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靠關係網

人與人的交往是必然的,有交往就會有網絡,這是關係網的天然基礎。關係網的最大本質,就在於互惠互利。為關係良好而歡欣鼓舞,為失去關係而苦惱糾結,已成為很多人對待關係的常規態度。

但關係資源的分配是永遠也不會平等的,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結識並能買通“後門”的“把門人”,所以那些拼命拉關係的人,或許因偶爾獲益而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是看到別人走後門,自己卻沒有關係或者關係不過硬而感到沮喪,而不少人在沮喪之後反而更加激起找後門的“鬥志”。

而那些手上掌握資源的人,也習慣性地把本是職責上應做的事,故意不去做,等著人來拉關係,以獲取好處或者換取拉對方關係的條件。

如此,人們在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中,形成了一個更加不公正的社會環境----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後門困境”。因為幾乎成了約定俗成,本來高效順暢的社會秩序被關係破壞而增加運營的成本,使找關係者既是這次自己關係的受益者,又是下次別人關係的受害者。

雖然有法律、有道德、有規則,但“關係”可以超越它們,從而形成潛規則。當潛規則盛行時,就意味著公共規則被破壞,就意味著不公平。

密密麻麻的“潛在關係”,就如同一張濃密而厚重的大網,罩在整個社會的頭上,窒息著規則、桎梏著公平。

關係走到最後,就演變成了“劇場效應”,為了看得更清楚,劇場裡少數人站起來的結果,就是造成整個劇場的觀眾紛紛仿效,都站了起來,最終並未改變觀看的效果,反而使本來可以坐著舒適“觀看”變成踮著腳、伸著脖的痛苦。

因此,要打破和撕爛這張透著腐朽和庸俗的大網,就需要真正把法律、規則和道德挺在前面,破除一切潛規則,逐步把中國社會建成一個“規則社會”。

到那時,就破解了“求人”的難題,普通大眾不必再無謂耗費大量精力、心力和財力於經營關係上,辦事按程序、依規矩,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風清氣正的文明社會才算真正到來。

求人不靠關係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