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接近崩潰的邊緣,怎麼辦?


當人接近崩潰的邊緣,怎麼辦?

——木田之光

苦難就是苦難。


那些要讚揚苦難的人,還是遠離它們吧。


人活著,就是苦難佔比更多。歡愉兩個字提起來的時候,最終會讓人沉溺在更多的悲痛中。


這都是聽阿桑的歌的感悟,阿桑的歌太令人傷心了。


人為什麼會崩潰呢,比如說一個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的去世。


想一想,再也無法改變,再也不能。


想一想,那逝去的溫柔,是一種有意的慈悲。再也無法得到安慰,再也無法擁有人間溫情,整個心浸入冰窖。淚水是鹹的,看著看客們有意無意的狂歡,鹹著自己的心。


阿桑唱出了生活的真實。


我知道你正接近崩潰的邊緣,卻不知道如何安慰你。就在悲傷中過一陣吧。人如果不學會和悲傷相處,無法堅強地走接下來的路。


這文字本是在悲傷的歌聲中慢慢形成,這悲傷氣息也包裹著冰冷的雙手。


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吧。


比如記錄下悲傷中的林林種種,就算不能發表出去,也要寫下來。哪怕現在只有你一個人可以看到,哪怕要將這一刻與悲傷有關的事情要保存在自己的文檔裡很久很久,但總有一天,它會被人發現。


悲傷的真實故事需要被記錄,更需要被以後的人看到。它是歷史的一部分,相信真實的力量,也許現在它連發表的機會也沒有。但有一天,它會像陽光一樣照進現實,去安慰同樣悲傷的人。


寫下來的另一個好處是,悲傷的事情過於悲傷以致它不能被坦然地笑著講出來。寫下的過程,是一個人和自己對話的過程。其中的悲傷,其中的絕望,其中的憤怒,其中的焦慮,其中的羞恥,只有一個人可以領悟。它不需要冷漠的旁觀者,也不需要幫閒的看客,更不需要指手畫腳滿口汙言穢語之人。


比如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別做一個只會憤怒的人。就像《三塊廣告牌》裡的女主人公一樣,做一些實際行動吧。化憤怒為行動。正因為自己沒人幫助,才讓自己陷於絕望的境地。有時,縱然有人幫助自己,也會同樣陷於進退維谷的泥潭。


一個經歷過悲劇的事情,理應更明白悲傷的事情是如何發生的,更明白如何不讓悲劇的事情重演。去幫助別人,會讓自己對別人有用。一味的憤怒,或者埋怨,毫無行動,就成不了《三塊廣告牌》裡的女主人公,而只能成為魯迅筆下的“祥林嫂”。


當我們義無反顧去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越來越幸運。也許仍然有人對我們充滿敵意,沒關係。相信,更多的人會向我們投來善意。活在善意之中,會讓我們日子好過很多。


而那些忘恩負義之人,也許一時青雲直上,更有一副自鳴得意的模樣,但常有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他們必定會付出代價,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比如花點時間回想這一生中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它。


這個真正重要的事情也許是你的夢想,也許是經歷悲傷後,忽然發現原來自己更在意的事情。


無論是什麼事情,去做吧。行動往往會更有價值。


再比如……嗯嗯,人生哪有那麼多比如,正如電影,也如音樂,且似感情,更如文章,總是戛然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