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因農民起義被鎮壓而設平順縣,多次裁撤,現為勞模之鄉


在太行山和華北平原的斷裂帶上,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有一個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縣先後湧現出李順達、郭玉恩、武侯梨、申紀蘭四位全國著名勞模和林業、農業、交通、教育等各條戰線上的省部級勞模100多名的“勞模之鄉”——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圖為平順縣城內的青羊市場。

太行山區的平順多山,就連縣城也是依青羊山而建,人稱“山城”。每逢夜幕降臨,浩月東昇,月光之下,那山的形狀宛如一隻青羊,“谷邃蒼光發,峰危月上時。綠蓑鋪白石,喜煞牧羊兒。”所以,又被稱為“青羊臥月”,位於平順縣舊八景之首。很多人不知道,平順這個小縣的設置,經歷了一場壯懷激烈的歷史。

“平順”在明代置縣之前,被稱青羊裡,北部屬黎城縣,南部屬壺關縣,大部分區域屬於潞城縣。當時這一帶地處邊遠山區,山高林密,路途艱險,是一個人們謂之“三不管”的地方。嘉靖三年(1524年),農民陳卿因不滿統治者的欺壓,來到青羊山組織起義,一年就組織起2萬多人,正式在太行山的高峰風則嶺上插起了農民起義軍的大旗。


起義軍日夜活動於山西、河南之間,殺富豪,救貧民,聲威震驚了明王朝。嘉皇帝於1525年派大軍,第一次對青羊山起義軍進行圍剿,結果被起義軍打得大敗。潞城、黎城、壺關、潞州大部分地區被起義軍佔領。此次起義,不光有山西平順縣的人,河南林縣、河北涉縣也成了起義軍基地。這三個地方在歷史上本來就有牽扯不清的關係。

起義平息後,為加強對青羊裡農民的統治,嘉靖八年,明廷兵科給事中夏言前來區處善後事宜,向嘉靖皇帝奏疏,建議在青羊山設置縣治,以加強統治。嘉靖八年(1529年)割黎城、潞城、壺關地“三十一里”,在陳卿起義的腹地青羊裡設立縣治,因取“平息賊寇,順乎人意”之意命名“平順縣”,也有取“平順百世之澤”之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縣為鄉,引發了當地居民的不滿。在民國元年(1912)恢復縣治,而民國4年又裁,又一次曾激起了平順百姓的不滿,以著名士紳石璜、師孔仁等為首,掀起了一場復縣運動,於民國6年恢復。1940年6月,曾分設平順(南)、平(順)北兩縣,1941年3月20日復並。1958年11月5日,壺關、平順縣兩縣合併為壺關縣,政府機關設在原平順縣城。1959年7月20日,恢復壺關縣和平順縣建制,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