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死後,曹操為什麼要去哭喪?

舊城空巷0807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第一,收買人心。

袁紹不得人心?

不得人心,他就不可能成為北方的霸主。

當時袁紹的地盤、軍隊都比曹操要大要多,而且地盤的經濟還要好得多。

這客觀說明袁紹是頗有能力,尤其得到北方人民支持。

袁紹在北方的統治大體是不錯的。

據《獻帝春秋》記載:(袁)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可見,袁紹對於自己的地盤的人民,還是相當不錯的,管理得法。

相反,曹操才打仗期間,曾經有過幾次屠殺事件,口碑並不好。

現在袁紹死了,曹操很快就會佔領他的地盤,自然要收買人心,獲得原來袁紹的人民和部下的支持。

這一哭,是必要的。

第二,表示和袁紹沒有私人仇恨,曹操是代表國家對付袁紹。

三國時期,軍閥互相攻殺,把人民害的很慘,人口巨減到原來的幾分之一。

而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朝廷的名義出現。

所以,曹操為了不讓人民認為自己是為了搶地盤才同袁紹火拼,就必須哭一哭。

似乎曹操和袁紹沒有矛盾,只是執行皇帝的命令。

通過這種手段,加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假象。

第三,曹操和袁紹私交尚可。

拋去利益之爭,曹操和袁紹也算是朋友,故人。

曹操和袁紹早在黃巾之亂時候就認識,也是老朋友。

雖然兩人有過一些矛盾,但並不是敵人,因為互相沒有什麼交集。

在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的時候,袁紹是盟主,曹操是一個諸侯。曹操的失敗,主要是自己的孤軍冒進,也怪不得袁紹。

後來大家因為搶地盤成為敵人,主要也是政治和利益衝突,換誰也是這樣。

所以拋去工作不談,就私人關係上兩人沒有矛盾。


薩沙


文|鄔斯大人

字|862字,閱讀用時2分鐘


於公於私,曹操都會去給袁紹弔喪。

這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放到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做法也依舊很合理、正常。



一、於私:

1.曹操和袁紹是故交,兩人其實相識非常早,昔日也是朋友,所以故友離世,不去送最後一程,在做人上就說不過去。

2.曹操和袁紹年輕時期同朝為官,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後來,董卓進京後控制漢帝、把持朝政,兩人又一起合作討伐袁紹,這也算是兩人的第二次合作。所以就憑工作上的關係,曹操也該去送終。

3.除了工作和舊友的關係外,曹操去探視,當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不管你說他是真情實感,還是說他假仁假義,弔喪至少在社會上能給曹操留下一個好名聲。我曹操和袁紹拋開舊情不說,雖然有一些恩怨,但我還不至於如此小氣、狹隘,袁紹畢竟已經死了,我用的著和一個死人過不去,死者為大嘛。畢竟古人是非常重視社會名聲、道德修養的,他不去,很有可能給一些不懷好意的人落下口實。

二、於公(為漢)

1.袁紹雖然當時已經成為一方諸侯,但他畢竟家世顯赫,而且還是朝廷明面上的官員,所以他死了,曹操需要以漢朝官方政府的名義(其實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去給這位地方大員弔喪,肯定他對漢朝的貢獻。當然,曹操此次過去也有代表漢朝中央政府對於袁紹這樣一位大人物去世的哀悼以及對他家族的安撫。

2.董卓死後,同盟關係不再,曹、袁二人也有朋友、同事轉化為了爭奪天下的對手。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兩年之後袁紹便去世了。此時,袁紹手下的人已經與曹操結下樑子,袁紹的去世,更加劇了這種仇恨和不滿。曹操不懼危險,毅然去弔唁,既是代表漢庭對袁紹屬下的一種情緒安撫 ,也是對於雙方恩怨在一定程度上的化解。

3.借弔喪之便,探聽袁軍虛實。袁紹手下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實力雄厚,即使袁紹已死,他的力量也沒有徹底土崩瓦解,這在曹操看來依舊是一種威脅。通過弔喪,親眼瞭解一下袁軍最新動態,以方便展開下一步行動。後來的北征烏桓就是力證。

4.通過弔喪為漢招攬人才。袁紹雖然自身能力不怎麼樣,但手下還是又一批比較能幹的人才,曹操這個人又非常愛人才,藉此機會,向那些袁紹的死忠粉傳遞一個信息:我曹操禮賢下士、愛惜人才、善於納諫,跟著我混,比你們的老東家絕對要好。

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對的,他給袁紹舊屬樹立了一個較好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世上對於他個人形象詆譭的惡言,藉此不僅能吸收袁紹舊屬,也能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愛才惜才的態度。

所以於公於私,曹操都會前去弔唁,暫且不論他人如何評價,他弔喪的舉動對於他個人還是東漢朝廷都是有非常有利的。


鄔斯大人


我想大部分人會認為曹操是惺惺作態,藉以收服人心。

其實完全沒那個必要,袁紹幾十萬大軍都崩潰了。與剩下的散兵遊勇堂堂正正的對決,曹孟德無懼任何人!大勢所趨,即便沒有臺階可下,其他人會有一個明智的選擇。

我更願意相信,曹操落淚是因為英雄相惜!

就像李雲龍和楚雲飛,雖然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兩個人是互相欽佩,互相尊重的。

袁紹和曹操也一樣,他們互相欣賞,卻又必須分個你死我活,袁紹絕不向演義中描述的那麼窩囊,一個從世家子弟中脫穎而出,坐擁青幽並冀四個州,人口百萬,精兵數十萬,這不是一個窩囊廢能達到的高度。在曹操刺殺董卓之前他就有勇氣和董卓叫板,所以他也不缺乏勇氣!

在同時代,他與曹操都是人中龍鳳,有能力問鼎天下,只是宿命中註定他們只能有一個活下來,塵埃落定之後,曹操心裡是充滿落寞與悲哀的!他落淚,是因為失去了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一個與自己同等高度的朋友!孤家寡人,高處不勝寒


大豆包


曹操和袁紹是發小,兩人關係非常好,但袁紹的身份非常高貴,四世三公,這是曹操不能所企及的。但曹操很聰明,有謀略,袁紹卻相反,有點小聰明,但優柔寡斷,不足成大事。官渡之戰,曹操以很小的兵力就擊敗了袁紹。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抑鬱而死。曹操哭喪袁紹,一是做給世人看的,達到籠絡人心的作用,即使我和袁紹是對手,但我對他還是有情感的,他的死我很傷心。當時的百姓、士人都很注重氣節,曹操又是個愛才的人,看到他這個表現,必定會對他的印象分很高。為接下來攻打袁紹的地盤做好準備,群眾基礎。

二是曹操真的是為發小的逝世感到痛心,畢竟兩人從小關係那麼好!卻因為爭奪天下最終反目成仇,如今,早已沒有了童年的回憶,曹操哭喪也正常。





小曹食品科學


曹操就是曹操,一哭得來了冀州百姓的人心,得到屬下將士的尊敬。另外,我感覺是真情流露,曹操袁紹小時候就認識,征討董卓的時候還是合作伙伴。兩人又是棋逢對手,英雄相惜。加上袁紹後嗣無能,曹操悲哀之,也給自己一個提醒無奈。歷史的車輪,不是個人意志可以阻擋的,既然昔日對手已經敗了,依然值得尊敬!

很多歷史偉人都有這樣的情懷。康熙滅鰲拜,平三番,收臺灣,徵準格爾。晚年四海之內再無對手說:朕寂寞啊!執酒敬對手,下輩子在與我為敵。曹操為袁紹哭,除了收買人心,還是有真性情在這其中的。



權謀才智


曹操哭袁紹,《三國志》裡有記載。

緊隨其後,陳壽記錄了袁紹與曹操共同起兵時哥倆的一段對話,這基本上就回答了曹操為何去哭喪袁紹的原因。


曰:“鄴定。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

曹操平定鄴城後,到袁紹墳墓祭祀他,哭得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啊!

鑑於哥倆既是老同學,又是老同事,情之所至,也就沒有必要做戲,寫一個悼文啥的啦,臨場發揮,回顧了一段兩人交往地歷史,寄託了一下深深地哀思。

曹操曰:

想當年,吾與本初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本初問我“如果事情不能成功,哪個地方可以依據啊?”

我反問道“足下以為何如?”

本初說道“我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或許可以成功吧?”

我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言猶在昨,不想本初已去,嗚呼哀哉!

曹操哭得很難過啊!

不能就此說曹操是奸雄,虛情假意。

雖然是戰略對手,英雄惺惺相惜也是合情合理。

加之哥倆特殊的情誼,哭一哭也是人之常情。

但核心的一點還是收買人心。

收買士人之心,收買百姓之心,收買袁紹大量部屬之心。

這從曹操與袁紹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兩人的格局與境界。

袁紹想的是佔據地盤,擴充實力,然後爭奪天下;

而曹操想的是招攬天下人才,利用他們的才智,進可攻,退可守,無往而不勝。

冀州是攻取了,但不就是說已經完全征服啦!

既然袁紹能代韓馥而有冀州,曹操繼而得之,誰又保證沒人再代替曹操據而有之哪?

於是,曹操慰勞袁紹妻子,歸還了他們家的財寶,賜給許多絲織品,由官府供給口糧。

同時下令說“河北遭受袁氏災難,特令免除當年的田租,賦稅”。

並採取措施加重懲治豪強兼併,百姓都很高興。

於是,曹操在一定程度上收服了民心,鞏固了冀州的統治。

如果曹操能把袁熙的妻子一併歸還,這事就漂亮啦。

雖然孔融嘴臭,不會說話,但話糙理不糙哦!

就這事,曹操爺們做得真不咋滴!


豹眼看歷史


曹操與袁紹,年輕時是好友,絕非表面朋友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望天下少有能及,可以說當時天下第一官二代,再加上他豪爽大方的名頭,無數官二代願意更從他。

而曹操呢,他的祖父官職也不小,大長秋。當這是宦官,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太監。東漢年間的太監名聲可不太好,與文官們更是死對頭。

作為宦二代的曹操,名聲更加不好,本就受那些官二代排擠,但袁紹卻願意與他成為好友。這絕不是出於利益,而是真心想要結交。

他們少年時的這份情誼也對曹操留下深刻印象

袁紹一直作為一個老大哥,一定程度上庇護著曹操。即使到了群雄割據時期,剛剛在中原之地起家的曹操也一直依附著袁紹,得到了袁紹許多方面的幫助。

這一時期的袁紹,胸有抱負,禮賢下士,敢作敢為,確實堪稱明主的典範,讓田豐沮授這樣河北英傑死心塌地,也讓曹操甘心表示臣服,甚至一度讓他覺得袁紹能完成他們當年匡扶天下的共同理想。

但好景不長,有的人在成功之前是真的厲害,有一定成就後反而歸於平庸,袁紹就是其中的典型。擊敗了公孫瓚,成為河北霸主之後,袁紹墮落了,自滿了。

這也讓曹操大失所望,他明白了只有靠自己才能實現當年的理想,而在前進路上,哪怕是袁紹也要將他掃除。


婁南散客


這件事發生在曹操入鄴城的時候,攻破袁紹老巢鄴城,曹丕忙著找美女,從而發現袁紹兒媳袁熙老婆甄氏收歸帳中,作為一軍統帥,曹操可沒有那份閒心,帶著眾人處理軍政大事,並抽空到袁紹的墳前哭訴一番。“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一對老朋友,從偷人家新娘的狼狽為奸,弄至兵戈相見,大打出手,如今陰陽兩隔,於情於理,哭祭一番人情之常,哭拜完,曹操還命令歸還袁紹家的家人寶物,當然甄氏除外,還賞賜“賜雜繒絮,廩食之”。


曹操是人傑、奸雄、英雄,有他豪情萬丈的一面,也有他陰險毒辣的時候。在這時候祭袁紹,正是收河北人心,袁氏故舊人望,須知袁紹袁術雖死,四世三公之家,百足之蟲,海內人望都沒有隨著他們而消亡,朝中軍中郊野,還有多少人心念袁氏,這時一做出姿態,展示兩人曾經的情份,能夠收買人心,平息紛爭。(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何況,袁氏還未真正滅絕,袁譚袁尚正是曹操目前面臨的對手,這一哭,打擊分化,拉攏聚集並用。


袁紹官渡大敗後,回到鄴城,不久病死,還留下一個爛攤子,在生時常打算立少子袁尚,因長子袁譚人緣較好而舉棋不定,一死二子爭鋒,在兵敗後袁家還出現分裂,審配等矯袁紹遺命,奉袁尚為嗣,袁譚不能繼位,於是自稱車騎將軍,駐屯黎陽,兄弟鬩牆,遂為曹操所利用,邊拉邊打,各個擊破,在大敗袁尚軍後才得以攻入鄴城,袁家兄弟至此如喪家之犬,無外敵時內鬥,有外敵時勉強聯合對外,確保兩人沒有空閒時間歇手,無休止的敗壞基業。(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曹操也是性情中人,建安七子文彩斐然,他的一生,除了這一次鄴城哭祭袁紹外,還有赤壁敗後走入南郡時哭郭嘉,宛城之敗哭護衛典韋“聞韋死,為流涕,募間取其喪,親自臨哭之”,荀攸死後,每次提起就涕下,類似的還有曹衝,曹操最喜歡的小兒,不但死時痛哭,過後也是一提起就流淚,還對曹丕說,這是我的大不幸,你們的大幸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雖然鄴城哭祭袁紹,曹操的刀可沒有片刻離身,一抹眼淚站起來後,馬上對這位故友的兩個兒子痛下殺手,袁家兄弟也真沒出息,看到袁尚大敗,袁譚不甘閒著,起兵打敗弟弟,奪取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間等地。在之前兄弟相爭時,大哥打不過弟弟,袁譚便向曹操乞降請救兵,曹操答應並許配女兒給他為妻,到這時候,見袁譚勢大,曹操命人下書斥責,取消婚約,然後進軍攻打袁譚。


南方鵬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話說當年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身為四世三公的袁紹整體實力要比曹操強數倍,曹操深知自己沒有袁紹強大,不過卻還要執意挑起戰爭。曹操也不是一個二愣子,他之所以要和袁紹來一場正面決鬥,那是因為倘若不幹掉袁紹,那麼他勢必沒辦法一統整個北方。也許是上天眷顧曹操,使曹操手下有這一批極其厲害的能人。荀攸、許攸、荀彧、程昱等謀臣和關羽、張遼、張郃、徐晃等武將,相互努力之下,最終使曹操一舉大敗了袁紹,從而開始慢慢的完成一統北方的夢想。



對於袁紹的病逝,小編覺得有兩個間接性的原因。其一便是袁紹內心根本無法接受被曹操打敗的事實,畢竟八十萬大軍和二十萬大軍對戰,竟然落敗!其二便是袁紹落敗之後,冀州大本營也突然亂了起來,儘管袁紹平定了叛亂,可心裡面怎麼會舒服。為此,袁紹整日鬱鬱寡歡,最終氣得吐血身亡。不得不說袁紹屬實點背,生的幾個兒子沒有一個好東西,袁紹病逝之後,這幾個傢伙紛紛開始搶奪財產,想著如何如何瓜分袁紹生前的勢力。既然袁紹已經死了,而且內部還發生了這麼大的叛亂,曹操選擇了果斷出擊,逐一擊破,最終將袁氏徹底消滅。


本來袁紹已經平定了冀州的叛亂,眼看就要再度崛起,當時曹操對袁紹久攻不下,因曹操始終無法徹底去除這個心腹大患,心中十分著急,然而就在曹操一籌莫展之際,袁紹竟然不幸病逝。畢竟在袁紹心中,他始終無法認同昔日好友曹操將自己擊敗的事實,加上平定叛亂傷神,最終導致了袁紹吐血而死。而袁紹的幾個兒子又非常不爭氣,在袁紹死後,他的兒子們忙著瓜分袁紹生前的勢力,最終被曹操一一擊破,袁紹一家就此滅亡。


一個有歷史的故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中曹操戰勝了袁紹,以此戰為標誌,隨後雙方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仗對袁紹的打擊是巨大的。在他眼裡,曹操總是隻是低人一等的,而且在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現在卻把自己打敗了,這無疑是奇恥大辱的大事,更可悲的連鎖反應還在後面,隨後的兩年裡袁紹統治的區域接連發生多個下屬的叛亂,這兩年裡袁紹忙於平叛,最終積勞成疾,與202年抑鬱而死。


更可悲的是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又開始了內鬥,導致當時的局面更加混亂,曹操趁機與204年攻佔了袁紹所在的鄴城,入城之後曹操做了一件很驚人的事情,那就是來到袁紹的墓前祭拜自己的老朋友、老對手,還安撫了袁紹的家人。這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

曹操之所以這麼做,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的確是兄弟情深。兩個人都是高幹子弟,從小就是好夥伴,好基友,一起經歷過很多事情,長大以後也是同朝為官,但袁紹是在四世三公的家庭中長大,而曹操只是暴發戶曹騰的養子,兩個人的身份差距也是很大,在這樣的身份中一起成長,肯定是有過很多恩恩怨怨,愛恨情仇,本身就有著複雜的感情,我相信曹操的這一舉動,肯定是真性情的,這種真性情裡包含著一起成長的夥伴感情,包含著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包含著失去了一位老朋友、老對手的悲傷之情。



另一方面也是曹操籠絡人心的重要舉動。曹操佔領了袁紹統治區域的大片土地後,當務之急是要籠絡其部下和百姓的人心為己所用。這不免讓我們想起了劉邦哭祭項羽,本質上是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