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到底有多難?他們的水平放現在如何

文|觀景說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神童詩》

在《神童詩》中,這幾句經典的詩詞闡述了古人的最高追求境界“金榜題名”。在古代想要求取功名利祿,有一條捷徑,那就是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後入朝為官。

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到底有多難?他們的水平放現在如何

金榜題名

古代第一次科舉考試是在什麼朝代?

自從隋朝文帝開皇7年(公元587年)首開科舉考試以來,直到清朝末年,前後總共經歷了1300多年曆史。我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辦法。——龔延明《關於科舉制起源的再商榷》

我國科舉制度的出現,可以說是徹底打破了以往的用人制度,改變了因血緣世襲關係和貴族世族之間的壟斷關係。讓部分社會中下層(草根階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封建社會上層,讓他們得到施展發揮才能的機會。

我國的科舉制度最先雛形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而科舉制度真正成型的卻是在隋唐時期。到了宋代,科舉制度已經逐漸完善,正式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三級考試製度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關。殿試成為了科舉制最高一級考試,通過殿試後,是直接授官,不須再經過吏部考核後再上崗。

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到底有多難?他們的水平放現在如何

古代科舉考試

宋太祖趙匡胤與“天子門生”的故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宋朝·汪洙《神童詩》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在一次殿試後,有考生在通過殿試後,很是激動,於是就感謝這些考官們,他分別對其他考官稱作“老師”,唯獨不敢把主考官趙匡胤稱為“老師”。

宋太祖趙匡胤有點生氣,就頒佈聖旨下令,所有考生考試及第後,不準再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就這樣,所有及第之人就名正言順的成了天子門生。

從南宋到清朝時期,科舉制度的改變

到了南宋時期,在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完成後,會分三甲放榜。為了彰顯科舉考試的重要性,皇帝還會親臨現場,舉行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典禮完成後,皇帝還要在瓊苑設宴招待這些登科進士們。這一做法後被歷朝歷代所效仿,成為了科舉考試最後的一道重要程序。

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到底有多難?他們的水平放現在如何

古代考試示意圖

到了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則被改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各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考試分三場進行,考中的考生被稱為舉人。

明朝的會試是由禮部牽頭主持的全國性考試,所以又被稱之為禮闈。會試的考生必須是鄉試通過後的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也是考三場,通過後的考生被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明朝的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只考時務策一題。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的是,貢生在參加殿試後,不管成績如何都是不會落榜的,殿試的最終目的就是由皇帝親自給貢生重新安排名次。殿試完畢後,第二天皇帝才讀卷,第三天才放榜。

在古代科舉制度中,“金榜題名”不容易,連中“三元”則是難上加難

“金榜題名”上的名單就是殿試後,皇帝給自己對上眼的貢生所排名的前三甲,這三甲統稱進士。一甲中分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到了二三甲則賜進士出身。在古代科舉制度下,能中進士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中狀元更難。

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到底有多難?他們的水平放現在如何

進士匾文

還有比中狀元很難的,那就是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在古代如果有學子能連中三元,那可是了不起的事。“連中三元”是包括了在鄉試中解元,會試中會元,殿試中狀元。

到底有多難給大家舉個例子,在整個明朝200多年的時間裡,而能連中三元的只有區區2人,因此連中三元在科舉考試場中被視為佳話,同時也是古代學子們的最高追求。

那麼古代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呢?

我國現在每年的高考後,在規定的時間內都會公佈考生的成績。這個時候,每個省份(直轄市)都會發布某某考生以多少分喜獲某某高考狀元。這些狀元都是省(直轄市)狀元,他們會成為國內一流大學優先擇錄的對象。但古代的狀元與這些高考狀元相比,又有什麼不同呢?

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到底有多難?他們的水平放現在如何

清代考試示意圖

古代的狀元到底有多厲害,可能並沒有太多人深入瞭解過。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從全國無數學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的第一名,這個壓力要比現在一年一次的高考要大得多。

古代的狀元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並且是進入翰林院,翰林院主要是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在這裡任職就已經是很接近皇族集團的權力中心了,因此也是比較容易得到皇帝的重用。

在歷史上有很多的狀元郎先是做翰林學士,然後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如今國務院總理的級別,由此可見古代的狀元是全國最頂尖的人才。

即便是二甲三甲的榜眼和探花,也會被直接錄用成為一名朝廷官員,有才學的出相入將也比比皆是。在古代就連最簡單的鄉試中的秀才,他們考中後,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也會受到地方人的尊敬。我們可以參考《范進中舉》這篇文章,當時的舉人也就等同於我們現在的大學生水平。

我們以現在的學歷與古代的科舉制度來作比較,古代的狀元是當時最高的“學歷”了,對應我們現在最高的博士,因此古代狀元如果放到現在也應該等同於博士生的文化水平。而古代的三級會試則與我們現在的高考、考研、考博相似。

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到底有多難?他們的水平放現在如何

古代科舉考試示意圖

觀景說:

古代和現代考上後的待遇有天壤之別,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文化教育普及率非常低,很多窮苦大眾是胸無點墨,遍地都是文盲,再加上古代科舉考試的跨度和難度要比現在的考試大很多,所以在古代就連皇帝都非常的重視科舉考試的狀元們,是直接讓他們在朝廷任職,這也是古代由狀元成為朝廷肱股之臣的例子比比皆是的原因所在。

資料來源於:《禮記·王制》、《隋書》、《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