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以幾副鎧甲起家,數年間平定整個江東,為什麼青梅煮酒時曹操還是不承認他是英雄?

醉文史


歷史上曹操評價過的人甚多,袁術、袁紹、劉表、張繡、張魯、韓遂等人,但這些人都被曹操擊敗,而唯一評價比較高的只有劉備。

但作為新起之秀,曹操為何不認同孫策是英雄呢?

如果我們回顧三國曆史就可知道,建安四年時孫策雖然擊敗了廬江太守劉勳、劉表部將黃祖,但這些人的實力並不大,也就是說孫策的舉動併入不了曹操的法眼。

當時曹操擊敗呂布後,帶著劉關張回到許昌,此時的曹操四十四歲,劉備三十八歲。曹操很自負,因為他有才華,而對於後起之秀孫策,曹操自然看不上,他覺得孫策不過是小打小鬧。因為在曹操的眼裡,袁術、袁術、劉表等人隨便哪個實力都強過孫策。

很多人都把“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隱射孫策身上,也就此引出孫策為什麼不英雄的疑問,但曹操或許並非真心人劉備是英雄。

煮酒論英雄,試探劉備

曹操的謀臣曾勸說殺掉劉備預防日後其做大,曹操雖然說:“實在吾掌握之內,吾何懼哉?”。但心裡還是有些擔心,他知道劉備仁義世人皆知,關張二人武力超群。

於是,就出現了曹操考驗劉備“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則一幕,但也是因為曹操這句話才讓劉備脫離的曹氏集團。

能在三國亂世中混的下去的都是牛人,曹操的這句話劉備自然明白其深意,在仔細思量後他明白曹操已經難容自己,遂與董承等人同謀,恰好曹操派遣劉備截擊袁術,劉備就此脫離曹氏集團。

曹操先前是看不起孫策,但在一年後就被打臉。

“官渡之戰”開始時,孫策趁曹操無暇顧及江東,迅速統一了江東,面對孫策如此迅疾之勢,曹操說了一句:“猘兒,謂難於爭鋒”,這句話時曹操打心裡說出來的,也證明曹操在這個時候已經對孫策開始重視了。

“猘”是狂犬、猛犬的意思,曹操看待孫策的行為猶如猛犬一樣迅捷、兇猛統一江東,心裡也是驚歎。

但歷史總不盡人意,江東小霸王最後竟然死在許貢三門生手上,這不免讓人惋惜。假如孫策沒有被刺殺,那麼當時他已經秘密整頓軍隊,趁曹操與袁紹互鬥之時奇襲許昌,然後迎回漢獻帝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計劃成功,那麼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的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三國的歷史也必然被改寫。


大國布衣


曹操為什麼在煮酒時不認為孫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這只是他個人看法,孫策經過數年平定江東,不管曹操認不認為他是英雄,孫策的能力都沒有改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也只是他個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裡,不管孫策如何的厲害,但畢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繼承他父親的基業。



他父親孫堅死的時候,手下已經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讓曹操覺得孫策是藉著他父親的基業發家的,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最後,曹操曾經和劉備孫堅一起討伐董卓,知道孫堅的能力,跟孫堅是同事的關係,作為孫堅的兒子孫策,曹操當然不會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當然孫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說的算得,這只是他的個人看法!


中孚鑑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孫權哥哥。

孫堅戰死後,孫策投奔袁術。孫堅死後,他的一些舊部依附了袁術,父亡子在,袁術把這部分人馬交還給孫策統轄。孫策勢單力孤,所以暫時屈身於袁術帳下。

孫策驍勇過人,而且治軍嚴厲,將士們很敬畏他,在軍中威望甚高。袁術曾感嘆道:“如果我有孫策這樣的兒子,死亦無憾啊”!由此可見袁術對孫策是多麼器重與激賞。

袁術當初曾經許諾讓孫策作九江太守,後來卻將這個官職封給了陳紀 。袁術曾經向廬江太守陸康借糧,被陸康拒絕,引起袁術怨恨;孫策也去拜訪過陸康,陸不願見他,讓手下人出面接待,駁了孫策的面子。陸康牛逼哄哄,連續得罪了袁、孫二人。

袁術對孫策說:“我以前錯用別人為九江太守,如今追悔莫及。你若能攻取廬江,擒獲陸康,九江、廬江這一大片地盤就是你的”。孫策信以為真,就率部一舉攻克了廬江,俘虜了陸康,袁術卻再次食言,讓親信陸勳去作太守,孫策愈發失望。

孫策見袁術氣量偏狹,言而無信,而且在暗中還一直猜忌自己,知道在他帳下不會有多大作為,便向袁術請求率部回江東討伐劉繇 。嫉賢妒能的袁術樂得賣個人情放他走,就給他封了個折衝校尉的軍職,行殄寇將軍,還撥給他許多財物軍械,數十匹戰馬,願意跟從他回江東的數百吏卒也一併放行。在回江東的路上,孫策千里轉戰,渡過長江後一路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其鋒芒,許多人聞風來投,到江東歷陽時,隊伍已經發展至五、六千人馬。

孫策到江東後,如魚得水,沒多久就蕩平了各股割據勢力,聲威大震,於是自任會稽太守。

他還任命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堂兄孫賁為豫章太守。此時,袁術自稱皇帝,孫策立馬和其絕交。曹操是袁氏兄弟的死對頭,一直覬覦二袁的地盤,袁術此時又正忙於和兵多將廣的兄長袁紹鏖戰爭鬥,無暇顧及江東,樂得做個順水人情,任命孫策為蕩寇將軍,封為吳侯,目的是利用能征善戰的“小霸王”孫策來牽制咄咄逼人的曹操。

之後,孫策剿滅嚴白虎等數萬盜寇 ,克會稽,屠東治,用數年時間平定江東之地,江陵以南盡歸其所有。孫策自然不滿足在江陵割地自雄,他還想向中原拓展,闖出更大的名堂。

彼時的曹操已經率軍離開許都,正在官渡一帶與袁紹展開決戰。孫策打算率軍北上,偷襲許都,端了曹操的老窩,迎接被其挾持的漢獻帝。正在他秣馬厲兵,籌辦作戰物資,訓練士卒,還未正式出兵前,卻突然遭遇意外,被人行刺身亡。

原來,孫策在平定江東的征戰中曾殺死了前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小兒子和幾位忠心耿耿的門客逃到江邊藏匿起來,這些人發誓要為主人報仇,一直在等待復仇機會。正好某日孫策出門打獵,他的馬快,把隨從侍衛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單人獨騎在前追趕獵物,突然間與許貢小子以及家客遭遇,幾人一擁而上,大砍大殺,孫策雖然悍勇絕倫,但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又寡不敵眾,中箭中刀,傷得很重,就在快要斃命時, 程普等親隨侍衛策馬趕到,三下五除二就將幾個刺客解決掉,並將頭部中箭,身負重傷的孫策抬了回去。

孫策傷勢太重,便急招張昭等人囑託道:“中原戰亂不休,曹操、袁紹無暇南顧;憑吳、越兵多將廣、以及長江天險,完全可以坐觀天下成敗,再伺機而動,希望諸位好好幫助我弟孫權”!又叫來孫權,將大印交給他,佩好綬帶,對弟弟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孫權涕泗橫流,悲痛莫名,表示一定要繼承並保住父兄打下的基業,不負兄長重託。當天夜裡,孫策死去,年僅26歲。

孫策在父親孫堅遇害後,20郎當歲就領軍東征西討,北攻南伐,獨當一面。他勇冠三軍,屢建奇功,讓袁術器重與忌憚,也使雄才大略的曹操側目。

曹操、袁術和孫堅是同齡人,是孫策的長輩,孫策能以初出茅廬的後生小輩而讓曹操這樣已經名噪天下的大英雄另眼相看,不能不說他年輕有為,早成霸業,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實為一大憾事。不過,後來孫權之所以能獨霸江東,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為其兄孫策早已為他的事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並未見諸於正史記載。小說《三國演義》裡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為孫堅、孫策父子雖然一生都轟轟烈烈,悍勇無匹,但在胸懷大志、文韜武略俱佳的曹操眼裡,只能算是亂世梟雄,最多相當於呂布,和他眼裡的真英雄劉備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說辭。孫策能征善戰,武藝驚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靜鎮定,還有浮躁冒進的性格軟肋,並恃勇逞強,麻痺輕敵,這才招來殺身大禍,多少和他驍勇寡謀的自身素質有關。於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裡,和胸懷大志、文武兼具的劉備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話雖如此,但誰也不能否認孫策是東漢末三國初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勇冠三軍的虎賁之士,一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大英雄。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在三國志裡面,曹操淡定的對劉備說:天下的英雄,只在你和我兩個人,袁紹等人,都不算數。劉備這個時候正拿著筷子吃飯呢,一聽到曹操這句話,緊張得將筷子掉在了地上。

這個時候正好打雷了,劉備對曹操說:以前的聖人說,聽到打雷聲與烈風聲,臉色會變一下,確實是有原因的,沒想到這個打雷的威力,確實是這麼大的,劉備就巧妙的通過打雷的事情掩蓋了內心的緊張。

曹操顯然是在試探,劉備是人傑,所以郭嘉、程昱等人有勸曹操殺掉劉備,或者即使不殺他,也要將他囚禁起來。但是曹操認為,自己正在招攬人才,以奪天下,劉備投靠自己的話,自己將他殺了,以後就沒人敢來投靠自己的。

但是,曹操的本性還是猜疑的,他也知道劉備的能力,所以試探性的說了這句話,想看看劉備的反應,效果確實不錯,確實把劉備的內心給試探出來了,不過,也剛好打了個雷,劉備就將這個事情給掩蓋過去了。

那曹操真的認為天下的英雄只有他與劉備嗎?或者說曹操真的是在與劉備討論天下的英雄都是誰嗎?其實並非如此,就兩人的這次會面的時候,孫策、袁紹、袁術、劉表都還是很強大的,至少也要比劉備厲害很多。

曹操固然可以自負到認為自己是真正的英雄,但是在他的心裡,劉備能是與他匹敵的英雄嗎?其實並非如此,如果真的如此,那麼曹操是斷不可能讓劉備帶兵去堵截袁術,最終讓劉備逃走的。

曹操的真實目的,就是對劉備說,你是英雄,我也是英雄,我們兩個都是英雄,那麼你可以考慮一下跟我一起,共奪天下唄。但你也要擺正一下你的位置,如果你真的也這樣認為,那麼你就危險了哦。

那曹操對孫策又是什麼態度呢?當他聽說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他說了“猘兒,難以爭鋒也”,可見曹操對孫策還是十分認可的,所以才與孫策結為親家。另外,曹操也很擔心孫策偷襲許都,所以一直不能下定決心與袁紹在官渡決戰。


歷史簡單說


“小霸王”孫策當然算是英雄,只是與曹操所說的英雄類型不同,曹操與劉備討論的是雄才大略,爭雄天下的英雄,而孫策只是類似於項羽、呂布之勇的匹夫英雄。

孫策起家,不可能只靠幾副鎧甲就能完成,孫氏在江東的地位一直很顯赫,自孫策的父親孫堅起,孫家三代都在江東幾郡為官,而且官聲、威望都很高,到了孫堅這一代,漢室勢弱,地方官員和地方權貴逐級取代了朝廷在當地的勢力和地位。

孫氏家族在江東算是豪門望族,到了孫堅這裡,他轉為了武將,而且很有天賦,孫氏家族在江東的起家基本上都是靠孫堅掙出來的。

孫堅在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平亂黃巾軍時期非常厲害,也是出力最多的一路諸侯,同時也為他撈足了本錢,既有政治上的,又有實惠的地盤和人員,孫堅在討伐董卓後,打算回到江東,途徑荊州,被劉表所伏,戰死。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繼承了孫堅的勢力,雖然實力大減,但是遠遠比幾副鎧甲要多,至少兵馬錢糧是不少,孫堅留給孫策的主要遺產就是江東的孫氏聲譽以及跟隨孫堅南征北討的忠實部屬。

孫策統領部屬曾經難以立足,投奔過袁術和劉表,都得不到他們的重用,袁術甚至幾次三番的利用了孫策,讓其幫著打地盤,討仇敵,直到後來袁術打算稱帝,並與袁紹的摩擦越來越大,孫策才藉機脫離了袁術回到了江東地區。

回到了江東,孫策憑藉自己勇武之力和原來孫堅留下的忠實部屬,短短几年時間內就基本平定了江東的其他割據勢力,在江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地方政權。

雖然孫策取得的成績比其父孫堅更大,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人,並且過度的自信和膨脹,絲毫沒有對天下局勢有清醒的認識,只想偏安江東一隅,最後被仇家許貢的門客刺殺身死。

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正是打算出徵袁術的時期,此時的孫策其實已經在江東打下了一片地盤,可以說天下英雄他應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曹操看來,他不過是憑藉了其父孫堅在江東的餘蔭,而且孫策不過是“猘兒(惡犬),謂難於爭鋒”,只有匹夫之勇,毫無英雄之謀。

其實,從孫策的死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曹操對他的判斷是多麼的準確。孫策雖然明面上統一了江東各郡,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敵人存在,作為當時最高的統治者,對於政治上的鬥爭沒有絲毫的警覺,反而放縱自己,把自己置身於危險境界,出去打獵,脫離了衛兵的保護,自認為當時無人可以謀害與他,這種自大、狂妄的心態不可稱之為真英雄。

《三國志》中,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曾經評價孫策: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這段評論非常中肯的說明了孫策只是一個匹夫英雄,其謀略、眼界、胸懷等毫不入當時真正的英雄曹操的眼。


沉墨I方之城


孫策是否英雄在大家眼中是怎樣評判的我不得而知,現在我來為大家客觀的評價一些孫策是否為英雄,曹操為何不會認為他是英雄,按常理說孫策起兵後不久,接連獲勝踏平江東,成為江東的小霸王,這樣的功績比起自己的父親孫堅也是不承多讓的,那為何在曹操眼中他不是呢?接下跟著我的腳步往下看吧!

首先從孫策的發家說起

孫堅被劉表偷襲後戰死,孫策走投無路投奔袁術,在袁術陣營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孫策與其父孫堅一樣想要自己開創一番大事業,不久後脫離袁術,選擇去江東開創基業,孫策的能力很強,不久後江東六郡完全掌握在孫策的手中。


要知道孫策開始創業的時候,兵不過五百,將不過周瑜、黃蓋、程普、韓當,因此可以看出孫策的個人能力是非常強的,最可惜的不過年僅26歲便死於刺殺。孫策的創業史是有跡可查的。據記載:


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武烈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髮,招攬遺老,與之述業。神兵東驅,奮寡犯眾,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交鋒之虜。


長沙恆王便是孫權登基後,冊封孫策的爵位,孫策創立可以說為東吳立下了悍馬殊榮,這樣人理應被評價為英雄,可煮酒論英雄時,曹操並沒有把孫策列為天下的英雄之一,曹操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難道孫策真的不配英雄這兩個字嗎?在我看來非也。

煮酒論英雄

劉皇叔在煮酒論英雄之時將天下豪傑列舉了一遍又一遍,冀州袁紹袁本初擁兵百萬、四世三公,袁術袁公路帶甲三十萬,佔領壽春要鎮,韓遂、馬騰、公孫瓚、孫策,全部上了皇叔的名單中。


不過曹操看後只是呵呵一笑,認為這些人根本不是天下的英雄,只不過是一些魯莽匹夫,皇叔追問孟德:那依丞相看何人能稱的上是天下的英雄呢?孟德大笑,喝了一口酒: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爾。


劉備聽後大驚,曹操的言外之意不就是自己成為了他的大敵嗎?一定要像一個辦法避免這個禍端,正時雷聲大作,皇叔將手中的筷子酒杯扔到了地上,害怕的說:我從小就害怕打雷,在丞相面前失態了不好意思。


曹孟德看了劉備一眼,心中大悅,心想自己是看錯人了,劉備根本不足以成氣候,因此劉備逃於此難。


剖析曹操當時的所作所為,我認為曹操當時只是想試一下劉備到底有沒有爭奪天下的心,相信當時不論是誰人坐在曹操的對立面,曹操都會說那人才是天下英雄,因為煮酒論英雄,根本不是評論當時天下誰才是英雄,而是一場鴻門宴。

個人認為孫策絕對算的上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年僅二十,兵不過五百,將不過四,就能將江東六郡攻打下來,這樣的人不算英雄,誰才能算得上英雄呢?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針對題主的這個問題,曹操有專門的評價,說孫策是小猛狗。

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三國志》引《吳歷》)

什麼是猘呢?古代指的是猛狗,瘋狗,這裡曹操評價孫策,說他像猛狗瘋狗一樣,銳不可當,難於爭鋒,曹操是怎麼對待孫策平定江南一事的呢?

是時哀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皆禮闢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三國志》)

曹操把弟弟的女兒嫁給孫策的弟弟,又讓兒子娶孫策堂兄的女兒,讓人舉薦孫權做茂才,算是不遺餘力的和孫策交好。

然而,曹操如此看重孫策,仍然只給他一個“猛狗”的評價,孫策沒有達到曹操的英雄標準。

為何?

英雄識英雄,看的是對方的格局,三國時期,猛將如雲,孫策雖猛,卻有致命的性格缺陷,看看曹操手下第一謀士郭嘉如何評價孫策和劉備的。

郭嘉評孫策: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三國志》)

郭嘉評劉備:

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三國志》)

郭嘉對孫策和劉備的評語可以說是非常毒辣,一針見血,他評孫策,評的是孫策的個人性格,年少輕狂,早晚死於匹夫之手;評劉備,評的則是格局,說他不是個為人之下的人,都是非常精準的。

做為曹操來講,他心中衡量英雄的標準,是有大志向的,有大格局的人,孫策在曹操心裡,應該還沒達到他的英雄標準。

如果從現代心理學上來說的話,曹操欣賞劉備,是因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類人。

①出身類似。

曹操是宦官養子之後,這很尷尬的,因為曹操養祖父曹騰地位不低,可是在當時非常講究出身的人看來,特別是士族階層,心裡是看不上曹操這樣的出身的。

劉備號稱中山靖王之後,但是現實中卻以賣草鞋為生,一樣的尷尬,當時正宗的士族階層估計也沒幾個把劉備的這個身份當回事。

孫策呢,卻是孫堅之後,已經算得上是官二代了,是正宗的,和曹操劉備的出身是不一樣的。

曹操出身不高,卻胸懷大志,他見到劉備,一定從潛意識裡感到了劉備身上那股和自己一樣的氣息。

②做大事的性格相似。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三國志》)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三國志》)

兩個人都是胸有城府的人,曹操“機警,有權數”,劉備“少言語,喜怒不形於色”,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可以說,在成就大事上,兩個人自身的先天性格是很相似的。

③年齡問題。

曹操生於155年,劉備生於161年,孫策生於175年,曹操論英雄發生在大約199年,孫策在200年死。

曹操和劉備相差6歲,但是和孫策相差20歲,曹操論英雄的時候,已經44歲左右,劉備38歲,孫策才24歲,從心理上來說,曹操和劉備是同輩人,比他小20歲的孫策,在曹操眼裡,真的只是一個打仗勇猛的猛狗一般的人吧!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三國志》)

師明禮


其實在曹操心中,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其他人都是碌碌之輩,不足道哉!

曹操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什麼袁紹、袁術、公孫瓚、張繡、張魯、馬騰、韓遂、劉表、劉璋、孫堅、孫策,在曹操看來,都是酒囊飯袋,難稱英雄。


煮酒論英雄之時,天下最強、擁有北方四州之地、雄兵數十萬的袁紹,曹操都不放在眼裡,又怎會把偏居東南一隅的孫策放在眼裡?曹操有這個自信。

那為什麼曹操要稱讚劉備是當世英雄呢?

只不過是一種吹捧和試探的手段罷了。

一般收買人心,無非是兩種手段。一是在物質上極力滿足,二是在精神上極力滿足。曹操對關羽就是如此,物質上不斷賞賜金銀珠寶;精神上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推崇讚美,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感動了關羽。

稱讚劉備是當世唯二的英雄,其實就是吹捧他,希望從精神上滿足劉備的虛榮心,從而讓他真心投靠曹操自己。

同時也是一種試探,曹操對劉備多少有些猜疑。故意用英雄的定位來試探劉備,看他的反應,就能猜測他的真實想法。

最後試探的結果,曹操感覺到劉備多少有點野心,但是他自信的認為劉備只不過是一個窮途末路的小軍,閥,翻不出什麼大浪。因而放鬆了警惕。

曹操為什麼看不起孫策呢?

上文說過,其實曹操內心真的誰也看不上。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孫策的功績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他能夠征服江東,靠的是他爹孫堅留下一幫武將和2000人的老底子,又有他的舅舅吳景這樣的江東豪族全力支持。孫策的對手,實力非常弱小。什麼鄒倫、錢銅、王晟、嚴白虎,都是很小的割,據勢力,最厲害的劉繇,也不堪一擊。孫策用六年時間打敗這些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別說曹操看不上,就是劉備也未必瞧得起。假設是劉備到了江東,恐怕不出半年就能橫掃江東了。(參考劉備收江南,半年時間平定荊州四郡。)

曹操就更加看不上了。曹操起家的時候打的都是什麼人呢?袁紹、董卓、呂布、劉備、張繡、劉表,這都是底盤千里的大土豪啊。一個善茬子都沒有。曹操經過這樣殘酷的廝殺,成為最後的贏家,他當然會驕傲,當然會看不起孫策了。


上將噯福斯


其實呢,很多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惑,是因為根本沒有讀懂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的真正目的。

當時,青梅煮酒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曹操和劉備聯手將呂布殺死,隨後劉備跟隨曹操來到帝國都城,被曹操奏表封為豫州牧、左將軍。

此時,曹操已基本上統一黃河以南的司、徐、兗、豫這四州,袁紹則基本佔據黃河以北的青、幽、並、冀這四州,官渡之戰已經呼之欲出。在這種背景下,曹操集團內部各種反對他的勢力也開始在蠢蠢欲動。

比如,這個時候董承已經在暗中拿著漢獻帝的衣帶詔聚集人馬,只等曹操和袁紹正式交戰後,就可以趁機在曹操背後捅刀子。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因為對於曹操的反對勢力來說,這是他們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當時的劉備,早已經名動天下,在徐州等地又有著非常深的影響力,並且他也是當時唯一一支在曹操境內,卻還沒正式歸附曹操的軍政團體。對於曹操的反對勢力來說,劉備這樣的軍政強人,自然是他們優先拉攏的對象。

同樣,對於曹操來說,他想要打贏袁紹,保證後方的穩定,也需要籠絡更多的勢力來加盟自己、為自己效力,所以劉備也成為他拉攏的對象。



在這種背景下,先是董承拿著漢獻帝的衣帶詔來邀請劉備加盟。

但問題是,劉備一生小心謹慎,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絕不輕易冒險,更不會當別人的炮灰,所以他拒絕了董承的邀請,不過為穩住董承,他還是選擇在衣帶詔上簽名,也算是表明自己的態度。總而言之,自己是擁護漢室、反對曹操的。

在董承拉攏結束後,曹操也開始來拉攏劉備。當然,作為政治人物,尤其是曹操還不確定劉備的真正想法之前,肯定不會赤裸裸的公開拉攏劉備加盟自己,因為這會讓曹操和劉備都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

比如,如果曹操直接開出條件讓劉備加盟自己,結果劉備拒絕,那曹操多沒面子。更重要的是,接下來曹操該怎麼做?劉備又該怎麼做?這很容易讓雙方迅速產生一道裂痕,從而逼得雙方成為敵對勢力,所以這種事情只能比較委婉的表達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後來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在曹操和劉備的交談中,曹操問劉備,當今天下誰才稱得上是英雄?劉備給曹操先後例舉了袁紹、孫策、劉表等人,結果先後被曹操否決。



表明上看,好像是曹操看不起他們,或者說他們和曹操想必,好像確實算不上英雄。但其實呢,曹操當時否決他們,一方面是不把他們放在眼裡。當然,曹操這種立志問鼎天下的人,又何曾會真把誰放在眼裡呢?就是後來的劉備,也經常被曹操嘲笑是織蓆販履之輩。

同樣,對於劉備、孫策、袁紹這些人來說,也不會把曹操放在眼裡。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曹操這番話的背後,只是為了引出他後面的那句話: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換句話說,只有我曹操和你劉備,才能稱得上英雄。

曹操的這句話,表明上看是在誇獎劉備的能力,但其實呢,它更多是在拉攏劉備。因為,曹操的這句話,如果端到檯面上,它就是說,當今天下的英雄雖然有很多,但只有你劉備能夠和我曹操並列。換句話說,我手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你劉備。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說,只要你劉備肯歸順我,你就可以直接在我集團內部做第二把交椅,甚至而言,你劉備和我曹操都可以保持某種程度上的平等。從這層意義上說,曹操給劉備開出的歸順條件,那絕對堪稱是大手筆。

雖然說,曹操的這番拉攏的話,說得非常含蓄,但但是混跡官場的人,誰也能聽出來,劉備自然也能明白。但問題是,劉備那也是志在問鼎天下的人物,又豈能當別人的小弟,所以他就借用雷聲來表明自己膽子小,總而言之,自己能力有限,擔不起這個重擔!算是委婉拒絕。

當然,曹操這一次拉攏失敗後,很快又有了第二次拉攏,那就是攻打袁術時,面對劉備的主動請纓,雖然荀彧和郭嘉都反對,曹操卻還是欣然同意,一方面是因為劉備能力出眾;但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曹操想再給劉備一次機會呢?總而言之,自己對劉備那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可惜的是,劉備那是寧死也要當大哥的人物,所以他轉身就在曹操背後來了一刀。


我是趙帥鍋


孫堅在世的時候,孫策的年齡還比較小,所以孫策並沒有跟隨在孫堅身邊,而是留在揚州。

但是,作為孫堅的長子,孫策從小就擔負起了家族的責任。他雖然留在揚州,卻也在自己長輩和部屬的幫助下,在後方為孫堅開拓勢力。

根據《三國志·孫策傳》和《三國志·周瑜傳》的記載,孫策在17歲前就認識了周瑜,並且一直在揚州舒縣生活。

孫策為什麼能和周瑜成為好朋友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是標準的官宦子弟。所以,他們的交往有著非常複雜的政治背景。

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和和堂叔周忠都曾官拜太尉,周瑜的父親作過洛陽縣令,周瑜的叔父周尚在孫策重返江東時是丹楊太守。

基於孫氏家族的利益,會想方設法地與當地豪門士族加強聯繫;基於當地豪門士族的利益,也希望與孫氏家族搭上關係。

在這種背景下,周瑜作為周氏家族的少主人,孫策作為孫氏家族的少主人,他們之間自然可以相對輕鬆地建立比較親密的關係。

這種關係為兩大家族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兩大家族後期繼續開拓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孫氏家族平定揚州時,主要的合作伙伴就是周氏家族;而周瑜在孫策和孫權時代,一直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周氏家族不但在亂世之中得以保存,而且變得更強大了。

對於官宦子弟,我們常常有一種誤解:他生來不愁吃不愁穿,而且有著胡折騰的資本,所以他們大多都是紈絝子弟。

這種看法比較偏頗。事實上,官宦子弟的整體素質是遠高於普通人的。他們可以接受第一流的教育,而且他們的父輩可以做出保證:只要你好好努力,我就不會讓你被埋沒。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既有積極努力的優良條件,也有積極努力的絕佳動力。

象孫策這樣的官宦子弟,一出生就擔負著家族和集團的責任。他的父輩會時刻提醒他:你的成功失敗,並不只是你個人的成功失敗,而是事關我們整個家族和集團的興衰成敗。

在這種壓力下,孫策很早就變得成熟了。他遇事更習慣於從大處著眼,這就是從小嚴格訓練出來的結果。

想起孫策和周瑜,有浪漫情懷的讀者往往會遙想當年:孫策和周瑜只有十幾歲,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他們剛滿20歲時,就開始領銜各自的家族縱橫江東;當他們20多歲時,就已成為了江東最顯赫的人物。

很多人對孫策和周瑜佩服不已,就是因為他們在弱冠之時能擁有如此成就,實在是天生奇才。普通人在他們這個年齡,大多數都只能當個小吏混日子。

與孫策建立親密友誼的不止是周瑜,還有張紘。

孫策不管有事沒事都喜歡找張紘問策略;張紘母親去世,孫策親往弔唁;孫策去壽春見袁術的時候,把自己的家人託付給張紘……

張紘是以為才德兼備的大才,但能夠獲得孫策如此的重視和信任,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個人素質,而是張紘所代表的豪門士族。

張紘有多牛?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和司空荀爽都希望張紘來給自己當助手,但張紘全部推辭。套用今天的話來說:三個正國級高官都希望得到張紘的幫助,但張紘就是不理他們。孫策重視和信任張紘,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結交周瑜和張紘,孫策出色的公關能力得到了體現。孫策在正式出山前就取得了這種成績,也為他日後前往江東平叛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前面說到,孫策17歲以前一直都在揚州舒縣生活。但在孫策17歲時,孫氏集團的天塌了,孫堅陣亡。

孫堅陣亡以後,孫堅集團就分裂了。孫堅的侄子孫賁和孫堅的大舅哥吳景,變成了兩股半獨立的勢力。

孫堅死後,孫策將他歸葬曲阿。然後渡過長江來到江都。四處結交天下豪傑,立志為父親報仇。

江都在徐州境內,當時的徐州刺史還是陶謙。陶謙見孫策跑到自己的地盤上四處結交豪傑,覺得孫策是個威脅,於是對孫策下了逐客令。

被驅逐的孫策投靠了袁術,希望袁術能幫他重掌孫堅舊部。袁術並不願意幫這個忙,於是把孫策打發到了孫賁和吳景那裡。孫賁和吳景不願意繼續奉孫策為主,於是陽奉陰違地應付他。孫策待了一段時間,發現事不可為,於是又回到了袁術身邊。

關於孫策的這段經歷,史書寫得雲遮霧罩。在我看來:孫堅已經陣亡,孫策又太年輕,沒有經歷什麼磨練,自然無法取得孫堅舊部的支持。但此時的孫賁和吳景,應該是沒有生出太大野心的。因為他們此時都還在袁術的管轄範圍,不敢越雷池一步。

孫策碰壁之後,又經歷了一番折騰,漸漸地讓袁術認可了他的能力。袁術對此還發出過感嘆:“如果我有孫策這麼一個兒子,死也瞑目了。”

袁術對孫策的這種稱讚,肯定是發自肺腑的。孫堅死後,孫堅一系就發生了分裂。17歲的孫策就東奔西走,逐漸獲得了豪門士族的認可,不到20歲就接管了父親留下的嫡系力量。

孫堅雖然出身不如袁術,但他的兒子的確比袁術的兒子強多了。如果孫策也就像袁術的兒子那種水平,那麼孫堅在後世的形象,估計就是一個軍閥甲。

孫策不到20歲的時候,就接管了父親孫堅留下的嫡系力量。但此時的孫策並沒有絕對的權威,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年齡和功績。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孫策部下有一個騎兵,在犯罪以後為逃避處罰,竟然逃到了袁術的軍營之中。

在他看來,孫策再牛也是袁術的部下,他是絕不敢在袁術的軍營裡撒野的。這恐怕不是某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大多數人的想法。面對此情此景,孫策該怎麼做呢?

如果孫策退讓了,那孫策就還是袁術眾多的部下之一,絕不可能再擁有像他父親孫堅那樣的地位。於是孫策果斷地派人追捕,直衝袁術營中,將罪犯搜出以後就地正法。

孫策用這種方式向世人宣佈:我們孫氏集團內部的事,誰也無權插手。

而孫策做完這件事以後,立刻前往袁術的營中請罪,這個面子必須要給袁術。不能為了你孫氏集團的面子,就讓袁術沒面子。但此時的袁術也不敢對孫策怎麼樣,因為袁術的部下也有很多類似孫氏集團這樣的加盟實力。如果袁術殺了孫策,難免會讓其他部下兔死狐悲。

孫策這種如狼似虎的做派,袁術當然不高興。但又不能真的處罰他,於是只能捏著鼻子說了一番大道理。

通過這件事,孫策不僅在孫氏集團內樹立了絕對權威,也在袁術集團內成就了不小的威名。但孫策並不是一個只會立威的人,袁術交給過孫策不少任務,他都很好地完成了。

在這段時間裡,孫策為袁術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袁術並沒有因此大肆封賞孫策。因為孫賁和吳景獨當一面,如果再把孫策抬起來,孫氏集團就太強大了。

於是袁術定下了南北策略:自己率軍往徐州和豫州發展;孫策與孫賁吳景匯合,前往江東平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