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環保從業者的自述:這個行業的規則都叫鐵律,違反就涼涼了

一個環保從業者的自述:這個行業的規則都叫鐵律,違反就涼涼了

導語:如果說近十年有哪三個熱門行業,我想說除了互聯網、房地產之外,就只有環保行業了。

2009年,算是機緣巧合吧,我進入了一家企業的項目部,說白了就是銷售——拉環保類項目。

最初因為對這個行業缺少認知,我意識中它應是一種接近“神聖”的行業,日子一久才發現:它完全改變了我最初的認知,甚至顛覆了我近20年沉澱下來的世界觀。

鐵律之一:用戶是孫子,甲方非甲方、甲方上邊才是上帝。

說一個鄉鎮做溼地建設的項目吧。開始跟這個項目的時候,信息的獲取來自於一個公示的前期信息網站。知道信息後,到相關部門去印證,印證該項目屬實情況下,開始做相關節點的工作人員公關。第一站,到村裡,村裡人不清楚;第二站到鄉里,鄉里人未接到通知。直到縣上,才最終找到相關的人對號入座。堅持奮戰了幾周,幾輪吃吃喝喝玩玩,再加上私下掏心掏肺地溝通,事兒意向性達成了。然後、快刀斬亂麻稀裡糊塗地走了一下程序。直到我到鄉里籤協議的時候,工作人員跟我說:“可真是的,我們這個甲方……可真夠窩囊的。”我瞬間無語。

一個環保從業者的自述:這個行業的規則都叫鐵律,違反就涼涼了

鐵律之二:幹實事的挨不過三個月,能忽悠的都成了“上帝”的座上賓。

在這個行業呆久了,你會發現,從市場的角度來思考:環保非環保,它的本質……和市政的“套路”一模一樣啊。所以、我們在做內部培訓的時候,會這樣講:環保不是新興行業,它的本質就是市政;然後、培訓者會循循善誘大家,只有“新興產業傳統做”才是這個行業生存的第一法則。至於什麼叫“傳統做”,最初我一臉懵逼,後來我的總結是:開發並深化你與“非常人”的人際關係(希望你懂)。在這一鐵律的幫助下,我做得順風順水,業績在12年的時候扶搖直上、在當地的環保界可以說一時無倆兒。公司一直在“轟轟烈烈”地發展,15年的時候回頭一看:那些一同開幹主張踏實苦幹的公司都消失了……我在這條路上不知疲倦地狂奔(錢的魔力真的好大),悄無聲息中迷失了自己。

一個環保從業者的自述:這個行業的規則都叫鐵律,違反就涼涼了

鐵律之三:PPP模式是把攪動江湖的快刀,拿到運營的都滋潤了。

17年左右,地方的債務負擔開始顯現。很多地方出現了入不敷出。民生類項目都缺資金,哪還有環保類項目什麼事兒。PPP運作模式登場了,說白了就是前期設計加建設加後期運營一體化,項目公司先墊資開幹,然後逐年向業主回收資金或者經營產生利潤後多次回收(當然要包括利潤)。要知道:這種模式下,項目公司一定要“挑肥揀瘦”、所投的項目那都是地方的“硬資源”啊!

很多上規模的公司(如上市公司)藉機跑馬圈地,兩年時間吧,能幹的都收割了。

現在回想,那一時期拿到運營類項目的現在都活得很滋潤,而打一槍換一炮的都涼涼了……

一個環保從業者的自述:這個行業的規則都叫鐵律,違反就涼涼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環保行業走到18年,基本消極的行業規則都已經消失了……算是真正走到商業規則市場經濟的體系之內了。

行業鐵律開始失效,環保的資金下來的份額越來越少,行業集中與競爭的態勢也越來越劇烈……

只是、還有那麼一些“小白”——如最初心懷“神聖”的我,還在不停地向環保行業衝殺……

最初因為對這個行業缺少認知,我意識中它應是一種接近“神聖”的行業,日子一久才發現:它完全改變了我最初的認知,甚至顛覆了我近20年沉澱下來的世界觀。

或許有那麼一天,這些後進者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不過、我著實擔心……他們看不到後天的太陽。

一個環保從業者的自述:這個行業的規則都叫鐵律,違反就涼涼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