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文|武品文史

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圖:徐繼畬畫像

鐵路之夢

“造火輪車,以石鋪路,熔鐵為路,以速其行”

這是清朝地理學家徐繼畬(yu)所著的《瀛寰志略》中,對於鐵路的描述。

他是繼林則徐、魏源之後又一個提出修建鐵路的人。

然而我們很難想象,第一個提出全面建設鐵路並規劃出具體修建藍圖的人,竟然是清王朝的死對頭,太平天國幹王洪仁軒。

他提出“外邦火輪車計劃”,計劃中他規劃在中國21個省通21條鐵路,最後形成全國交通網。

然而這一切都是霧裡看花,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隨著1864年太平天國的覆滅,這個宏偉的理想也隨之煙消雲散。

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舉國一致

在此之後,英國人發起了清朝應該建設鐵路的建議,然而大清帝國給出自己的答覆:

“查鐵路費繁事巨,變易山川,彼族亦知斷不能允,中國亦易正言拒絕。”

此時的大清帝國的雙眼已經渾濁不堪,想當然的認為這是“蠻夷”們的陰謀詭計,別有用心。

因此也就斷然拒絕這種再合理不過的建議。

殊不知,此時的西方國家,火輪車已經是再普通不過的交通工具。

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那時,就連美國郊區的農夫都知道,這些火輪車可以把牧場的牛羊運送出去,然後就可以換來大型機械來擴建自己的牧場。

而相對保守的英國農夫也知道,只要把自己果園中的水果搬上火車,就又可以大賺一筆。

然而此時的中國人,仍然過著保守無知的生活,就連朝廷裡面那些不可一世的士大夫們,也都到處宣傳,如果建造火輪車,這無疑會打破傳統秩序和寧靜以及壞我大清之風水。

可以說,上至皇帝下至黎明百姓的觀念都出奇的一致,泱泱大清國,不需要鐵路這個“會冒煙怪叫的怪物”。

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中興名臣

然而,在充滿了頑固派的大清王朝中,有一個人力求變革,一心想要建造屬於中國的鐵路,這個人就是中興名臣,李鴻章。

在他看來:

“今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天耶人耶,惡得而知其故耶。”

如果清朝還不變革,還不創建出自己的現代化產業,等到滅亡的時候在後悔就晚了。

因此李鴻章在修建鐵路方面煞費苦心,多次上奏朝廷請求修建鐵路。

然而,面對保守固執的儒家士大夫們的壁壘時,李鴻章也感到了孤獨,無奈之下,他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做一些“私活”。

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圖:李鴻章出席唐胥鐵路建成典禮

“馬車鐵路”

1878年,李鴻章成立開平礦務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終於在1881年礦局名下的開灤煤礦開始產出煤炭,然而擺在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運輸問題,要知道,開灤煤礦是機械化開採,所產出的煤礦數量巨大,不是一般交通工具才能承受。

也正因如此,在李鴻章的主持下,中國第一條自主標準化鐵路“唐胥鐵路”,就這樣孕育而生。

此時的李鴻章已經65歲,面對自己辛苦建造的這條鐵路,他那充滿滄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然而這久違的笑容卻轉瞬即逝。

因為他知道,這條全長9.7公里的鐵路,還是自己在瞞天過海的情況下建造的。如果讓朝廷知道了以後,自己又該如何去面對?

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果不其然,當火輪車啟動的那一刻,面對李鴻章的就是漫天的唾沫星子,滿清的頑固派們甚至以驚擾皇陵為由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車直行震動東陵,噴出黑煙有傷禾稼,驚耳駭目神鬼呵譴”

也正因如此,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出現了一個荒唐至極的現象:馬拉火車。

而這個現象更是被英國人嘲笑為“馬車鐵路”。

我國唯一仍在用的清朝鐵軌,至今沒有上鏽,專家:每一根都是文物

遺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鐵路經過了多次的翻新,但是仍有一些清朝時期的鐵軌至今還在沿用,而且也一直都沒有生鏽。

專家也表示:這每一根遺留下來的鐵軌,都是文物。

因為這些鐵軌不但是中國人的自救自強的寫照,更揹負著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時至今日也是唐山人乃至中國人的驕傲。

它是一種突破,一種進步,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有志青年,更加需要體會和敬畏這種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滿布荊棘的時代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