的經濟狀況不允許這樣奢侈的喪葬形式。

曹操《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殮以時服,無藏金銀珠寶。”

喪葬玉的習俗,就這樣漸漸消失了。


總結:

古代的喪葬習俗無論怎麼演變,都主要代表生者對死者寄予的美好願望:

一是願其肉身不腐,若身體永不腐朽,便仍存在於世,寄託著生者對死者濃濃的不捨與珍惜之情;

二是願其安往冥界,若人死後會去往冥界,也期望他能豐衣足食;

三是願其可有來生,無論今世如何,都願其來世能償今世願,平安喜樂,富貴吉祥。

這樣的期願本是好的,可人們常說“過猶不及”,從“九玉塞竅”到“金縷玉衣”再到喪葬玉製的戛然而止,過於豪華的喪葬制度不僅可能招致災禍,也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無悔一生,便無懼死亡;

與其逝後追念,不如生前珍惜。


The End.

《試論兩漢的玉衣》盧兆蔭

《再論兩漢的玉衣》盧兆蔭

神秘的漢代喪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蓋,傳說它能令死者復生

我是羽川,為你帶來最真實可觸的歷史文化,喜歡請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