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今天是植樹節。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在墳頭栽種樹木。到了春秋時期,民間也開始在清明立墳植樹,據《禮記》記載,孔子就曾在雲遊前,為了將來能辨識祖墳,在其父母墳頭種植了松柏。

傳說,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不願錦衣夜行,因此回鄉祭祖,卻一時找不到父母墳墓,於是,命人修墳立碑,並植松柏以做標誌。恰巧當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將清明定為祭祖節,且此後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祭祖、植樹活動。


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後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固定民俗。古書《歲時百問》中對此評述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於1400多年前從陝西首創的。韋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據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記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里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現在的里程碑。韋孝寬上任後,發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衝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瞭解之後,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並且不需要修補。韋孝寬的這一作法,無疑是造福桑梓,減輕家鄉百姓負擔、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陝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全國道路綠化的表率,而韋孝寬最早栽種的槐樹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陝西人對這種槐樹更是情有獨鍾,十分喜愛,並且廣為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作為西安市的象徵,被確定為市樹。

我們現代的植樹節,是和孫中山先生分不開的。孫中山先生從小就喜愛植樹,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長著一棵已滿百歲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年僅只有18歲的孫中山,千里迢迢從美國檀香山帶回幼苗親手栽種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終於成材。他在許多著作或者演講中,都反覆了提到了毀壞森林的危害,都在提倡植樹造林。比如有一次他在廣州演講,他強調“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在全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


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孫中山並非只是嘴上說說,他的確付諸了行動。他在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後,不久就在政府設立了農林部和山林司,並且頒佈了《森林法》。由此可見,孫中山是把植樹造林當做一件政府工作來做,而且把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來規定。主要管理的就是全國的林業。

1915年,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有感於國家林業不振,“重山復嶺,濯濯不毛”,上書北洋政府農商部長周自齊,倡導以每年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中國有了植樹節。


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孫中山去世三年後,為了紀念他,把植樹節的時間改為了3月12日,也就是他逝世的日子。後來,新中國於1979在鄧小平的提議下,也決定那一天作為我國植樹節。


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