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本書告訴你如何度過這一生

1.

《飢餓藝術家》

這3本書告訴你如何度過這一生

飢餓藝術家最開始並沒有想成為飢餓藝術家。他只是找不到自己可以吃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能吃的東西有很多,吃東西的人很多,但是這些吃東西的人們真的喜歡自己吃的東西嗎?恐怕未必,他們吃東西,是因為如果不吃,自己就會死去。同大多數人一樣,飢餓藝術家也不愛自己吃的東西,於是他選擇了不吃東西。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不吃東西的人如果活在吃東西的人們之間,是很痛苦的,因為他和別人不一樣。

他不肯向這個世界低頭,這表現了他閃耀著光輝的自尊,但是那光芒也同時刺痛著所有其他人。其他人就會想,憑什麼你不吃東西呢?憑什麼你就可以不放棄自己那一丁點的自尊呢?憑什麼你就看起來比我們要崇高那麼多呢?種種有意無意的攻擊讓飢餓藝術家感到痛苦,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成為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是卡夫卡極少數自己滿意出版的小說。小說記敘了一位飢餓藝術家的事業由鼎盛到衰落的悲慘過程。從飢餓藝術家表演的那一天開始知道他死在籠子裡,他都對自己的表演都沒有滿意過,準確的說是沒有機會讓自己滿意,同時他一生的表演準確的說都沒有得到過觀眾的肯定與讚賞,即使他曾得到過極高的聲譽,觀眾給予他的也不是由衷的肯定。

飢餓的藝術家也是孤獨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來自於自身與其所處世界的割離。這種割離感所營造出來的美學使得飢餓藝術家痛苦,同時卻也變成了其賴以生存的樂園。
所以在本質上,這兩種相反的特質是不可協調的。飢餓藝術家活在矛盾之中。
“你說不想再走下去,試過想一覺死去,任這軀殼遊天地前進或決意隱居。人是痛苦的,處處經書有字句,記載差遣與恐懼,每套經典有根據。”


2.

《羅馬陽臺 世間的每一個清晨》

這3本書告訴你如何度過這一生

這是兩部內容的合集,都是關於藝術家的故事。前者用類似詩歌的形式講述了一位版畫家的藝術生涯。後者才稍微正常一些,描寫一位偉大而低調的大提琴藝術家的一生。

這兩個故事很典型的呈現了那個年代下歐洲藝術家的狀態,算是兩個比較 “重口味” 的故事了。

《羅馬陽臺》裡的偷情、毀容、誤殺老爸,《時間每一個清晨》則是睡師父的女兒和學師父的樂譜兩手一起抓、一樣也沒落下。

雖說是完全兩個獨立的故事,但是卻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都是發生在17世紀歐洲的故事、都以傑出的藝術家作為主人公、書裡的愛情都以悲劇收尾、兩位主人公都出現過8次 “心醉神迷” 的狀態。

帕斯卡・基尼亞爾的生活是孤獨的。一歲半的時候,他進入了某個“孤僻”階段,後來又有口吃的語言障礙。十六歲時又經歷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孤僻階段。

這種孤獨,無論在他自己的生活中,還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都與“寂靜”緊密相關。他曾經這樣說到自己童年起就一直有的 “孤僻症” :“這種沉默寡言毫無疑問促成了我走向寫作,促成我走向這樣的一種和解:在寂靜中進入語言。”

《羅馬陽臺》中,作者談到黑版法時,曾是這樣說的:“ 通過黑版法的凹印,紙頁上的任何形狀似乎都出自黑影,就像一個嬰兒出自母親的產道。” 萬物都出自黑暗和孤獨。


3.

《榮耀》

這3本書告訴你如何度過這一生

《榮耀》被稱為納博科夫的“半自傳小說”,他在其中刻畫了俄國流亡家庭中成長的青年形象。年輕的馬丁就像出膛的子彈,穿過人生各個區間,奔向未知的未來。

主人公馬丁因俄國革命隨同母親開啟流亡生涯,輾轉於希臘,瑞士,英國,德國和法國南部;伴隨著若即若離的愛情完成自我成長,逐漸從在勇氣和怯懦間躑躅徘徊中走出;由幻想家和空想者,蛻變成行動者,現實的冒險家;聽憑來自遙遠深處的迷人記憶的召喚,服從內心衝動與浪漫激情的指引,不顧一切地穿越邊境,闖入禁地,踏足危險的區域,同時也是充滿未知的夢幻之地,最終通過實踐勇氣贏得榮耀。

主人公宿命般地走入吉凶未卜的密林小徑,應驗了童年時代床頭的水彩畫主題,小說因此既具有童話與寓言的神秘美感,又有了後來《洛麗塔》裡“著魔的獵人”情節隱喻創作法的先聲。

納博科夫作為推敲文字的大師,以他對細枝末節的敏銳細膩的感知度,對書中的情與景呈現出電影鏡頭般的,細緻入微又美學感十足的捕捉,在夢幻氣質和真實維度間遊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