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版《霧都孤兒》:在浪漫戲謔的風格中,體現教人向善的主題


世界名著《霧都孤兒》,這部由英國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小說,一經發行便受到當時讀者歡迎。

音樂劇版《霧都孤兒》:在浪漫戲謔的風格中,體現教人向善的主題

在其後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霧都孤兒》這部作品先後被改變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即使是今天,它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深受廣大觀眾和讀者們的喜愛。

  • 單就根據《霧都孤兒》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而言,從默劇時代至今大約有六部左右。雖然在數量上不能算多,但每一部電影都有其獨特的地方,值得觀眾反覆回味。

而這其中最特別的一部恐怕非1968年由卡羅爾·裡德執導的那一版莫屬。

音樂劇版《霧都孤兒》:在浪漫戲謔的風格中,體現教人向善的主題


這一版《霧都孤兒》電影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全片採用了音樂劇的形式,將大段對白和人物心理的變化通過演唱的方式表現出來,給觀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劇中通過演員們各種不同情感的獨唱或合唱,讓作品劇情的整體基調顯得更加輕鬆歡快。這樣不但使原著中原本略顯壓抑、殘酷的劇情變得更有活力,還使觀眾們的觀影感更加舒適和放鬆。尤其對兒童觀眾有更大的吸引力,這是正這部電影獨特且成功的地方。

雖然部分劇情改動較大,但音樂劇電影《霧都孤兒》劇情的整體脈絡仍是貼合原著的。

影片講述了在19世紀初的英國,孤兒奧利弗.崔斯特因為想多要一碗粥而被趕出鄉村濟貧院,後歷經一系列磨難,最終與親人相認,獲得新生的故事。


音樂劇版《霧都孤兒》:在浪漫戲謔的風格中,體現教人向善的主題

這部音樂劇影片反映的時代背景鮮明,涉及人物眾多。展示了英國工業革命後底層人民貧困、無助的生活,對當時社會的不平衡具有很強的批判。

其中很多劇情和細節,在今天看來仍帶有很強的現實參考價值,值得我們仔細觀看和揣磨。

影片強烈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救濟”政策的偽善


電影開篇展示的主人公奧利弗所住的濟貧院是一個集骯髒、壓抑、虛偽於一體的“人間地獄”。

在這裡,孩子們每日做著辛苦的勞動卻只能換來很少的稀粥做口糧。而以管事班布爾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紳士”老爺們卻總以“節食”來標榜著“道德高尚”,甚至連多吃一口稀粥在他們看來都是罪惡,可他們自己卻一個個吃的腦滿腸肥。

這是資本家們典型的虛偽表現,在當時的英國隨處可見,因為他們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壓榨窮人,從而“養肥”自己。


與充滿黑暗和殘酷的濟貧院相比,影片中“老賊頭”費金的“賊窩”,雖然在環境上同樣的骯髒和混亂,但卻多了那麼一絲“溫馨”。

音樂劇版《霧都孤兒》:在浪漫戲謔的風格中,體現教人向善的主題


這裡的孩子們儘管都被迫幹著偷盜的醜惡營生,但是心情似乎都格外“快樂”,至少不會擔心吃喝問題。費金在心情好時還會給孩子們煎香腸吃。

甚至在傳授“犯罪技巧”時,費金不是通過強硬的手段逼著孩子們學,而是採取一些誇張搞笑的“情景模擬”來引誘孩子們走上歧途。

他雖然也壓榨孩子們,但是在給予孩子們相應的“回報”上要高很多,因此“賊窩”中時常充滿“歡聲笑語”。憑這一點,費金這個貪婪的“老賊頭”反而比那些自稱“文明人”的“紳士”們要純粹得多。


由此看來,一個國家如果無法將對貧民的“救濟”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的話,那麼給老百姓帶來的不會是福利,只能是嚴重的“災難”。而當合法的政府無法解決相關問題時,就會有某些F法組織試著去“解決”。而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平民,都將帶來極大的危險。

影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體現“人道關懷”,讓人們對“善”保留了一絲希望


雖然在影片《霧都孤兒》中充滿了人性的貪婪與罪惡,但主人公奧利弗.崔斯特生長於這樣的環境中卻始終保持了一顆純潔善良的心。無論是受到來自於濟貧院管事班布爾先生的欺壓,還是“老賊頭”費金的哄騙,或是強盜賽克斯的威脅,他都能保持住這顆“初心”不變。

如果說奧利弗代表著不忘初心的執著,那麼“女賊”南茜則代表著迷途知返的覺醒。

比起奧利弗,南希的情況似乎更糟糕,不但自幼被費金引入歧途,長大後又遭到強盜賽克斯的控制,甚至不得不助紂為虐。但即便如此,南茜心中依然有一絲渴望重返光明的善良。

音樂劇版《霧都孤兒》:在浪漫戲謔的風格中,體現教人向善的主題


雖然她也曾欺騙過奧利弗,讓他在逃走後再次身陷賊窩。但是在那顆無法泯滅的善心指引下,南茜為了保護奧利弗,冒著生命危險向他的親人布朗洛先生報信,最終使奧利弗得以“逃出生天”。而自己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人物的塑造,可以讓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平心而論,雖然這些“善良的光芒”頗為耀眼,但多少有些高於現實。不過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形式更加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讓人回味無窮。

影片的最後,在強盜賽克斯被擊斃,奧利弗獲救後,費金的“賊窩”只能是“樹倒猢猻散”。當自己辛苦積攢多年的金銀財寶掉入淤泥中後,費金一個人神情恍惚,如幽靈般遊蕩在街頭。

在遇到自己昔日“得意門生”道吉爾後,二人曾想重操舊業,不過最後在一句:“事實證明做壞事有報應,我們還是想想別的辦法”的唱詞中,師徒二人邁著滑稽的步伐走向遠方。

音樂劇版《霧都孤兒》:在浪漫戲謔的風格中,體現教人向善的主題


  • 這與原著大相徑庭,但是這樣輕鬆的結局又恰恰是本片的一個亮點。因為它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和涉嫌“種族歧視”的危險(因費金是猶太人,《霧都孤兒》曾一度被抨擊為帶有反猶色彩的作品)。通過給壞人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從而順應了整部電影輕鬆歡快的總體基調,這是很不容易的。

總體來說,雖然音樂劇版的《霧都孤兒》很多劇情顯得過於浪漫化,有些地方甚至過於戲謔而忽視了原著批判現實主義的核心。

但影片敢於通過新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一部名著,並且能做到老少咸宜,淺顯易懂,從而讓更多的人能夠直觀地瞭解這部名著,這絕對是成功的。它也因此成為了電影史上一部適合所有人觀看的經典佳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