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不能兩全”的伍子胥

引言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伍氏家族在楚國算是望族。伍子胥的父兄在楚國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為了為父兄報仇卻逃到了吳國,最後帶領吳國軍隊差點滅了楚國,還鞭屍了楚平王!從現在的觀點來看,伍子胥是個赤裸裸的“帶路黨”,“漢奸”。但卻是為了報父兄大仇的“大孝子”。所以說,伍子胥忠孝不能兩全!

“忠孝不能兩全”的伍子胥


伍子胥的家族乃楚國望族,但伍子胥卻為報父兄之仇而投靠敵國—吳國

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參曾在晉楚大戰中出謀劃策,幫助楚國戰勝了宿敵晉國,因此得到大用。伍子胥的爺爺伍舉更不得了,典故“一鳴驚人”的製造者!伍舉當時是楚國重臣,見楚莊王繼位後整日遊手好閒,荒淫無度,不理朝政,遂面見楚莊王,並給楚莊王出了一個有趣的謎語“他問楚莊王,他聽聞南方有一種鳥,出生後三年待在窩裡既不飛也不叫,不知道大王知不知道是什麼鳥?”楚莊王一聽,心想這不是在罵我不是什麼好鳥嘛。但楚莊王並不生氣,反而被激氣了一股鬥氣,從此勵精圖治,一鳴驚人,讓楚國走向了春秋霸業!而楚莊王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併成就了君臣的一段佳話。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則是楚國太子建的老師,即太子太傅,擔此位者都是國君最信賴的臣子,也算是為國家未來儲存的良才,算是楚國未來的重臣。

“忠孝不能兩全”的伍子胥


而伍子胥的父兄被陷害要從太子建的另外一位老師費無忌說起。費無忌先是見到太子建未來的媳婦秦國美女比較漂亮,為了討好國君,就向楚平王進讒言,讓楚平王自己娶了秦國美女,這也有可能是楚平王自己看上了,假借費無忌之手得到,畢竟最後既得利益生者是楚平王。費無忌為了自己未來不被報復,就極力打壓太子建,屢屢向楚平王打小報告,進讒言陷害太子建,最終太子建被貶,而身為太子太傅的伍奢看不去了,就勸諫楚平王。

根據《史記》記載,面對費無忌對太子建的構陷,伍奢直言勸諫楚平王:“王獨奈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而《左傳》記載伍奢勸諫楚平王的話是:“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意思是,大王您娶太子之妻已經是過錯了,為何還要一錯再錯,聽信小人讒言,疏遠至親?

楚平王一聽就怒了,他可沒有他父親楚莊王的肚量,費無忌見機就慫恿楚平王斬草除根,畢竟在那個時代楚材晉用,靠他國復仇的例子不勝枚舉。於是,先軟禁伍奢,藉機招來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這哥倆明知道前去就是送死,但為了忠,老大伍尚前去應見楚平王,最終與父親一同赴死。為了孝,性子剛烈隱忍有謀斷的弟弟伍子胥遠赴吳國尋求復仇的機會。

伍子胥立足吳國,終於帶領軍隊直搗楚國都城為父兄報仇

伍子胥從楚國逃走的過程,不同的史書,因為作者出於不同的政治訴求或者學術訴求而有不同的講解。但先秦最權威的史書《左傳》卻僅僅一句話

員如吳

員即伍員伍子胥,如就是去的意思,吳就是吳國。具體去的過程肯定不是一帆風順,但各家史書記載不一,有機會再講。

吳楚兩國世代交戰,這也是伍子胥選擇吳國的原因之一。伍子胥到了吳國後並馬上向當時的吳王僚獻策攻閥楚國,但受到了公子光的阻撓,言伍子胥純粹是為了報私仇而利用吳國,最終吳王沒有采納伍子胥的計策,伍子胥被迫隱居。前面就講到伍子胥剛烈隱忍有謀斷,所以他也看出了公子光有異志,想專享伐楚之功,於是就向他推薦了刺客專諸。果不其然,五年後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成功篡權成為了吳王闔閭,成為吳王后邊啟用了伍子胥,伍子胥終於可以一展身手,此後率領三萬吳國精兵創造了春秋後期最後一場經典大戰—柏舉之戰,大勝了楚國的二十萬軍隊,成功攻入楚國都城,但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也已老邁,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他鞭屍了楚平王,終於為父兄報仇,完成了他的孝!

“忠孝不能兩全”的伍子胥


伍子胥為孝成功復仇,卻在楚國落下了不忠的評價

伍子胥為了為父兄報仇,遠赴他國,憑一己之力成為人上人,帶領軍隊攻入楚國。這個過程顯然失敗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成功,這其中的辛苦與付出不是常人能夠理解,同時也顯現出了伍子胥驚人的個人能力與人格魅力。

伍子胥雖然復仇成功,成為孝子典範,但從今人的觀點來看卻投靠敵國,如此“賣國賊”的行為顯然不被今人能夠理解,所以也落下了不忠的評語。

但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僅僅靠今人的理解和認識去評價,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畢竟當時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時間差距,這段時間足以人們對家國的認識,對忠孝的理解有不同的見解,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