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快遞櫃領域再迎利好 每組補貼不超過1萬元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蔣永霞)智能快遞櫃作為快遞行業“最後一公里”的解決方案,早已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然而過去幾年它的發展並沒有想象中快。不過,今年這個狀況將有所改變。近期,國家及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各種政策支持,智能快遞櫃領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智能快遞櫃領域再迎利好 每組補貼不超過1萬元

日前,北京市出臺《關於申報2020年度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項目的通知》,將智能快件箱、快遞分揀中心納入補貼範疇。通知明確,符合標準的智能快件箱每組補助金額不超過1萬元,符合規定的快遞分揀中心單個網點補助金額不超過30萬元。此外,對營業執照取得日期在2019年1月1日(含)以後的新建智能快件箱給予硬件設備購置費用支持,每組補助金額不超過1萬元。

雖然這只是北京市的做法,但是針對智能快遞櫃的補貼將會成為普遍性的措施。眾所周知,智能快遞櫃領域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高,每組櫃體的成本大概在5、6萬元,並且使用年限也不長。在市場培育期,智能快遞櫃的使用大部分都是免費的,企業也沒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在這個階段,來自政府的認可和補貼很是重要。對智能快遞櫃給予一定的補貼,能很好地緩解智能快遞櫃企業的成本壓力。

除了給予金額補貼之外,國家還從更高的角度對智能快遞櫃做出了整體規劃。3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推動打破鄉村、社區“最後一公里”通行和投遞障礙,將智能投遞設施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範疇。這對於智能快遞櫃領域來說,可謂是打開了通往社區的“綠色通道”,進小區布點的問題也會得到緩解。

3月6日上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佈上,有媒體記者反映,受疫情影響,目前快遞“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不是很順暢,很多快遞員都在小區門口擺起地攤,給老百姓帶來了不便。對此,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介紹,最近受疫情影響,不少地區的快遞服務一度面臨進門難的現實問題。目前這個問題已在逐步解決,有超過一半的省份出臺政策,允許快遞員在測量體溫正常後可以進入小區進行投遞服務。

另外,劉君認為,為了排除“最後一公里”的障礙和堵點,集中解決好進小區的現實問題。從長遠來看,郵件快件智能末端服務設施是發展的大趨勢。國家郵政局將推動出臺一些具體措施,積極推動將郵件快件智能末端設施、末端公共服務站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範疇,鼓勵支持各方面力量加大智能末端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建設集約共享的末端公共服務場所,有效地組織和統籌利用末端服務資源,加快補齊郵政快遞基礎設施短板。

有具體的行業發展規劃和補貼政策,相信接下來,我國智能快遞櫃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