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巴山老區


嚴格的來講,狀元,榜眼,探花不是一個文憑,而只是科舉考試當中的殿試的前三名,而且每一年只有三個人,所以這不能稱為是一種文憑,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如果硬要將古代的科舉與現在的文憑先進行對照的話,我們倒是可以簡單的進行與現在的一個對比,但不能完全等同。科舉一般我們稱之為四級考試。分別是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第一,童試。

童試是科舉的預備考試,凡是沒有取得縣學洲學府學生資格考生,不論年齡大的都稱為童生,為取得入學考試讀書人必須首先參加童試,那麼被通過童試的人,我們一般稱為秀才,茂才,相公等。其水平應該相當於現在的高中,因為它已經具備了參加鄉試的資格。

第二,鄉試

鄉試是在各省舉行,參加鄉試的學生必須是通過了童試的考生,同時鄉試的主考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每年各個省能通過鄉試的人數,一般是40個人左右,應該說也是非常的難的。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通過了鄉試的人,稱為舉人,就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一般如果通過了相應的測試,就可以擔任知縣,或者成為地方官的學官。其水平就相當於大學本科畢業了,因為通過這樣一個考試,基本上就可以成為是人才,因為可以直接當官了。

第三,會試

會試是由禮部(相當於教育部)主持的全國性的考試,各省舉人在鄉試的第2年,都到京師參加考試。會試是全國性的考試,按照清朝明朝的大概的數字,會試通過一般在300~400人左右,最少的時候在清乾隆一年會試的通過人數全國只有96人。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通過會試的人,稱之為貢生。如果非要與現在的文憑相對比的話,會試就應該是,最少是碩士研究生。

第四,殿試

殿試是以皇帝的名義召集的,會試合格的人進行的考試,清朝時期一般都是在會試當年的三月開考,地點一般設在北京天安門保和殿進行。通過會試的人,我們稱為進士。殿試錄取又分為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如果與現在的學位相比的話,殿試就已經是最高等級的考試。因此,進士就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位了,已經是達到最高級。

所以說,我們將童試可以看作是高中考試;鄉試作為本科的考試;會試是研究生考試,殿試就是博士考試。如果這樣分的話呢,還基本上能夠對應上,而對於狀元、榜眼、探花,這是殿試前三名的榮譽稱號,他與文憑不能直接掛鉤。

另外,如果一個人能夠在鄉試中得解元,在會試中又得會元,然後在殿試當中仍然中狀元,那麼這個人我們就稱為連中三元。連中三元就是這個來歷。一般來講這是非常難的,明清500多年間,明代只有兩個人曾經連中三元,清朝也只有兩個人連中三元。


義哥說教育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通過殿試的前三名的稱謂,他們的學歷都是進士,如果放在現在他們的文憑相當於文學博士。殿試第一名是狀元、殿試第二名是榜眼、殿試第三名是探花,通過殿試的人都可以獲得進士出身,而進士就相當於相在的博士。科舉制度下學歷有四層,分別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對應今天的學歷就是高中、本科、碩士、博士;當然今天的學歷不僅僅有文學,還有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而古代的科舉制度下只有文學。

科舉制度開始於隋朝,主要是國家選撥優秀的讀書人進入政府部門為官治民,最高層次的選撥是由皇帝本人親自主持的殿試,通過考試的人可以獲得進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稱為狀元。進士出身是步出仕途的基本條件,通常有進士出身的人可以直接任一個縣的最高長官,特別優秀的可以任州部最高長官。殿試的前三名還可以進入太學深造,出來後可以直接做京官,御史、大學士、著作郎等官職可以手到擒來。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要想有進士出身,那得經過層層考試,競爭十分的激烈,有的人一生皓首白經也無法取得進士出身。當了狀員後,高官厚祿,嬌妻美妾就都有了;比如唐僧的父親當了狀員後就被丞相的女兒看中,而得到了繡球。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院試在縣、府、省三級均可主持考試,跟今天的高考差不多,考上的人稱為秀才,沒有考上的稱為童生。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朝廷派員在各地省城主持考試,參考者為秀才,考上者為舉人,舉人就可以從政為官了。會試在京城考試,由禮官尚書主持,參考者為舉人,考上者為貢士,貢士同樣可以從政為官。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只有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古代的狀員都是國學功底深厚的飽學之士,他們對四書五經十分的熟悉與瞭解,字跡優美,文章華麗,但是他們不一定都是治國理民的能官幹吏。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有147人,事蹟可考者有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著名大詩人大畫家王維就是狀員,他是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愛國丞相文天祥也是狀員出生,他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後來官至丞相。大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是近代比較著名的狀員,他曾兩次擔任皇帝的帝師,支持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並最終促成了“戊戌變法”。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通過者分別為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其中,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通俗一點,狀元榜眼探花就相當於一場全國性考試的前三名,地位可想而知,那可以所做當今的什麼文憑呢?

秀才在這幾個學位中是最低級的,欲知狀元如何我們先看看秀才。根據統計,清朝後期,每年大約接收2萬餘名秀才,全國共有秀才40萬人—50萬人,秀才人數約佔總人口的15000分之一。目前,我國每年錄取的博士數量大約為7.5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0000分之一。秀才在古代的地位可以和如今的博士相比,而且讀書人會享有更多的特權。秀才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可以見官不跪,會免除徭役賦稅,而且還享受國家的各項補貼。秀才出來做官當一個鄉長鎮長,或者地方性的稅務局局長也是不成問題。

說起舉人,我們可能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范進,舉人究竟有何種功效居然樂瘋了一箇中年人。根據明朝記載的數據顯示,一年大概錄取舉人400人次,全國大約有11萬名舉人。舉人數量相比秀才已經減少很多,秀才能享受到的福利舉人也可以全部享受。舉人比如今的博士後還要“珍稀”,基本出仕就可以在縣一級認知,成為知縣。當然,如果是一個有能力或者有關係的舉人也是前途不可限量。

進士更是全國的希望,我國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歷史上僅僅出現過11萬民左右的進士,平均每一年的進士還不足100人,比如今的世界高校畢業的大學生還要尊貴。進士就相當於牛逼的博士後畢業參加工作,初步接任的工作就基本是省一級別的高管,或者重點985大學的重要院長甚至校長。

進士裡面又劃分了層層的等級,大約分為了三等。一等會賜進士及第,還會賜予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封號。一甲都可以直接進入到翰林院擔任編纂的工作(比當今的中科院級別還要高,地位還要重要)。成為一甲進士毫不誇張的說登上了人生巔峰,不僅可以騎著高頭大馬遊遍京城還能迎娶白富美,如果官場能力過硬的話還能坐上侍郎、巡撫、御史等旁人努力奮鬥一輩子都坐不上的高官。進士也分文武,武進士數大約只是文進士的一半,所以武狀元的地位也相對更為高貴一些,武狀元會被直接授予參將(正三品,相當於正軍級),十分榮耀。

有知識者在中國向來是受到尊敬的,從春秋戰國周遊列國的文人墨客到隋唐的科舉人才,不論何時何地上天都不會埋沒人才,是金子不論在哪兒都會發光。而狀元、榜眼、探花可能是古代最為純粹和稀少的金子了。


小鎮月明


狀元、探花、榜眼是什麼文憑

相當於最頂尖大學的最頂尖文憑


1、先科普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普通的讀書人通過院試成為秀才

秀才通過鄉試成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是解元

舉人通過會試成為貢士,會試的第一名是會元

貢士通過殿試成為進士,殿試分三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殿試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2、科舉制度的含金量

我們刨除考試題目的難度,從人數分析,以清朝為例,

清代1549縣 共出152100舉人、25363進士、

1645至1904期間,共260年,112次鄉試及會試殿試,平均2.32年一輪

平均每輪科舉產生1358舉人、226.5進士。,平均每年585.3舉人、97.6進士

平均每年每縣獲得0.38舉人、0.06進士

260年內,共有336位(狀元、榜眼、探花)


平均每年每縣獲得0.38舉人、0.06進士

260年內,共有336位(狀元、榜眼、探花)

這是什麼概念,自己體會吧!有人拿清華北大和狀元探花比,聽起來真可笑

即便考慮人數的因素,清華北大最多相當於清代的一個舉人!


合川中公教育


在隋朝之前的選官制度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拼爹”制度,學好文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從大禹的兒子啟開始,有著大家風範的禪讓制就和歷史說拜拜了。

奴隸時代的王位世襲制開始興起,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王位的繼承不在以一個人的品行學識做標準,血緣的親疏才是王道,至此天下不再為公。

隨著朝代的更迭,古代的選官制度經歷過了很多個春夏秋冬,從王位世襲制走到察舉制,再從察舉制走到了九品中正制,慢慢的,血緣關係在官場裡沒有之前那麼濃郁了。

他們選出優秀的地方官員來擔任要職,推行“賢有識舉”來讓人才發揮他最大的才華。

這樣的做法,似乎做到了唯才是用。可是,當剖開那些所謂的皆大歡喜,我們看到的依舊是寒門子弟無法靠近官場,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即使滿腹經綸,也依舊沒有用武之地,知道隋朝科舉制度的到來。

從隋朝開始,選拔官員不再以世家大族的威望做標準,而是以考試的方式來選出真正的人才,他開始變得公平公正。它開創了一個不一樣的選舉方式,打破了原有的階級固化,它讓人才大量流入中央,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選官制度的里程碑。

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在的考試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也分為很多的等級。

最先經過的考試就是童子試,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小升初,只有通過九年義務教育,才有機會去參加高考。通過童子試的人成為秀才,具體裝扮可以參考《倩女幽魂》裡得寧採臣。

再往上走就是鄉試了,如果取得了傲人的成績被錄取了,那麼就成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又稱作解元。千萬不要小看了他,在古代的時候,如果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你可以踏足官場了,自古以來政治最吃香,很多人擠破了頭顱甚至終極一生都只能在秀才上原地踏步。所以,我們很能理解范進在得知自己中舉之後高興的瘋了的心情了。

仕途心強的人可以在通過鄉試之後繼續考試,再往上一級就是會試了。鄉試之後的考試地點都設置在了京城裡,所以很多人在得知考試結果之後會趕往京城。

會試過了,就要面臨真正的考試了——殿試,也就是現在的全國高考。皇帝親自監考,現場絕不會出現打小抄,作弊等違反考風考紀的行為。

通過了殿試的人,就算是走完考試的全部流程了。殿試成績排名前三個的,分別成為狀元,榜眼,探花。如果狀元長得足夠英俊,運氣好的就可以得到公主的青睞,留在宮中做駙馬,皇上是自己的老丈人,這是何等的風光,怪不得在古代有人終其一生都只能在秀才止步,卻依舊前仆後繼的考試。

狀元,榜眼,探花就像是現如今考研成績排在前三名的同學,學歷都是院士,只不過去的單位,學校不同罷了。


舊時樓臺月


古代沒有學歷教育,他們讀書就是為了做官,而讀再高的書,官府也不會頒給你任何文憑。所以其實很難現在的文憑對應起來。

有人說狀元、探花、榜眼,相當於現在的學士、碩士和博士。明顯有失偏頗。

不管是狀元、探花還是榜眼的,都是科舉的最後一環-殿試所評比出來的。而能參加殿試的人,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相當於預備官員。

而現在不管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如果你不參加公務員考試,你是沒法進入公務員系統的,也就是無法“做官”,而現在更沒有預備官員一說。

古代的科舉,核心是為了選拔官員,這和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有點類似,但又不太一樣。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本科是起點,還有部分要求碩士和博士。而本科中的211和985畢業的,相比非211和985的,會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如果按這種類比方式的話,狀元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文憑;探花相當於985本科文憑,榜眼相當於211本科文憑。

至於碩士和博士,我沒有找到可以現在對比的史料。只能把科舉中的殿試,比之於現在的本科畢業後參加公務員考試的這種模式。

只有這樣比較,才勉強可以把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和當今的學歷文憑對應起來。


袁衛宇


科舉中的功名,如果用文憑來對照,那一定是十分滑稽且可笑的。

我們首先來明確一下,考上進士的難度,會試每三年一次,每次產生的進士約為三百人左右,對比一下今天的公務員考試通過率,你會發現,通過率遠遠低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也就是說,會試通過率極低。

而這三百人的進士人數分佈極為不平衡,有一甲、二甲和三甲,其中一甲最為珍貴,只有三位,便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也就是全國的前三名,作為前三名,他們會被送入翰林院,擔任清貴的官職,是為清流,經常會有得見天顏的機會,早晚能夠位極人臣,擔任個正二品尚書都御史那是板上釘釘,換算成現在起碼等於實權正國級副國級幹部,若是機緣得當,封侯拜相亦是尋常。

假若明清兩朝,則會擔當“庶吉士”,而明清一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內閣大學士、軍機處大臣必須是庶吉士。也就是說,狀元、榜眼、探花極有成為中央最高的幾位領導人之一的可能,這當然不能簡單的用文憑水平粗暴的對應了。

但是如果一定要給他們與現代文憑進行歸檔對應,也不是不行,只是可能不那麼準確。

我們首先來看狀元,狀元者,全國第一也,那麼我們姑且認為他畢業於世界一流大學,是碩士研究生考試滿分第一名、擁有多項博士學位、各省乃至國家公務員考試滿分第一名、國家元首及國家重要行政部門長官經過調查研究指名道姓要的虎背熊腰或者文質彬彬的一個小夥子。



其次我們來看榜眼,榜眼者,全國第二也,那麼我們姑且認為他畢業於世界一流大學是碩士研究生考試滿分第二名、擁有多項博士學位、各省乃至國家公務員考試滿分第二名、國家元首及國家重要行政部門長官經過調查研究指名道姓要的國字臉的一個小夥子。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探花,探花者,全國第三也,那麼我們姑且認為他畢業於世界一流大學是碩士研究生考試滿分第三名、擁有多項博士學位、各省乃至國家公務員考試滿分第三名、國家元首及國家重要行政部門長官經過調查研究指名道姓要的英俊瀟灑玉樹臨風貌比潘安,簡直可以直接出道娛樂圈的一個小夥子。


夏目歷史君


狀元、榜眼、探花是殿試的前三名,為古時科舉制的最高榮耀,足可誇讚終身。可相當於當下是什麼文憑,真還不好比較。

古時三級考試製度,鄉試、會試、殿試,考試的範圍是差不多的,四書五經,策對等等。從童生開始就進行訓練,以免到了會試、殿試時出了洋相。這種反覆訓練到了清時已死板到了僅是“八股文”,也就是為更好“糊弄”皇帝。

而現代教育,小學、中學、大學是個知識漸進的過程,從啟蒙到基礎再到常識,到高考時,則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能力和擅長方向的一個測試。進入大學選擇喜歡而有基礎的方向深入研究,之後的碩士、博士更是在細分方向作專業性研究,力求尋求突破和進步,這就不止是在學習了。

如果按兩個體系學習內容看,古代的會試應相當於全國的高考,殿試也就是重點大學的一次附加面試,只是面試官為皇上,參加了殿試,能博個“天子門生”的榮譽罷了。會試一共三甲,一甲、二甲都稱進士,一甲相當於現在能入排名前十的學校,二甲就是重點大學。三甲所錄人員最多,可名稱與一、二甲還是有區別,叫“同進士”,意思是“相當於進士”,這相當於現在的二本。有意思的是,進士從來看不起同進士,就如同現在985、211看不起一般本科一樣,在官職錄用時,同進士也是無法與進士同日而語的。

古時民間所述,中狀元,招駙馬,就是人生顛峰,其實不是這樣的。古時什麼年齡能中狀元,本不是靠譜的事,皇上是否有待嫁女兒,是否願意嫁給狀元,這更是不靠譜的事。可就狀元來說,絕大部份是一定不想當駙馬的。駙馬是個職業,當了駙馬就斷了從政之路,而科舉制就是選官制,參加考試是為當官的,作了駙馬卻等於斷了此路,沒幾個狀元願意。





淨月暖陽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文憑?

看到這個問題,整個人都不舒服了!

古代的科舉考試,從來都不是學歷教育,也根本不涉及文憑問題。科舉考試是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如果非要比,只能和今日的公務員考試比一比。

今日的公務員考試,面向大部分的大學畢業生進行招聘,一旦考上,直接擔任相應職位,可是距離“做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現在的很多遴選考試、選調生考試,貌似比一般的公務員國考要更厲害,也不過就是儲備幹部而已。

如果考上狀元、探花、榜眼,將來大部分都能成長為省部級官員,巡撫總督跑不了,宰相首輔也不是沒可能。每年800萬以上的大學生中,狀元榜眼探花妥妥的幾百人,將來能有幾個當上省部級?

在古代,要想“學而優則仕”,需要走很長的一條路。

第一步,好好學習,參加府試和院試,成為秀才。

這一步,已經攔住了大部分人,首先你要參加府試和院試,必須有老秀才或者老舉人的舉薦,當然大部分都是老師給舉薦的。參加各種私塾輔導班是必須,給老秀才端茶倒水送錢也是必須。沒有一定的財力,絕對不敢走科舉這條路的。

府試,顧名思義,就是在所屬的州府進行考試。當時的府,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地級市。舊社會大部分的農民一輩子沒有出過村,少部分進過縣城就是見過大世面了。而你作為小小的童生就有機會到州府上考試,已經是全村人全族人的驕傲了。

院試,和府試差不多,院試常常在省會舉行,主監考就是學政(副省長兼教育廳長)。

如果你考上了,你就成了秀才了,獲得了一定的特權。在家種地有免稅的權利,出門在外不用買車票買船票辦理介紹信。

如果你穿越到明清,一定要辦一個秀才文憑,否則可能被當做盲流抓起來打死的。

第二步,繼續努力學習,參加鄉試,成為舉人。


鄉試和院試一樣,也在省會舉行,這是國家統一組織的考試。鄉試的主考官一般來說是翰林院出來的大才子,如果得到這些大才子的青睞,將來不管是考試還是做官,都大有益處。

鄉試成為舉人,幾乎成為所有讀書人最難攻克的高峰。明清兩朝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就是說,舉人難考,但進士好考。成為舉人,就得到了做官資格,比如我們熟悉的左宗棠和于成龍,就是舉人出身。

考取舉人的鄉試,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公務員遴選或者選調生考試,屬於優中選優。通過考試,就以為著獲得了國家官方的舉薦,所以這裡面作弊現象十分嚴重。我們熟悉的魯迅先生的爺爺,就是因為在舉人考試中作弊,導致了家道中落。要不然也是紹興當地響噹噹的望族。

因為作弊嚴重,所以,參加舉人考試的秀才們,通常都會花很多錢去買通考官。這個操作,把絕大多數寒門子弟排除在外。當然,如果你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子,可能直接被主考官或者學政招納為女婿了。

第三步,更加努力學習,參加會試,成為貢士。

貢士這個階段,很多人不熟悉,這是因為貢士大都在首都舉行,考上貢士的人,直接要接受皇帝的面試,從而成為國家高級儲備幹部。

貢士,顧名思義,就是貢院走出的士子,也是貢獻給國家的優秀人才。即便不會被錄取為進士,將來的前途也不會太差。

第四步,百倍努力學習,參加殿試,成為進士。

貢士的考試,是高級儲備幹部的筆試,進士的考試,則是高級儲備幹部的面試。既然要面試,長得醜的話,可能直接就被刷下去了,連參加殿試的機會也沒有。

進士的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有趣的是,歷史上又很多有名的狀元和探花,但幾乎沒有有名的榜眼,也許是很多人寧可當探花也不當榜眼吧!

成為進士,就有可能進入翰林院當官,如果進入翰林院,將來最不濟也能當個省部級官員,甚至直接當上宰相。放在明朝,大部分的內閣班子成員都來自於翰林院,翰林院的學士們,雖然窮的沒錢花,可是一想到將來有機會出將入相,心理都是熱乎乎的。

清末最有名的三個半翰林,分別是徐世昌、楊士鑲、張謇和張佩綸,這些人因為袁世凱的點評而出名,也因為與袁世凱的關係,為人們津津樂道。

成為進士後,如果沒有門路當翰林,那也可以出去當官。九品縣長或縣丞起步,當縣令的也有。到了地方上,基本上是財政、軍事、法律一把抓,那是真正的一把手土皇帝。當然不要分到《讓子彈飛》裡面的鵝城縣,沒到任直接就沒命了。

順帶說說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于成龍是明朝崇禎年的舉人,年齡大了,考什麼也考不上。恰好清廷準備錄用一些明朝的舉人,他就報名了,直接分到了廣西羅城縣。羅城縣這地方,土匪橫行、縣衙就是個破房子。于成龍照樣艱苦創業,做了清初最有名的扶貧幹部,一直做到兩江總督的高位上。

不管怎麼算,還是這個時代最好!


歷史知事


古代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說的就是科舉考試的前一、二、三名。雖然說科舉考試其實就是古代的公務員考試,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相當於是應試教育考試。因此作為站在古代科舉考試最巔峰的代表,學歷放在當今來說應該也不低於最高的博士學位。

古代科舉考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對最終考試殿試前三名專有的稱呼,那就是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在科舉考試製度最為完善的清朝,無論是文科舉還是武科舉,都需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一層層的考試選拔。這些考試既相當於公務員考試又相當於應試教育升學考試,可以說是將兩者合二為一了。



首先來說童試,光是它就需要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大關,縣試放在今天來說大概就相當於是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府試則相當於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試,只有過了縣試和府試的考生才能被稱為讀書人最低標準的童生,相當於現在的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掃盲成功了。而省裡組織的院試則相當於現在的高考,過了院試就成俗稱秀才的生員了,這大概來說就相當於現在的準大學生吧?

這些秀才們此時就可以進入各種官辦的學院進行學習了,好的學院放在如今來說大概類似於本科院校,差一點的學院大概就類似於是專科院校了。這些考中秀才的考生還有了參加正式科舉考試鄉試的資格,鄉試的話放在今天的話大概類似於大學生考研究生,考中的考生被稱為舉人。當然了更重要的是,作為古代的公務員考試,舉人還具有了當官的資格,因此在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後一度興奮到癲狂了。



鄉試之後接著就是會試了,考中的考生被稱為貢士,放在今天來說大概就類似於是碩士畢業了。考中會試的貢士就可以繼續參加科舉考試最後一關的殿試了,如果殿試合格的話就成為進士了,放在今天大概也就類似於最高學歷的博士了。因此作為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的狀元、榜眼和探花,放在今來說學歷應該也不低於博士學位。

總之古代科舉考試需要經過層層考試選拔猶如登珠峰,這一點都不比現在應試教育的升學考試來的輕鬆,考中進士也絕不會比現在獲得博士學位來的容易,按照錄取比例來看,相對來說考中進士可比博士學位畢業難多了。雖然說狀元、榜眼和探花名次是由皇帝決定,具有非常大的主觀性,但是除開這些,能夠考中進士本身就非常不容易。



當然了成為狀元、榜眼和探花,對於這些考生來說,最大的好處不是什麼學歷而是在於幾乎鐵定當官,而且可以留在皇帝身邊有很大晉升機會,這才是古代無數人對此趨之若鶩的根本原因。於是考中進士尤其是高中狀元就代表了飛黃騰達,社會上也形成了對狀元經久不息的推崇心理,乃至現在人們依舊對高考狀元非常熱衷,一旦成為狀元不說飛黃騰達,最起碼政府和學校等機構的各種獎勵就紛至沓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