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什麼要殺田豐?

雁過留聲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袁紹失敗的原因。

袁紹本來是最有可能成為三國霸主的人。

他作為四世三公袁家的掌門人,是全國最強有力的家族領袖。

當時全國的漢朝官員,有接近一半是袁家的朋友、門生。

袁紹依靠家族的力量,輕鬆消滅了草包公孫瓚,佔據了北方的地盤,人口超過百萬,兵力有10萬之眾。

相反,當時曹操地盤雖然不小,但中原因黃巾戰亂被破壞嚴重,十室九空。曹操地盤人口只有幾十萬,曹軍兵力不過4萬人。

相比起來,袁紹兵力又一倍以上又是,手下武將很多,謀士也不少,似乎穩操勝券。

但田豐卻反對和曹操過早決戰,原因很簡單,袁紹集團內部不合,軍隊雖多但是不精,袁紹本人剛愎自用、不聽別人建議又心胸狹窄。

袁紹為此大怒,將田豐囚禁,然後在官渡和曹操決戰。

表面上袁紹似乎穩操勝券,其實實戰對峙100多日,袁紹軍隊根本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袁紹兵力是多,但戰鬥力不如曹軍,雙方大體勢均力敵。對峙期間,兩軍糧草也都幾乎耗盡,就看誰能夠繼續維持了。

其實,袁軍正確的打發就應該向田豐和沮授說的那樣,進行持久戰。

沮授曾說:河北兵雖然人多勢眾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糧少而財少過河北;河南利於速戰速決,河北利於緩慢戰鬥。緩慢抵抗,拖長戰事。

沮授認為只要進行二到三年持久戰,就可以將曹軍的兵力和糧草消耗殆盡,會獲得勝利。

但袁紹急於求成,根本不聽沮授的意見,擅自進行戰略決戰。

這種情況下,果然像田豐說的那樣,袁紹內部的嚴重問題導致悲劇性結果。

袁紹的謀士許攸叛變投靠曹操,講述了一個天大的軍事機密:袁紹的糧草已經不多,現有糧草放在密集基地烏巢。只要將烏巢基地摧毀,袁紹部隊就要大敗。

於是,曹軍立即擊中5000精銳,襲擊烏巢的淳于瓊1萬袁軍。因袁軍戰鬥力不高,又被突然襲擊,其實曹軍這5000人幾乎是畢生的。

之前,袁紹的謀士就認為烏巢空虛,應該讓將領蔣奇率領部隊在附近駐紮,隨時接應。

但袁紹剛愎自用,根本不聽別人的郵件。

更搞笑的是,曹軍猛擊烏巢時,袁紹不去派主力救援烏巢,反而不顧謀士和將領的意見,做出極大的軍事冒險:派主力去攻擊曹軍大營,反敗為勝。

但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主力救援烏巢,儘量搶一些糧食。然後部隊主動向北方有序撤退,將大部分主力保住。

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畢竟當時襲擊烏巢的曹軍只有5000人,擊潰他們還是不困難的。

但袁紹襲擊曹軍大營的莫名昏招,導致袁軍徹底崩潰。

因為曹軍有4萬,出兵5000襲擊烏巢,軍營還有3萬多人,哪裡怕你偷襲。

結果袁紹大將張郃、高覽帶兵襲擊曹軍,發現曹軍早有準備,後方烏巢又是漫天大火,知道大勢已去,直接率部向曹軍投降。

內憂外患下,袁軍徹底崩潰。

各部投降的投降,逃走的逃走,全軍崩潰,沮授被俘拒絕投降被殺。

袁紹帶著800騎兵逃回地盤,10萬大軍損失殆盡。

這種時候,袁紹理應釋放田豐,向他認錯,藉此恢復軍心士氣。

但袁紹心胸狹窄,卻將田豐處死滅口。

由此,袁紹內部更是一片混亂。

當時袁紹雖然慘敗,畢竟還佔據中國北方,有著百萬人口,仍然可以蒐羅至少5萬以上兵力,可以和曹軍繼續作戰。

而曹操的敵人很多,如果袁紹好好地經營,未必不能鹹魚翻身。

然而,袁紹還是胡搞一通。他連繼承人都沒有好好安排,就死了。隨後袁紹幾個兒子內訌火拼,被曹操趁虛而入,輕鬆打垮。

說通俗點,袁紹就是一個不適合做大事的人,袁紹幾個兒子也是草包。

看看曹操,假仁假義但演戲演的很完美:曹操在袁紹大營發現許縣及軍中的某些人員,曾寫信向袁紹表態,他下令將信件全部焚燬,以示安撫反側。

需要說明的是,袁紹此人並不少見。

著名的慈禧太后也是這種人。

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朝中有主戰派和主和派。

其中主和派認為不能以卵擊石和洋鬼子開戰,儘量消滅義和團,和平解決。

但慈禧太后不聽主和派的意見,利用義和團圍攻洋人使館區,殺死德國公使和日本外交官,惹出大禍。

誇張的是,慈禧太后在逃出紫禁城之前,卻下毒手處決了主和派大臣袁昶、許景澄、徐用儀。

這就奇怪了。你慈禧既然被八國聯軍打的連紫禁城都保不住,就說明主和派的意見是正確的,為什麼還要殺這幾個大臣呢?

說通俗點,就是慈禧和袁紹一樣心胸狹窄。我就算犯了大錯,也不允許你們看老孃的笑話,先殺了你。


薩沙


公元二百年(建安五年)春,正當曹操準備與袁紹作戰之時,劉備乘機佔據徐州、下邳(今江蘇宿遷西北 )等地。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室之胄也,又以仁義著稱於世,附近郡、縣紛紛望風歸附。不久,劉備擁眾數萬。他和袁紹暗通曲款,打算聯手對付曹操。這個突發情況打亂了曹操的進軍計劃,為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他決定親自率軍先解決掉劉備。曹軍很快將劉備擊潰,接著又攻克下邳,迫降了劉備麾下大將關羽,收為己用。劉備潰敗,不得已率殘軍到青州去投奔袁紹之子袁譚,後又輾轉來到鄴城(今河南安陽附近,袁氏老巢)投靠袁紹。

當曹操率大軍攻擊劉備的消息傳到河北之時,袁紹帳下謀士田豐認為曹軍傾巢而出,許都必防守空虛,若發兵偷襲許都,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於是建議袁紹出兵襲擊曹操的身後。遺憾的是,多謀寡斷、見事遲緩的袁紹竟以兒子患病、不忍棄之而去為由拒絕採納,以致白白失去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田豐氣的直跺腳,嘆息道:“可惜啊可惜,大事完了” !直到曹操大破劉備回軍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以後,袁紹才召集眾人商議如何進攻許都之事。田豐認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因因敵而變,如今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此刻攻許都非常不利,於是極力勸阻袁紹這樣做。

他對袁紹說:“如今曹操已經擊敗劉備,許都的防守也就不再空虛了;況且曹操這人及善用兵,靈活詭譎,其軍人數雖少,但戰力很強,不容小覷。與其此時去進攻防範嚴密的許都,不如聚兵相持,靜觀其變,以做長久打算”。袁紹再一次拒絕了田豐的忠告,而且認為他在大戰來臨前故意擾亂軍心,下令將他逮捕下獄,等自己得勝回來後再懲治他。

接著,袁紹向各州郡發佈討伐曹操的檄文,調集大軍,準備大舉攻曹。

彼時袁紹擁兵數十萬,其後方不僅地域廣闊,而且相對穩固,稱得上兵精糧足。而曹操與之對峙之兵不過一、兩萬人,且所佔地盤戰亂連綿,局勢未穩,物資奇缺,就連軍隊的後勤供應都很困難。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派謀士郭圖、猛將顏良率軍進駐白馬,圍攻據守此地的曹操東郡太守劉延,他自己親率大軍開至黎陽,準備渡河直搗曹操老巢許都。曹操果然是軍事奇才,他採納謀士荀彧聲東擊西之計,利用降將關羽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擊潰袁軍,一舉化解白馬之圍。

解白馬之圍後,曹操用誘敵深入之策,把城中居民全部遷出,裹挾著他們隨軍沿河向官渡方向緩緩撤退。

袁紹聽說後,立即率大軍渡河南進,恨不得將曹操生吞活剝,將曹軍一股全殲。謀士沮授勸道:“戰爭勝負的變化,不能不仔細斟酌。現在大軍最好還是留在延津,再分兵一部去進攻官渡,如果能攻克,大軍再去也不為遲;如果主力大舉南進,萬一失利,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但是,自恃強大且盲目驕傲的袁紹又一次拒絕了沮授的正確意見,他親率大軍不管不顧地渡河向南追擊曹操。

史載,沮授站在黃河岸邊,望著正在渡河的大軍,嘆息道:“黃河啊黃河!我們還有機會再渡河回返嗎”?袁紹見他鬥志不堅,就把他的部隊劃出一部分歸郭圖指揮。

在延津以南的山坡上,曹操早已紮好營寨,靜待袁紹自投羅網。袁紹部下悍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人馬率先追至。曹軍將領們感到情況緊急,催促他快下令出擊。曹操沉著冷靜,對大家說:“時候未到”。又過了片刻,袁軍主力大舉襲來,看到曹軍故意丟棄的軍用物資到處都是,就爭先恐後的去爭搶,秩序大亂。曹操立刻下令出擊,眾將士一起衝殺出去。文丑措手不及,死於亂軍之中。文丑麾下人馬全部被俘,曹操並不戀戰,而是率軍退守官渡。

袁紹初戰不利,白馬、延津接連受挫,不僅連折兩員大將,還損失了不少人馬,嚴重影響了士氣。連勝兩戰,兵力薄弱的曹操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被動的局面,奠定了官渡之戰全局勝利的初步基礎。

初戰告捷後,曹操主動撤兵,退守官渡,高壘深壕,堅守不出,與袁紹十萬大軍對峙、相持了半年之久。

袁紹外寬內忌,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不能馭下,帳下群士不和,相互攻擊,內訌嚴重。曹軍則眾志成城,一致對外。

這年十月,袁紹帳下謀士、貪財好利的許攸投奔曹操,並將袁紹新近在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囤積了萬餘車糧草輜重的情況告訴了曹操,建議曹操派兵偷襲烏巢。曹操納其言,當機立斷出奇兵襲擊烏巢,將萬餘車糧草輜重焚燬一空。火燒烏巢,袁軍糧草被燒盡,敗局已定,官渡之戰的勝負已經有了結果。

曹操乘勢出擊,勢如破竹,大敗袁軍,殲滅七、八萬人,官渡戰場上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曹軍還繳獲了大批珍貴圖書、金銀財寶、軍械器杖等物,袁紹和兒子袁譚只帶八百餘殘兵敗將僥倖逃過黃河,狼狽返回鄴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曹操足智多謀,用兵如神,以弱勝強,一舉摧垮了袁紹的主力精銳,為他之後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三國志》記載,袁紹輸掉官渡之戰逃回鄴城後,獄吏聞訊去給被其下獄等待治罪的田豐道喜。獄吏:“與別駕賀喜”。豐問:“何喜”?獄吏答:“袁將軍大敗而回,君必見重(被重用)矣”!田豐曰:“我今死矣”,獄吏問何故,田豐說:“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我必死無疑,沒有活的希望了)”。獄吏未信。忽使者持劍至,傳袁紹命,欲取田豐之首 ,獄吏方驚。

原來,官渡慘敗逃回後,袁紹悔愧交加,感覺沒臉見田豐,乾脆將其誅殺。而這一切,早已被料事如神的田豐預測到了。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方圓論壇觀點!

田豐此人從小就聰穎異常而且十分恪守孝道,也被鄉鄰所器重。成年後因為博學多才被朝廷徵召入朝為官,但是田豐為人剛正不阿,看到朝廷宦官當道沒有出頭之日便辭官回鄉了。後來又追隨當時的冀州牧韓馥,但也因為他眼裡不揉沙子直言進諫的性格導致田豐在韓馥手下並不受重用。後來袁紹奪了韓馥的冀州之後,袁紹聽說了田豐之後便邀請田豐為其效力,對他也很是器重。



之後長安大亂漢獻帝遭難。當時天下諸侯除了曹操都不願意去救駕,但是田豐卻是一個例外,他苦勸袁紹去救援漢獻帝並且說出了救漢獻帝可以獲得的好處。但是最終還是晚了一步,漢獻帝被曹操接走了,之後田豐又告訴袁紹,既然曹操接走了漢獻帝那我們就和他要,曹操要是敢不給的話,我們就起兵攻打曹操。要知道當時的袁紹勢力可不是曹操可以媲美的。如果當時袁紹真的狠下心攻打曹操,那曹操能否保住性命確實難說。但是袁紹和曹操要漢獻帝無果之後,便再沒有任何表示了。



田豐急切的對袁紹說,我們強上漢獻帝之後可以號令諸侯,如果讓曹操得了漢獻帝,那麼我們在道義上必將受制於曹操。但是袁紹最終也沒有接受田豐的建議。雖然田豐對於袁紹在漢獻帝的事情上非常失望,但是田豐依舊在為袁紹積極的出謀劃策幫助袁紹擴大勢力。在田豐的輔佐之下,袁紹平滅了公孫瓚,吞併了河北地區,並且佔據四州之地,開始有了氣吞天下的架勢。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袁紹達到了事業的頂峰。


而接下來的“官渡之戰”就是袁紹和曹操的命運轉折點。也是田豐喪命的時期。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背叛了曹操起兵反曹。而曹操也調集大軍去征討劉備。田豐建議袁紹趁機偷襲曹操大後方,一舉擊敗曹操這個大敵。而當時袁紹因為兒子病了不願意打仗所以就沒有接受田豐的建議。田豐說到,好不容易碰上了天賜良機,但是卻因為一個孩子生病而貽誤戰機。真是不知道輕重緩急。這句話激怒了袁紹,袁紹也來是疏遠田豐。也為田豐的死埋下了伏筆。

本來袁紹這個人就屬於志大才疏。憑本事的話,他根本就比不上曹操,袁紹只所以能發展如此只快有這麼大的勢力全依仗著自己的家世。靠著的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的招牌。有名望又有錢,別人也願意為他效力。但是袁紹稍有優勢之後就可是得意忘形了。而且袁紹這個人沒什麼主見,也就是熟稱“耳根子軟”。別人說什麼他是什麼。而且辦事也優柔寡斷一點都不果斷,再加上袁紹雖然身為人主卻是一個小心眼。這在太平年間沒什麼問題。但是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時間節點上袁紹就顯得太過於平凡,甚至是昏庸了。陳壽對於袁紹的評價就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從這幾句話可以充分看出袁紹就是一個心胸狹窄,喜歡聽好話而不能直言納諫之人。


當曹操打敗了劉備的叛軍之後,袁曹爭鋒再起,袁紹本想著一鼓作氣擊敗曹操,但是田豐卻對袁紹說現在機會已經沒了,我們不應該大規模出兵,首先曹操並不是那麼容易擊敗的對象,其次大規模出兵對我們自身影響也很大,我們只需要派出小股精銳部隊騷擾曹操,讓曹操不能安穩發展,不出三年肯定可以拖誇曹操不戰而勝。但袁紹因為之前田豐頂撞他的話開始討厭田豐了,所以對於田豐的正確意見也忽視不見。甚至還因為田豐據理力爭把他關進了大牢。


曹操得知田豐被袁紹關了起來簡直大喜過望,說道此戰袁紹必敗。果然後來“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袁紹戰敗後開始想念田豐了,他對眾人說“我沒有聽信田豐的意見果然失敗了,他要是知道肯定會笑話我”。而一直以來都嫉妒田豐的逢紀趁機誣陷田豐說道,田豐聽說您大敗,在牢中拍手大笑。袁紹一聽大怒就下令殺掉田豐。很明顯可以看出袁紹此時已經氣急敗壞了,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把氣撒到了田豐頭上。田豐死後曹操也曾感嘆,如果袁紹聽從了田豐的建議,我和袁紹勝負還真是尚未可知了。而田豐也就成了袁紹失敗的“背鍋俠”可謂是冤枉的很吶。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袁紹是三國演義中早期的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祖上都曾位居險官,相當於現在的總理部長級吧。可想而知,當時的袁紹擁有多少別人羨慕的稀缺資源。

當初袁紹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得到了各路諸侯的擁護,大家一致推舉袁紹做盟主。可惜後來這些臨時組成的盟軍沒有一個首先出兵,都怕自己受到損失,大家互相推諉,互相觀望。這個時候袁紹作為聯軍盟主,也沒能起到很好的領導作用。不久之後,這些臨時湊起來的聯軍也就慢慢的散了,討伐董卓成為空談。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袁紹作為聯軍盟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雄才大略,大局觀不強,也就是我們說的格局不高吧。

下面我們瞭解一下田豐。田豐年輕的時候學問高,有見識,最初也在官場混跡,後來由於其剛正不阿,不善於和領導溝通,而被迫辭職。

不久之後由於袁紹邀請,遂投入袁紹營中做了參謀一職。隨有多次好的建議,怎奈不善溝通,再碰上袁紹這麼一個格局不高的領導,兩人多次產生分歧。最終在官渡之戰開始前,由於田豐數次阻止袁紹不要和曹操開戰而導致兩個人矛盾爆發,被袁紹投入監獄。等到袁紹官渡大敗之後,恨透了田豐,於是下令處死了田豐。

田豐的死雖然是由於袁紹的小肚雞腸,沒有大將風範所導致,但田豐也為自己不善溝通,頂撞領導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折返888


東漢末年經過十年諸侯混戰,當時北方就剩下袁紹與曹操兩股勢力。袁紹坐擁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大洲成為當時最強的割據政權曹操的勢力西到關中,東至兗州、豫州、徐州,掌握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兩股割據勢力沿黃河下游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戰爭一觸即發,公元199年,自恃地廣兵強,糧食充沛的袁紹親率十萬精兵南下進攻許都,決定北方統治權的官渡之戰揭開帷幕。面對兵多糧廣的袁紹,曹操選擇主動出擊,驕傲自滿的袁紹措不及防,賬下兩員大將顏良文丑相繼被殺,損兵折將後的袁紹怒不可恕,一路渡河追擊曹操,雙方在官渡展開相持。

曹操據營死守,袁紹久攻不下,雙方的戰鬥長達三個月也未見勝負。就當曹操想要放棄的時候,戰局出現了轉機,袁紹賬下的謀士許攸叛變投靠曹操,並向曹操獻計襲擊袁紹屯糧之處烏巢,曹操大喜過望抓住戰機,一舉將袁紹的全部糧草燒燬,袁紹的軍隊開始動搖,紛紛叛逃,曹操乘勝追擊大破袁軍,袁紹只得帶著八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自此一蹶不振。

在這場舉足輕重的戰役中,袁紹集團就有兩人對這場戰役堅決的反對。其中以田豐更為強烈,說到此人他是袁紹賬下的重要謀士,袁紹正是才用他的計策才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坐擁四州。他認為:如今曹操已經將劉備打敗,兵力不再空虛,再加上此人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不可輕視。如今應該發展壯大自己,派出小股部隊從多個方面去騷擾曹操,以逸待勞,不出三年,大事將成,可如今主公你召集十萬精銳部隊與其決一死戰,萬一失敗了該怎麼辦?

袁紹卻不以為然,狂妄自大的他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怎麼會敗在曹操手裡。於是否定了田豐的建議,可田豐為人十分剛強,拼命阻擾袁紹,不勝其煩的袁紹勃然大怒,下令將田豐收監入獄。

果然如田豐預料的那樣,一年多以後,袁紹戰敗的消息傳到了鄴城。田豐的朋友們趕忙來到監獄中向田豐祝賀道:田兄這回你可是料事如神啊,主公回來必然會重用你的。田豐得知袁紹戰敗,仰天長嘆,這回必死無疑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說道:假如主公打了勝仗,說不定一高興就把我赦免了,因為勝利的時候他是很寬容的,可如果打敗了,他一定遷怒於我,所以這回是在劫難逃了。果不其然,袁紹回到鄴城第一件事就把田豐殺了。

袁紹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點就能知道了。

他是個自鳴得意,心胸狹隘之人。少年時,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的他,憑藉著家族的聲威四處招募賢人豪俠,為日後自己的事業積攢人脈。在戰國時期很多貴族公子都是用這樣的手法來壯大自己,可剛愎自用的袁紹並不是真心誠意的招募人,他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隻結交名人,普通人根本看不上,打心底也瞧不起那些人。他這樣做就是為世人面前有一個良好的形象,以此抬高自己的名望,他從不認為天底下有人能超越他。

再者袁紹還是個愚昧之人,入朝為官後的他對宦官專政頗為不滿,為了除掉宦官集團,他竟然建議大將軍何進召弒殺成魔的董卓進京誅滅宦官,這無疑引火自焚無知舉措,還未等董卓進京,何進就被殺了,董卓便無人能制衡,後來宦官確實被剷除了。洛陽城在董卓血腥統治下一座繁華都城成為了生靈塗炭的人間煉獄。

所以正如《三國志》所說,袁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袁紹這個表面看上去是個風度翩翩、性格和藹之人,但是他內心其實時常猜忌別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比他風光,比他聰明能幹,貿然發動官渡之戰就是因為他覺得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比他威風多了,而殺田豐就是因為他無法忍受別人比他正確,田豐也為自己的倔強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超級小瑪麗耶


田豐,本是袁紹手下著名的參謀,雖然滿腹經綸,且對袁紹的作戰方針有獨到的見解,但是他忘記了袁紹的為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文死諫,武死戰,這話固然不假,但分對誰,若是換作曹操,田豐的話可能會聽,但那只是假設,田豐是個耿直boy,若是劉備或者賈詡,可能換一種方法勸說袁紹,那也只能是一種假設了。

還有一個原因,袁紹官渡大敗後,正在後悔沒聽田豐的勸說,逢紀卻在一旁扇風點火:“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所料。”莫非田豐先生哪裡得罪了逢紀,讓他在關鍵時刻落井下石。

可憐的田豐,最後用袁紹的佩劍自刎於獄中。





杏林帥哥


袁紹是被他手下漲大的氣泡,田豐是要刺破氣泡的刺。袁紹:我能讓你把我刺破嗎?我能不殺你嗎?

剛剛在頭條看到一篇文章《袁紹是草包?那沮授、田豐算什麼呢?》,所以,我就提了這個問題,袁紹為什麼要殺田豐?自問自答。

袁紹是被他手下漲大的氣泡,志大才疏,可是,手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雲,擁兵百萬,雄霸一方。從表面上看,袁紹是一個很大的蛋糕。其實不然,太脆弱,只是花架子,是袁紹手下的那些人才、猛將、雄兵把他漲大了,把他漲得就像隨時都要破的氣泡。為什麼這麼說呢?袁紹志大才疏,他沒有能力去管理這些人才、猛將、雄兵。就好像一個很大的公司,它的帶頭人只有管1000個人的能力,你偏偏讓他去管10000個人,他管得了嗎?沒有能力去拓展這個公司,公司能很好地發展下去嗎?總有一天這個公司會破產。所以,袁紹是被他手下漲大的氣泡。

田豐,是袁紹手下很有遠見、很有謀略的謀士,是一個特別出彩的謀士。在謀略、眼光方面遠勝袁紹。官渡之戰,田豐看到袁紹的鼠目寸光,硬是要站出來,阻止袁紹。一:袁紹沒有田豐的遠見,田豐看到了十步,袁紹只看到了五步,田豐來阻止,袁紹看不到自己的錯誤;二:袁紹出兵,田豐阻擾,袁紹認為田豐打了自己的彩頭;三:對於具體的戰術,田豐指手畫腳,袁紹認為,這個是對自己的能力的懷疑,是對自己的侮辱,自己是老大,你一個做小的你怎麼敢懷疑我呢?

袁紹是被他手下漲大的氣泡,那麼,田豐就是要刺破這個氣泡的刺。所以,袁紹怎麼能不殺田豐呢?


雁過留聲說歷史


額,袁紹為啥要殺田豐?

其實書上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首先我們來看袁紹是個怎麼樣的人。郭嘉和荀彧等人都有評價了,說他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有的人好色,有的人好財,有的人好權,而袁紹這個人好名。他愛惜自己的名聲就像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其實這在東漢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東漢做官是靠舉薦制的。具體的情況就不展開了。

而田豐這個人是怎麼樣的?荀彧說他是剛而犯上。就是說他的性格非常剛烈,對的就是對的。管你是不是什麼狗屁領導!

所以這兩人的矛盾可能是一早就存在了的。

而袁紹在官渡之戰以後可能心灰意冷,或者對他來說面子大過天。我們不用奇怪,就算是現在的很多領導也是這樣的,就算明知道自己是錯的,明明別人說的是對的。但是就是必須按照他說的來。就算出了問題,就算完成了嚴重的虧損,他也不管。

而袁紹就是這種為盛名所累的人。那麼這麼一個極度虛榮的人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做出什麼無智的愚行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


繁花若雪202


袁紹為什麼要殺田豐?其實很多人只聽過一個原因就是袁紹因為經歷了官渡之戰的慘敗,回到自己老家,覺得田豐在這之前很不給自己面子,而且他說的話竟然中了,袁紹更加覺得沒面子,所以就把田豐給殺了,但我覺得這個理由很扯淡!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其他的原因在這其中。

我們都知道袁紹手底下分成兩大派系和三個兒子,袁紹一開始是渤海太少,他只不過是一個太守,後來冀州刺史邀請他一起去對抗公孫瓚,然後它就直接越俎代庖,拿下了冀州,成為了冀州刺史,並且在這之後拿下的冀並青幽,可以說,這個時候袁紹勢力達到了一個巔峰,但是這個時候任何一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袁紹手底下的人才體系是呈現一種問題的。

首先袁紹原先是渤海太守,她手裡已經有一套班子了,比如說許攸,顏良文丑,文武都有,在這之後,袁紹又接受了冀州,冀州的整套班底又到他的手底下,田豐沮授,張郃,高覽,袁紹本身就是開國之主,所以他不需要擔心手底下的人因為自己無能而選擇大規模的糾紛,但是等到他經歷了官渡慘敗以後,事實上張郃高覽已經在陣前投敵,已經讓袁少對冀州這一批人感覺十分警惕,在這之後,沮授又直接被曹操給抓了。

此時整個冀州的陣營可以說已經沒剩下幾個人了,這是一種削弱嗎?不,這是一種增強,原先冀州的有很多人大家不知道把豆子都投給誰,所以勢力比較平均,現在只剩下田豐一個人一家獨大,你如果把它從大牢裡面撈出來,那田豐就是整個冀州的代表人物!

袁紹這個時候感覺有一些大事不妙,田豐和她是有矛盾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她還把人家扔到大腦裡面去,人家還站出來嚴厲指責袁紹這個人的無能,田豐這個時候出來,如果她手握大權,站出來,第一個反對的就是袁紹。

但是此時田豐如果放出來的話,此一時彼一時,田豐已經成為整個冀州派的代表人物,袁紹還拿他沒辦法。

而且這個時候袁紹經過了官渡慘敗,元氣大傷,手裡面沒有多少加點兒了此時如果田峰出來跟他鬧矛盾,這還算是好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萬一他直接去投靠曹操,那才是真正的出了大事兒,袁紹手底下去投靠曹操的人還少嗎?

當然還有一點比較關鍵,估計袁紹逃到濟州首府鄴城的時候就已經感覺身體不行了,自己的兒子怎麼可能壓的住田豐?萬一田鋒這個人選擇將自己的兒子綁了,直接去投靠曹操,那自己就算是從墳裡爬出來都制止不了!

所以田豐必須死!


漩渦鳴人yy


歷史發燒友,某985高校本科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交流歷史知識,看清歷史真相。


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曹操評袁紹

建安四年,袁紹平定公孫瓚,安定後方後意欲討伐曹操,逐鹿中原。袁紹謀臣討論出戰的問題,田豐主張持久戰,拖垮實力不夠的曹操,而謀士郭圖、許攸等人卻認為應該趁曹操立足未穩,速戰速決,袁紹採納了後者的意見,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袁紹軍本來數量更多,但是初次對陣曹操方的關羽陣前斬殺顏良、文丑,使得袁紹軍隊士氣大挫;隨後許攸因為兒子貪汙懼怕袁紹問責而夜走曹營,獻計火燒烏巢,袁紹軍軍心渙散並迅速瓦解,袁紹勉強逃會河北。此前田豐因為極力勸阻袁紹持久戰被下獄,袁紹兵敗後羞怒不已再加上逢紀汙衊,袁紹賜死田豐。我個人認為,田豐之死和袁紹政治集團的環境以及袁紹、田豐兩人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一、袁紹政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

為什麼說袁紹集團內部鬥爭影響了田豐的生死呢,袁紹集團當時爭權奪利,逢紀之所以想借刀殺人無非是為了往上爬,逢紀的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袁紹的決定,《決策與判斷》上有一個理論叫認知理論,其中影響人們判斷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別人的影響,我們所說的先入為主就是這個意思,逢紀的話很大程度上點起了袁紹的怒火,袁紹頭腦發熱下令殺田豐,歷史上這樣的事不勝枚舉,一念生死說的就是這個,君主都是人,但不一定都是聖人。

二、袁紹性格矜傲,無容人之量

袁紹是個運氣很好的人,靠著家族背景以及天下亂世成為一方霸主,但是自身性格卻不能讓他走的更遠,有雄才而無偉略只能當梟雄卻不能當帝王(如蔣介石就不能統以中國)。官渡之戰兵敗如山倒,實力大幅度折損,袁紹此時更應該從善如流,放了田豐,樹立標杆以積聚實力,可是他卻為了一時之快殺了田豐,正所謂殺人一時爽,結局火葬場,袁紹死後其子混戰被曹操各個擊破,兒媳婦都被別人搶了,當皇帝要冒很大的風險,只有成功和失敗兩個方向,沒有中間道路。

三、田豐過於剛直,性格缺陷明顯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田豐寧折不彎,做個正人君子其實沒多大問題,前提是少說話就行了,偏偏田豐身居高位還直言進諫,還說話很難聽,這一般領導哪受得了,肯定要找你麻煩,在現在最多停職反省,古代嚴重了可不得殺頭謝罪。田豐之死本質是中國古代君臣關係的一個縮影,君主從善如流,臣子直言進諫如李世民魏徵等百年難得一見,袁紹並非英主,可田豐卻認不清現實,非要做諍臣,最終結果肯定是兩傷。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不過是現實的重現罷了,想想現在的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不就是這個道理。

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區交流討論!說不定我們能夠互相啟發,打開思維。

喜歡的朋友們動動手指點個贊呀,您的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