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不能两全”的伍子胥

引言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伍氏家族在楚国算是望族。伍子胥的父兄在楚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为了为父兄报仇却逃到了吴国,最后带领吴国军队差点灭了楚国,还鞭尸了楚平王!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伍子胥是个赤裸裸的“带路党”,“汉奸”。但却是为了报父兄大仇的“大孝子”。所以说,伍子胥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不能两全”的伍子胥


伍子胥的家族乃楚国望族,但伍子胥却为报父兄之仇而投靠敌国—吴国

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曾在晋楚大战中出谋划策,帮助楚国战胜了宿敌晋国,因此得到大用。伍子胥的爷爷伍举更不得了,典故“一鸣惊人”的制造者!伍举当时是楚国重臣,见楚庄王继位后整日游手好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遂面见楚庄王,并给楚庄王出了一个有趣的谜语“他问楚庄王,他听闻南方有一种鸟,出生后三年待在窝里既不飞也不叫,不知道大王知不知道是什么鸟?”楚庄王一听,心想这不是在骂我不是什么好鸟嘛。但楚庄王并不生气,反而被激气了一股斗气,从此励精图治,一鸣惊人,让楚国走向了春秋霸业!而楚庄王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并成就了君臣的一段佳话。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则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即太子太傅,担此位者都是国君最信赖的臣子,也算是为国家未来储存的良才,算是楚国未来的重臣。

“忠孝不能两全”的伍子胥


而伍子胥的父兄被陷害要从太子建的另外一位老师费无忌说起。费无忌先是见到太子建未来的媳妇秦国美女比较漂亮,为了讨好国君,就向楚平王进谗言,让楚平王自己娶了秦国美女,这也有可能是楚平王自己看上了,假借费无忌之手得到,毕竟最后既得利益生者是楚平王。费无忌为了自己未来不被报复,就极力打压太子建,屡屡向楚平王打小报告,进谗言陷害太子建,最终太子建被贬,而身为太子太傅的伍奢看不去了,就劝谏楚平王。

根据《史记》记载,面对费无忌对太子建的构陷,伍奢直言劝谏楚平王:“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而《左传》记载伍奢劝谏楚平王的话是:“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意思是,大王您娶太子之妻已经是过错了,为何还要一错再错,听信小人谗言,疏远至亲?

楚平王一听就怒了,他可没有他父亲楚庄王的肚量,费无忌见机就怂恿楚平王斩草除根,毕竟在那个时代楚材晋用,靠他国复仇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先软禁伍奢,借机招来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这哥俩明知道前去就是送死,但为了忠,老大伍尚前去应见楚平王,最终与父亲一同赴死。为了孝,性子刚烈隐忍有谋断的弟弟伍子胥远赴吴国寻求复仇的机会。

伍子胥立足吴国,终于带领军队直捣楚国都城为父兄报仇

伍子胥从楚国逃走的过程,不同的史书,因为作者出于不同的政治诉求或者学术诉求而有不同的讲解。但先秦最权威的史书《左传》却仅仅一句话

员如吴

员即伍员伍子胥,如就是去的意思,吴就是吴国。具体去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但各家史书记载不一,有机会再讲。

吴楚两国世代交战,这也是伍子胥选择吴国的原因之一。伍子胥到了吴国后并马上向当时的吴王僚献策攻阀楚国,但受到了公子光的阻挠,言伍子胥纯粹是为了报私仇而利用吴国,最终吴王没有采纳伍子胥的计策,伍子胥被迫隐居。前面就讲到伍子胥刚烈隐忍有谋断,所以他也看出了公子光有异志,想专享伐楚之功,于是就向他推荐了刺客专诸。果不其然,五年后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成功篡权成为了吴王阖闾,成为吴王后边启用了伍子胥,伍子胥终于可以一展身手,此后率领三万吴国精兵创造了春秋后期最后一场经典大战—柏举之战,大胜了楚国的二十万军队,成功攻入楚国都城,但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也已老迈,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他鞭尸了楚平王,终于为父兄报仇,完成了他的孝!

“忠孝不能两全”的伍子胥


伍子胥为孝成功复仇,却在楚国落下了不忠的评价

伍子胥为了为父兄报仇,远赴他国,凭一己之力成为人上人,带领军队攻入楚国。这个过程显然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这其中的辛苦与付出不是常人能够理解,同时也显现出了伍子胥惊人的个人能力与人格魅力。

伍子胥虽然复仇成功,成为孝子典范,但从今人的观点来看却投靠敌国,如此“卖国贼”的行为显然不被今人能够理解,所以也落下了不忠的评语。

但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仅靠今人的理解和认识去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毕竟当时距今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差距,这段时间足以人们对家国的认识,对忠孝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