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修的五種語言大詞典,除了滿語、漢語,還有三種是什麼?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多多少少都進行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與漢民族語言的翻譯辭書修撰工作。;例如西夏時期党項人編著了《番漢合時掌中珠》,作為西夏文與漢文的翻譯詞典。清朝作為滿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統政權,修撰了《御製五體清文鑑》,那麼這部書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它對後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清朝官修的五種語言大詞典,除了滿語、漢語,還有三種是什麼?

康熙帝滿文手稿

滿族文化在與蒙古族、漢族、藏族的衝突與交流中不斷吸納進步。滿清政府進取中原宣告成立之後,為穩固統治基礎、保持滿州民族文化,清政府十分重視滿文及滿族文獻的保留,多次強調滿文的整理與修撰。清代皇帝均要學習滿文、漢文、蒙文,尤其康熙、乾隆等幾位不僅對滿漢蒙三文堪稱精通,還懂藏文與維吾爾語。由此可見,《御製五體清文鑑》的編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際上康熙年間朝廷已經開始重視語言辭書的修撰,康熙皇帝敕令修成《御製清文鑑》,主要取用滿文,共10冊,20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武英殿刊刻。此後,朝廷又主持編修《御製滿洲蒙古合璧清文鑑》,採用滿、蒙二文。至乾隆年間的《御製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兼容了滿、蒙、漢三文,共32冊,31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武英殿刊刻。在前書的基礎上,包含滿、蒙、漢、藏四文的《御製四體清文鑑》又順利問世,共36冊,36卷,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樣書成形,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刻本且大量刊印。


清朝官修的五種語言大詞典,除了滿語、漢語,還有三種是什麼?

《御製四體清文鑑》書影

《御製五體清文鑑》是清乾隆年間編成的包含滿、藏、蒙、回、漢五種語言的民族語言辭書。此書史在之前編撰成的《御製四體清文鑑》基礎上增加維吾爾語而成。《御製五體清文鑑》全書共36卷,2563頁,分為正編32卷和補編4卷。按詞義類別分為部(如“天部”)、類(如“天文類”),類下分則,共56部、318類、616則,共收詞約18671條。每個詞條有八欄,從上至下分別是滿文、藏文、藏文的滿文切音(轉寫)、藏語的滿語對音(音譯)、蒙古文、察合臺文(即維吾爾文)、維吾爾語的滿語對音(音譯)、漢語。本書的編撰目的主要是為滿族同胞學習其它民族語言文字用的。凡一詞條,先用滿文寫出,然後再用其它文字進行翻譯。由於滿語是被滿清政府認定為“國語”,所以《御製五體清文鑑》的題名為滿文。

清朝官修的五種語言大詞典,除了滿語、漢語,還有三種是什麼?

《御製五體清文鑑》內容

目前已知的《御製五體清文鑑》留存有三部,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雍和宮和倫敦大英博物館,都是手抄本,無刊刻本。1957年由民族出版社影印成精裝三冊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