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運營商為什麼會虧損?

新能源一直是國家重點扶持對象,從中央到地方不管是政策支持還是補貼力度都很大,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充電基礎設施的配套發展也迫在眉睫,所以從2016年充電運營商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湧出來,一時間從最初的幾家發展到幾十家幾百家。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70 萬輛,保有量已突破 180 萬輛,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大國,2019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 380 萬輛。作為充電運營商按理說應該在政策紅利下會盈利,但實際運營下來虧損較多,甚至出現大部分充電運營商接二連三的倒閉潮,究其原因,還是未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盈利無望。

1、瘋狂圈地,盲目投資

2016年-2018年,充電運營商為搶佔地盤,瘋狂免費投資建設社會充電樁,各大商超、酒店、寫字樓到處能看到一排排充電樁,當然這些要麼利用率非常低要麼無利用率。而電氣設備越是不用越是壞的快,基本兩三年就出現屏幕死機、模塊故障、無法通信等問題,固定資產無法盈利還不停在折舊,日常的運營維護成本也在不斷增加,虧損也就越來越多。

2、充電設備使用率低

地方城市比如上海市於2015年出臺《上海市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關於購置新能源車輛必須在住所工作地點安裝充電樁,否則無法購買新能源車輛或享受新能源汽車補貼。所以只要購買新能源車的用戶家中都已安裝充電樁,而且還可以晚上低谷用電。外面公共充電樁既要收高額電費、還要收充電服務費,還要交停車費,使用成本算下來與燒油幾乎沒區別。另外混合動力車多,上海新能源車總量中比亞迪榮威等混合動力車佔比90%以上,而混合電動車用戶的充電需求遠遠低於純電動車,最終導致公共充電樁利用率非常低。行業內有家企業測算過,如果每個直流樁利用次數為每天8次,那麼這座樁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但實際上,大部分充電樁平均每天被使用的頻次在4次左右,這也意味著,企業每天只能通過充電收回運營成本的一半。按照目前的收費標準,一根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3、缺乏好的商業模式

大部分充電運營商投資充電樁只能單純的靠收取充電服務費來增加收入,並沒有好的商業模式。雖然在建設公共充電樁時出現過眾籌模式或與物業利益綁定等模式,但最終都因設備利用率低效果不明顯。所以在沒有穩定的充電量的情況下,收取的服務費顯然是不能夠支撐整個公司的開銷。

以上只是初步分析,可能還有其它影響虧損的因素,歡迎大家交流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