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上無知有多難受?

Panny-小婧


中國的家庭教育現在有很多奇怪的現象,例如古時寒門出貴子,現在的寒門很多卻把孩子寵上天,後果可想而知;受西方自由教育的影響,結果把孩子放縱得無法無天,公眾場合也恣意妄為;聽多了要表揚孩子,表揚到孩子承受不住任何挫折。如果這種狀況不得到改善,對中國教育是真的很擔憂,我們的孩子將來拿什麼和別人競爭?甚至是在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現狀中,他該怎樣去自在地生存。

要提升整體的家庭教育水平,需要很多力量的配合,首先從即將成為父母的家長,需要有一個崗前基本考核才能拿到準生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上相應比例的家長學校課程,同時學校和社會共同配套一些學習資源,在孩子升學等關鍵因素上加入家長學校學習積分指標……如果能夠實現,相信會有很大改觀。


神奇動物集錦


我說說我和我姑家表妹孩子的故事,今年我們兩家孩子都上高一,當時去北京表妹家孩子才兩歲,當時為了個玩具因為家裡來客人沒讓她玩,小孩子就一直哭了一上午,很任性,但表妹夫很有耐心,當孩子終於不哭了才慢慢教育她。現高一回老家考了一中最重點高中在班上也是前十名成績,學習認真一坐一兩個小時不待多動的。我們家男孩卻相反,小時候就多動,一有做不正確的事我基本上要打,說已經不聽了,學習坐不住,雖然也考上了實驗高中,虧他媽抓的緊。表妹家孩子沒上過輔導班,我們的一直輔導。所以說孩子小時候任性不算什麼,千萬別打罵之類。教育方式很關鍵。


在水方174824369


看見這個問題,心中咯噔一下,沉重了許多。因為一件事,也因為一些家長的觀念。

很多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了學校,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想起來以前朋友告訴我的一個事情,他表弟比他小十五歲,從小他表弟就愛跟他玩兒,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用朋友的話說他眼睛裡都閃耀著好奇心的光芒。同時,朋友也很敬重表弟的爸爸,也就是他的舅舅。

突然有一天,11歲的弟弟被醫院診斷為抑鬱症,開了一堆的藥,回到家除了網絡遊戲別無其它。當他再看見弟弟時,弟弟兩眼無神,空洞洞的,眼下有深厚的黑眼圈。一個20多的男生瞬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眼淚掉了下來。他不敢承認眼前這個孩子是他從小帶著玩兒的弟弟。

後來才知道,舅舅和舅媽雙雙出軌,等他們準備離婚的時候,發現原來品學兼優的孩子開始染上了網絡遊戲,學習成績也逐漸下滑。這個時候一家人開始著急了,開始想要去改變孩子的網癮、讓孩子重新開始學習。

但其實,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沉迷網絡是最不壞的選擇,是他的一種防禦機制。孩子才11歲呀,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父母這樣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內心害怕失去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所以選擇沉迷在遊戲中逃避這種無措的局面,也製造出了他生病的結果,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愛。

這也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其實家庭是一個系統,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對家庭結構以及其他成員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當孩子心智還未成熟、還在探索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愛就尤其重要。

而對家庭教育的無知,讓很多家庭只是在不斷的解決孩子呈現出來的表象問題,而並未看見家庭中深層次的矛盾。只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孩子和家庭都良性發展。


小雨的心語世界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基石。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甚至害了孩子。

我一個在大專學校擔任輔導員的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真實而特別的悲劇:高考結束後,他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電話,說孩子是個男生,成績一般想報這個學校(很多大專學校的老師都有招生義務),但猶豫不決是在省內上還是出省上學,因為學生所在的省的學校沒有這個省的好,很多學生會選擇出省上學,但他們的孩子沒有離開過父母,擔心孩子適應不了大學生活。我朋友就給講了很多例子,打消了家長顧慮。家長征求孩子意見後在成績公佈後報了這個學校並被錄取。

孩子上學報到時全家開車送過來,買了一堆衣服和零食,孩子對於新的環境也很好奇,家裡人呆了2天后就返回了。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學生上學3個月後就跳樓自殺了,自殺時留的遺書讓人吃驚:我離開父母后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不知道和老師、同學怎麼說話,上課也沒有心思聽課,自己不會洗衣服,買的衣服都穿遍了,不敢去澡堂洗澡,自己身上都臭了,女同學躲著我走,別的同學叫我去玩我不敢去,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活著很累。

這個孩子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師,因為中年得子,對孩子很上心,孩子上小學就在學校隔壁,上中學就在自己任教的學校,孩子除了上課都在父母的呵護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擔心孩子安全不讓孩子和別的孩子接觸,上中學的時候同學都知道這是老師的孩子也不敢和孩子多接觸。一直到高中畢業,孩子就像長在溫室的花朵,沒經過任何風雨。這樣的家庭教育使孩子沒有任何生活技能,與社會完全脫離,進入社會怎麼能生存?

家庭教育的無知是很可怕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孩子從出生後就要家長潛移默化地教育和以身作則地引導,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些家庭教育上無知的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對孩子放任不管、動輒打罵、要麼對孩子過度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孩子長大後能健康成長的很少,“優秀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都一樣,問題少年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幸”。


周原散人


非常高興回答“家庭教育上無知有多難受”這個問題!

在說到這個問題的帶來的感受以及後果之前,我需要簡單的陳述一下問題的根源!

這個時代,父母因為主觀的期望而激發出來的要求讓孩子失去了做主的機會,既失去了長大的感受,也失去了犯錯到認錯的體驗。啃老、拼爹、拼媽、拼車、拼房、拼錢的現象越來越多,沒有可拼的就變成憤青,憤世嫉俗,停留在論說的層面,願意承擔的人越來越少。

相信很多人都能認識到,家庭教育上的無知,對於教育上簡直就是一個重災區。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孩子成長的標準是掌握學習的能力,而不是知識。正確的藉助知識的學習培養出來的快速學習能力,讓孩子學什麼東西都能靈活運用,一學就會。

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無知導致孩子情商的缺失,學校教育上,老師把情商教育的職責轉嫁到家長身上,加重了家庭教育的災難。

很多家庭教育上的無知,容易培養出有錯拒不承認錯誤,還善於把錯誤推卸到別人身上的孩子。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大致分解成兩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無知
眼界、知識、閱歷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面對事物的思維方式以及邏輯判斷,從而來決斷產生錯誤,在有限的認知裡容易把錯誤的判斷認定為正確的。

第二: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的人,事事以自己為中心,對周圍的人或事物不具備該有的同情心,自我為中心與自私,也是有很大的區別。不理解也不嘗試著換位思考,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有錯則拒絕承認錯誤,拒絕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是自我為中心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教育上是錯誤的,父母本身層面不高,不注重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正確的認知與正確的指導。 家庭教育上的無知容易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會讓孩子覺得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想法上不一致,所導致的人際關係問題,家裡關係問題,以及家庭的整體氛圍的健康程度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負擔,讓孩子看不到希望。

我曾經看到一個女孩在家庭教育上的,父母的無知給這個女孩帶來的影響,她說道:“父母的無知與自我為中心,讓我從小到大感受到沒有接受父母的任何教育,並且還有很多很多錯誤無知的觀念深深影響我,到最後我在社會上吃虧上當被人騙,我付出真心,別人都是講利益,到現在我根本過不好,父母也是千年不會打一個電話的,也不會珍惜你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權利。他們的任務只是生了你,養大你,你好自為之,僅此而已。小時候以為僅是家境區別,長大才知道,沒有家庭教育或者說極端錯誤的家庭教育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短板,如今我已心灰意冷。”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出身,而是家庭教育的無知,父母的無知。而家庭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努力地站起來,挺起腰桿,讓每個人變得優秀,讓孩子站在你優秀品格的肩膀上,讓孩子的眼睛,去觀看這個世界,看看這個世界有多遠,有多遼闊,有多深邃!


陳煥然的教育理念


家庭是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認知系統並不成熟的兒童,通過模仿進行學習,就如剛出生的小鴨子的印隨行為,其模仿對象便是家庭的其他角色——父母或其他長輩。

我們給這些其他角色一個統一的稱呼,即是家長。家長對於孩子,就是家庭這所學校裡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性格、興趣以及價值觀將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家長如果帶著孩子過馬路的時候不遵守交通規則,那麼下次孩子自己再過馬路的時候對交通規則也不會在乎;但是如果家長能夠以身作則,首先為孩子樹立榜樣,那麼孩子也能夠對規則存在敬畏,自發地遵守交規。

家庭這個學校上課的方式,不需要課本,不需要作業,最主要在教師本身。其教學方式主要是言傳身教,想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教師,也就是說,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榜樣做一個引導。

這與現實操作就存在很嚴重的矛盾,尤其我們傳統的觀念是要求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大多數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出發點在教育孩子,甚至有些家長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夢想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為自己實現。

尤其是母親角色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

對其寄予厚望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只重視結果,對孩子進行施壓,忽略了過程的陪伴與幫助,忽略了自己應該為孩子樹立的榜樣。培養孩子最終只是為了“有面子”、“爭口氣”,成則理所應當,敗則“丟盡顏面”,以家長為首的隊伍堅持擁護著唯分數論。

以往的家庭教育更多的聚焦於父母和孩子兩代人,關注父母進行如何的家庭教育能夠有利於孩子成長。忽略了父母也是作為子女的,他們受到的家庭教育將會影響他們進行的家庭教育。

這就提醒了我們家庭教育關注的重點不應是隻有孩子,也要關注家長。

有不少家長因為跟孩子之間的問題來找我諮詢,說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如何如何跟自己對著幹。我一般會先問家長:“您覺得您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沒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家長一般聽完先是一愣,思考一會便可羅列出好幾條,這時我會再問家長:“您覺得這些問題在您和您孩子相處的時候也有過嗎?”問到這裡,多數家長就明白了。

要想讓家長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首先要幫助他們解決他們受到的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在關注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想法的同時,也要去聽聽家長的心聲。當家長能夠很好地處理與父母的關係,那麼自然也能夠更好的處理和孩子的關係。


華爾茲影視剪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常常讓家長感到不可思議。其實孩子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對這些問題的熟視無睹。

對於處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遇到新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每日的生活中,新問題的出現也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學習中尤其如此。正是因為對某些問題不甚瞭解,我們才需要學習,也只有在不斷遇到問題的同時,我們才能進步。誰都不可能先知先覺,誰都有判斷失誤的時候,這很正常。

一些家長不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他們往往不去探究產生問題的根源,兩眼只是盯著考試結果不放。面對孩子的低分,滿卷子的紅叉叉,他們就忍不住開始惡言惡語,不顧一切地去宣洩自己的“心頭之恨”,而絲毫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

面對不理想的考試結果,孩子的心裡其實也很難受,孩子戰戰兢兢地把成績單捧到家長面前已經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和關心,而不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家長的一句話,就可能讓孩子失去信心,對學習感到徹底的絕望,對考試更是感覺恐懼。尤其是有些家長,還保留著“不打不成才”的錯誤思想,在孩子心靈需要撫慰引導時卻愚蠢粗暴地對待孩子,把孩子對學習殘存的一點點熱情打得煙消雲散。

作為家長其實應該好好地想想,這樣對待孩子真的有什麼意義和效果麼?

粗暴的打罵簡直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錯誤和問題真能說明全部麼?一兩次考試上的失敗是不是就表明孩子沒有前途可言了?

這道理其實家長都明白,只是家長一時的憤怒難耐而已。

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如果你能耐下心來,把語氣放平和,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孩子會用心地聽,也會對你的理解和寬容心存感激。

家長的一通暴打臭罵,並不能達到讓孩子好好去想怎麼避免錯誤的目的,相反,他們想得更多的是,錯誤出現時怎麼避免家長的責備!

有個孩子成績雖然一直一般,但是她的表現還是很乖,從來也不知道說謊話。但有一天她母親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居然開始學會撒謊了,心中充滿擔憂。

實際情況是,因為這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理想,她母親平時就不厭其煩地教育她要好好學習,覺得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不爭氣,根本不明白家長的良苦用心。

只要考試成績不好,母親訓斥的話就脫口而出。以至到了後來,這個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為了避免母親的囉嗦,她便開始琢磨怎麼隱瞞成績,改記分冊,編造各種各樣的謊言。

家長反覆不斷的嘮叨在很多孩子身上都發生過,這種過錯真的能算在孩子身上麼?

答案是否定的。

最初孩子也許只是在學習方面存在一點兒小小的問題。小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越積越深,到最後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

在這種情況之下,家長沒有給予適當的指導,甚至連一些鼓勵和安慰的話都沒有,對孩子只是訓斥和指責。

長此以往,當孩子再次面對失敗的時候,想到的不是勇敢面對,設法逾越,而是千方百計地加以逃避和掩飾。

考不好的孩子難道真的是因為怕自己考試成績不好才去隱瞞成績,才去塗改記分冊麼?

當然不是,是家長簡單粗暴的態度直接導致了孩子的錯誤做法,孩子心裡不願意聽到家長的訓斥,不願意面對家長的白眼,為了避免他所恐懼的這一切,孩子只得出此下策。

如此一來,孩子只會恐懼學習,恐懼考試,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好、成績提高都成了無稽之談。

面對孩子一塌糊塗的學習狀況,對一個家長來說,怒不可遏是常有的事。

不過看看孩子已經一臉失落難過的表情,家長還是先冷靜下來,收起那些只圖一時痛快的訓斥吧!考試只是檢測孩子掌握知識的手段,成績代表不了孩子的全部,家長首先是要找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否則任何考試都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

孩子在被動學習的情況下,其內心也必定是煎熬痛苦的,處於這種心態之下,怎麼可能考慮積極改正問題?怎麼可能在以後取得好成績呢?讓孩子感到恐懼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錯誤帶來的責備!

不要簡單粗暴地訓斥和逼迫孩子,即便發現他撒了謊。重要的是找到問題所在,也許他現在學習上存在很多問題,那也不要緊,一步一步地來,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就會有相應的提高,慢慢地他就會解決更多的問題,找回自信。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這樣的事實:很多家長在日常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地犯了很多的錯誤,讓孩子承受了很多不該承受的委屈,結果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認認真真學習了。

家長對教育認識和方法的不當,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所起到的破壞作用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如果您發現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原來存在著如此之多的問題,也許會大吃一驚,但事實的確如此。

讓我們來看看家長常常犯的一些錯誤吧,您也可以以此為參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過或正在犯同樣的錯誤。

1.錯誤地以為孩子是自己生的,養育的,家長就可以有資格來主宰孩子的未來。

2.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產品,家長沒有權利對孩子進行違背規律的改造。

3.孩子不是家長證明自己身份的商品,家長沒有資格把孩子當做向人炫耀的物品。

4.愛孩子,不是簡單為他提出要達到的目標與要求,更不是用未來競爭的殘酷使他感受恐懼和焦慮

5.愛孩子,就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去比較。別的孩子之所以好,是因為他有與眾不同的父母。

6.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先問自己:我做了什麼?

7.愛孩子,給他最大的自由發展空間,讓他選擇自己的生活。

8.愛孩子,不要用自己的心情好壞來影響孩子。

9.愛孩子,不要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判斷現在的世界,要知道世界在變,孩子才是引領未來的主角。

10.關心孩子沒有錯,但過度了就變成嘮叨了,嘮叨將會使孩子的心理越來越逆反,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彬啊彬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其寓意深刻,內涵與外延,無不包涵著對孩子教育的熱愛,教育思想精髓,意義深遠。

當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生活在條件優越、幸福甜蜜的家庭環境之中,在家人的寵愛下,難免會自覺或不自覺以“掌上明珠”自居,甚至養成自私、任性、感情脆弱、依賴性強,缺乏自理等一些不良個性。雖然,每一位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與培養,但往往又會因其教育方法的不當,出現一種偏離教育效果的傾向。所以說在教育孩子成長過程中,“賜子千金千銀,不如教子立身做人。”教育子女怎樣立身、怎樣做人,才是每位家長所面臨思考的問題

這裡,我們不妨從以下四點入手對孩子進行教育。教育孩子學會尊重理解。尊重他人、以善心愛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是一種文明的社交方式,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表現;尊重他人、以善語待人,是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好的外在表現,是順利開展工作、建立良好社交關係的基石。教育孩子學會知恥明理。“五刑不如一恥”。知恥之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教育和培養形成的。培養新一代國民的知恥之心,歷來是家庭、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教育孩子學會面對挫折。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十二月的臘梅雪裡香”。正是因為它經過嚴寒霜凍,才花香撲鼻。如果一個人經歷過多次挫折磨難,反而會使他更為堅強,越挫越勇,最會走向成功。教育孩子學會奮發進取。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進取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一種奮勇前進的動力,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會有所收穫。一個人只有具備進取心,才能不安於現狀和已經取得的成績,才能不斷朝著新的目標前進。

這裡,我們不妨解析以下兩個案例給大家帶來的沉痛教訓。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撞人並刺死傷者案,經媒體披露後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縱觀對藥家鑫家庭背景的追問,以及對他成長過程、性格形成的瞭解,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沉痛的自我警示。藥家鑫留給家庭教育、校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疼痛,更值得我們去認真總結和反思。

2018年11月14日,江蘇徐州一10歲女童留下2頁遺書和一段3分25秒的告別視頻,在家中服農藥自盡。她們的辭世,足以給人們警醒,告訴了家長對孩子進行挫折性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因此,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切忌把家中孩子當成家庭中的“唯一”中心。因為溫室長大的“花朵”弱不禁風,家長要把孩子從“鳥籠”似的小家庭中解放出來,讓其自小就明白尊重理解、知恥明理、面對挫折、奮發進取的道理。在待人接物上,不縱容其自私獨佔心理,養成理解尊重禮讓好習慣;在辨別是非觀念上,要讓其知榮辱,曉大義;在成長曆程中,讓其學會如何去面對困難和挫折,教育其勤努力、奮進趣,為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夠一帆風順、生機盎然地茁壯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溫暖傳情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縱觀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賢達名士,無不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孟母是中華民族最傑出的家長之一,兩千多來一直被傳誦。 1)父母的知識多寡,是否是家庭教育優劣的因素。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主要的是人格和性格的培養。家長樂於助人,心地善良,孩子也會如此。因為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孩子的榜樣。這些與家長的學歷無絕對和必然的的關係。 2)家長要學習教育方法,系統看一些教育與心理學書籍。如今資訊發達,有關孩子教育的文章滿天飛,求知若渴的家長每天學習來自各方面的教育方法。每得一法,就在孩子身上試驗。一天一個辦法,長期以往,讓孩子無所適從,家長也茫然了。這就是“紙片式”學習的弊端,故家長要系統讀教育書籍。 3)幼時如刻,家庭教育不得法,不但影響孩子的未來,還會影響家庭的幸福。幸福的家庭,妻賢子孝;不幸的家庭,兒孫不肖。 家庭教育是一門既淺顯,又高深的學問,應引起每個人的高度重視。



春凱大語文


現代的家庭教育,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改革開放,社會在飛速發展,使到很多家庭在教育上迷失了方向,片面的按照西方的拜金主義價值觀來教育孩子,而忽視了西方教育孩子上最為重要的一環:培養孩子從小養成動手動腦、學會獨立、學會競爭的能力。別人的先進文化沒學到,而壞的一面卻學了個十足。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泱泱大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淵源流長。當西方國家有悖於中國文化傳統的不良習慣大肆蠶食著中國文化時,當大多數的孩子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岐途時,當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覺到無可奈何時,我們的國民才大呼:我們都迷失了方向,把老祖宗給忘了。這個時候,才有人想起了《弟子規》、《道德經》,想起了老子和孔子等一系列聖覽。於是乎,特殊孩子教育機構、國學館、特訓營等培訓機構便雨後春筍般出現。昂貴的學費,換不來浪子回頭之心。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習慣教訓,喜歡訓斥。但從來就沒有好好地反思,你究竟在孩子面前做出了什麼榜樣,為了擺闊,在孩子面前一擲千金;怕孩子苦,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的孩子也應該有,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樣才問心無愧。孰不知,過分的溺愛,無度的縱容,從小就培養了他們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霸權主義思想。今天的小皇帝,明天要你的命。

當我們的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指責而喋喋不休時,你應該反省,無論你的理由有多充分,都掩蓋不了你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不下崗的班主任。如果沒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言傳身教,正確引導,那將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敗。

希望我們的家長對孩子要多一份狠心,少一份溺愛,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