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白塔村位於宜興市西渚鎮,在蘇浙徽三省交界處、宜南山區西緣,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僅三千多人。七山二水一分田,這裡曾經是宜興市一個較為偏僻的村莊。


過去由於地理位置偏僻、

工業經濟起步較遲等多種原因,在較的時間內一直是全市有名的經濟薄弱村,村民基本靠扶貧過日子。在村裡最困難的時候,村民連電費都難以繳付,守著煤油和蠟燭過日子。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白塔村


但是近幾年,白塔村卻乘著鄉村振興的發展大趨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昔日的扶貧村一躍成為了“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最美村鎮”、“中國特色村”以及“江蘇最美鄉村”,平均年接待遊客60萬人次,2017年甚至多達80萬人。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白塔村走上脫貧致富、文化產業強村的創新之路,人均收入在2017年達到3.8萬元,靠的絕不是面子工程和空蕩蕩的名號,而是深度挖掘和發揚本村文化內涵和自然條件,加之大量的投入之後,探索出的一條符合白塔村條件的振興之路。


白塔村,到底憑什麼每年吸引八十萬遊客?


挖掘文化底蘊,發展核心遊線

無論國內外,再小的農村也會有歷史偉人的誕生和歷史,而白塔村的優勢則更為突出:我國著名劇作家於伶先生就出生於白塔村,而佛學大師星雲大師也曾禪居於白塔山大覺禪寺之中,甚至還曾在此擔任白塔國民小學校長一職。


白塔寺不僅依山傍水,還依託著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筱王古窯址,建有古陶收藏館及民俗文化館。白塔山最深厚的一切,就是文化的一切。歷史傳承的白塔鐘聲、步龍橋、筱裡八景、古陶文化等一個個歷史故事已經影響了幾代人

,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白塔村打造美麗鄉村的優勢,同時也是脫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生活行旅館


靠著這樣的文化背景,當地先後建起了於伶文化園、於伶文化廣場、白塔書院、老物件展示館、白塔味道文創商店、於伶紀念館,兼為“無錫影視家協會創作基地”,恢復了“白塔鐘聲”、“薛橋尋梅”等歷史文化景觀,作為此處文化遊線的核心。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於伶紀念館


此外,還有集資數億重建的大覺寺,星雲大師提名的宜人書院,正在恢復中的白塔國民小學遺址等景點,作為閃光點吸引著不限於長三角周邊的遊客們出行。


基於文化,打造山水間的樂趣遊

文化底蘊的發掘是一回事,運用卻又是另一方面,而白塔村為遊客們呈現的不僅是這些單獨的“逛完就走”的景點,而是有生命,有意義的文化旅遊體驗。


白塔文化公園中的“白塔味道館”,陳列著村中自產的特色農副食品,更能為遊客提供野營觀景的豪華型帳篷,多個項目並駕齊驅,把文化產業做活,最大化了遊客在同一地點能夠體驗到的樂趣。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白塔鐘聲

南天竹是白塔村重點培育的綠化苗木,大片的南天竹觀賞區成為景點與景點之中最美的“過渡”,同時配備種植了櫻花觀賞區,櫻花盛開的季節,來這裡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白塔“牽嫁園”


“牽嫁園”內,有著大量村民農舍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有著白塔山上的大覺禪院的淵源,禪居文化在這裡本就十分受推崇,這裡的民宿更是融入了這樣的“禪意生活文化”,跳出民宿千篇一律的風格,配有茶具、古琴和筆墨等用品供客人使用,將文化之旅的概念深深敲入遊客的整個行程中。


文化遊、農業遊無縫銜接

近年來,白塔村建起南天竺、櫻花、特色瓜果等8個千畝農業示範基地,還以禪文化和紅色文化為特色,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復建了“白塔鐘聲”“薛橋尋梅”等古景,形成興望農牧園、甲有生態園、牽稼園、白塔文旅園四大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建成了“亞洲第一、中國最大”的“豬文化館”,集旅遊、休閒、住宿、餐飲、採摘、垂釣、會議為一體的江蘇省四星級大型農家樂2家,每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


甲有農林生態園緊鄰於伶公園,佔地面積2200畝,核心面積1200畝,集休閒、農業、旅遊、觀光、度假於一體。園內有茶園和各種有機果園,四季瓜果飄香。近在咫尺的是名人故居、古窯遺址、白塔寺佛教文化,讓人懷古抒今,佔盡山水之靈氣。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宜興甲有生態園


興望農牧園先後被評定為“無錫市農業科技示範園”、“無錫市農業旅遊示範基地”、“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興望農牧園


西渚鎮主要旅遊幹線云溪路貫通了白塔村,還建起了觀光登山道,與白塔村本身的景觀遊線設計融合,形成了以綠色生態遊、瓜果採摘遊、休閒度假遊為重點的白塔休閒農業旅遊環線。


白塔村成功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在一、三產業協調發展的道路上取得重要成績,表面上是打造了遊人眾多,景觀優美,好看好玩的村莊,背後則是和村子一起致富的村民,是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持續發展的區域經濟。


縱觀西渚鎮,休閒觀光農業景點並不少,但總體較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規模和規劃,精品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白塔村在強化村莊建設的同時,深度挖掘文化底蘊,推進農林牧副漁特色品牌與旅遊業相結合,將自身打造為觀光農業精品,進行的投入是多元且深度的。


“留青山,保綠水,守淨土”

基建不搞好,村民的生活條件都沒提升,何以談振興?提升整體村莊環境之後,才能動員村民一起加入建設美好村莊的隊伍。


村內先後澆注

水泥道路 32公里,村內所有主幹道路全部硬化到位,清理河道6公里、池塘33只,房屋外牆立面出新20萬平方米,建造公廁 9只,建微動力生活汙水處理設施 3只、無動力生活汙水處理裝置5 只。


村莊主要道路、公共綠化、農戶房前屋後綠化和河道綠化全方位實施,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80%。嚴格執行衛生長效管理制度,農村衛生狀況大大改觀。通過村莊環境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充分展現了水清、樹綠、景美的農村自然風貌。


深耕農業,不能淪為“繡花枕頭”

白塔村發展規劃大方向的重點為旅遊業,但絕非種植一些觀賞用的作物,幾株給遊客摘果子用的果樹而已。旅遊業為重,而農業發展為根,白塔村堅持“一村一品”的發展定位,挖掘資源特色,發展現代高效休閒農業,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了農民增收,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


目前,白塔村已建立了南天竹、茭白、櫻花、苗木、無公害大米、特色瓜果、優質茶葉等八大農業示範基地,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綠色農產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超過了85%,基本形成了以觀光農業為主體的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作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以種植南天竹為例,現在,全村已有250多戶農戶種植了3000多畝南天竹,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近1萬畝。畝淨收益可達3多萬元。


又如紅提、油桃等特色水果,產值高、口感好、適宜當地生長,採摘園面積不斷擴大,吸引了許多遊客觀光采摘。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目前,全村村民均可根據自身家庭情況選擇合適的高效農業品種。在此基礎上,白塔村大力組建休閒農業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業產業化,組織開展種養殖技能與電商微商創業培訓,將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農特產品探索實行整體策劃、分頭包裝,創新打造“白塔味道”農產品品牌,並通過素博會、“白塔鄉村旅遊季”等活動擴大知名度。


截至目前累計銷售農產品1億多元,帶動本村和外來人口就業1800多人,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創業致富2000多家。2015年,白塔村被市人社局評為農民創業孵化示範基地。


“五用八有”推動發展

白塔村發展鄉村旅遊,在總體思路上體現為“五個用”,即用高效農業來美化鄉村田園,用高效農業致富群眾百姓,用生態環境提高村民幸福指數,用鄉村旅遊激活美麗鄉村,用白塔味道做強致富產業。


在產業定位上找準“八個有”,即有根有味、有品有美、有戲有富、有新有魂;著力營造“動靜結合、高低結合、老小結合”的智慧旅遊環境;以期實現“生態立村、文化強村、名人揚村、農業穩村、高效富村、引資興村、旅遊富民”的發展目標。


從經濟薄弱村到一年80萬遊客,深挖文化讓這座村子“活”了


白塔村先後投入600多萬元,以生態和諧為主題,以“村貌美麗”為主線,以張戴公路沿線為區域板塊、薛家橋自然村莊為重點,打造100戶樣板區,橫塘自然村成功創建為三星級康居示範村。


文章內容整合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