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祕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今天聊讀完了《蘇菲的世界》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頗有些感慨,我們現代人所倡導的一些觀念,早在兩千多年前,希臘哲學家們就已經探討過了,現在就來見識一下。

第十二章:希臘文化。得益於著名君主亞歷山大大帝的功勳,他統一了希臘。這裡要額外提一提歷史,早先時候,希臘哲學雖然輝煌,但是希臘並不統一,每個城邦都是一個國家,他們的地方也不大,你們就想象一下蘇州大市下面的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都是獨立王國的樣子。這裡面有兩個王國最牛逼,就是雅典和斯巴達,大家都聽說過斯巴達300勇士,說的就是斯巴達這個城邦很好鬥。雅典城盛產哲學家,不愛武鬥,愛文鬥,簡直就是筆桿子碰上槍桿子。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這倆哥們一直不和,彼此看不上。爭爭吵吵許多年,沒料到北方有個鄉巴佬——馬其頓王國崛起了,窮,沒飯吃。於是他們南下進了城,把雅典和斯巴達都給收拾了。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他們順勢把整個希臘統一了。上一章不是說過亞里士多德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嗎?因為這事,後來雅典人懷疑亞里士多德是奸細,據說後來亞里士多德是被毒死的(也有說是被絞死)。亞歷山大大帝統一了希臘感覺不太過癮,順勢把軍隊往東開進,去東邊串個門的工夫,就收服了埃及、波斯、西亞諸國和印度,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日夜勞頓,最後把自己累死了,早上起來拉肚子結果證明是發瘧疾,英年早逝,享年33歲。

亞歷山大go die 以後,兒子們守不住偌大的江山,後來分崩離析,過了差不多兩百來年,西邊鄉下崛起了一個羅馬王國,他們把希臘打服了,順勢向北征服歐洲大陸,經歷了幾個朝代的變遷,出來一個狠人——凱撒大帝,加上他的外甥屋大維,建立了羅馬帝國,統一了歐洲大陸。

但羅馬帝國雖然狠,可是沒文化,就像《蘇菲的世界》中所說,他們只是延續了希臘文化,說白了,羅馬文化其實就是希臘文化的複製粘貼版。可是,世事難料,後來,歷史的走向讓希臘哲學家們簡直崩潰。差不多400多年以後,北方德國地界崛起了一個讓歐洲頭痛了一千多年的日耳曼民族,沒啥文化,但打架很兇,他們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分裂,分為西羅馬和東羅馬,西羅馬基本就是現在西歐的地界,同時也直接帶來了整個歐洲近1000的黑暗中世紀。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歷史講完了,接下來回到哲學。希臘的統一,加上後來羅馬帝國的統一,讓古希臘文明得以在各國之間蔓延。希臘文化的特色在於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界限泯滅了。同時,希臘文化時期形成的宗教信仰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經常教導人應該如何獲得救贖,免於一死。

當時的人們認為,哲學的智慧不僅本身有其好處,也應該能使人類脫離悲觀的心態與對死亡的恐懼。因此,宗教與哲學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了。希臘的科學同樣受到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亞力山卓有著規模宏大的圖書館,使其成為數學、天文學、生物學與醫學的重鎮。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希臘哲學後期分化出了許多流派,其中四個學派特別著名。他們的創始人基本都是蘇格拉底的徒子徒孫。

● 犬儒學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環境的優勢——如豐裕的物質、強大的政治力量與健壯的身體——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賴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同時,由於幸福不是由這類福祉構成的,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獲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獲得了這種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他們崇尚節儉清淨的生活,相信人們無須擔心自己的健康,不應該因生老病死而苦惱,也不必擔心別人的痛苦而讓自己活受罪。代表人物:犬儒派創始人安提塞尼斯及其弟子戴奧基尼斯。

於是,到了今天,“犬儒主義”這些名詞的意思變成是對人類真誠的輕蔑不信,暗含對別人的痛苦無動於衷的態度與行為。最能反映這個學派主張的事情是,戴奧基尼斯基睡在一個桶裡曬太陽,亞歷山大大帝聽說他是一位大師,慕名去拜訪他,問有什麼可以幫助他。結果戴奧基尼斯說,請亞歷山大讓開,不要擋著他曬太陽,他就很幸福了。不得不佩服,戴奧基尼斯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達到的。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斯多葛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宇宙常識的一小部分,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縮影。全體人類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轄。在他們眼中,當時各國的法律條文只不過是模仿大自然法則的一些不完美法條罷了。

斯多葛學派人士極富時代精神,思想非常開放。他們比那些“木桶哲學家”(犬儒學派)更能接受當代文化,也非常關心政治。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後來都成為活躍的政治家,其中最有名的是羅馬皇帝奧瑞里亞斯。他們的主張成為了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源頭。

他們不認為“精神”和“物質”之間有任何衝突,主張宇宙間只有一個大自然。他們強調,所有的自然現象,如生老病死,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變的法則罷了,因此人必須學習接受自己的命運。今天我們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靜”來形容那些不會感情用事的人。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 伊比鳩魯學派:與前兩個學派要求人們忍耐痛苦不同,他們號召享樂,避免痛苦。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必須同時斟酌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相信在追求較短暫的快樂時,必須考慮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獲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強烈的快樂。此外,我們若要活得快樂,必須遵守古希臘人自我規範、節制與平和等原則。自我的慾望必須加以剋制,而平和的心境則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正所謂: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但在伊比鳩魯之後,很多此學派的人士逐漸沉溺於自我放縱。他們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Epicurean這個詞如今已具有貶意,被人們用來形容那些專門追求享樂的人。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新柏拉圖派哲學:代表人物是普羅汀,他認為,世界橫跨兩極。一端是他稱為“上帝”的神聖之光,另一端則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來自上帝的亮光。不過,他的觀點是:這個黑暗世界其實並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時間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線會逐漸減弱,終至於熄滅一樣,世間也有一個角落是神聖之光無法普照的。根據他的說法,靈魂受到此一神聖之光的照耀,而物質則位於並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於自然界的形式則微微受到神聖之光的照射。後來,這成為了神秘主義文化的源頭。

第十五章《中世紀》(四-十四世紀),中世紀是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籠罩歐洲的漫長的“一千年的夜晚”——黑暗時期。古羅馬帝國分裂成三種不同的文化,在西歐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羅馬為首都。在東歐則是希臘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北非和中東地區則發展為講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文化。

兩大中世紀哲學家:

第一位,聖奧古斯丁:他寫了一本《懺悔錄》,至今仍是老幹部、大老闆、老文青以及基督教信徒案頭必備書。他主張將柏拉圖加以“基督教化”。指出在宗教問題上理性能做的事情有限。基督教是一個神聖的奧秘,我們只能透過信仰來領會。如果我們相信基督,則上帝則會“照亮”我們的靈魂,使我們能夠對上帝有一種神奇的體悟。他相信柏拉圖所謂的“理型”在上帝造物之間就已存在於上帝心中,藉此保存了柏拉圖有關“理型”的看法。他主張上帝與世界之間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離。強調人是有靈性的生物,有軀體也有靈魂。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第二位,聖多瑪斯:他將亞里斯多德“基督教化”。他進入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世界,以他的話來詮釋聖經,以此把信仰和知識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他認為,哲學、理性這兩者和基督教的啟示與信仰之間並不衝突。基督教的教義和哲學的道理,其實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們透過理性推斷的真理時常和聖經上所說的真理相同。

以上兩位,一般都是把他們歸於神學家,而非哲學家。不過可能是考慮到中世紀哲學乏善可陳,所以把他們兩位拉上去湊數也情有可原。

理論都是美好的,最後落實下去就變味了。宗教是個筐,在科學還沒出現之前,什麼哲學都能往裡裝。那時候,國王掌管世俗,教皇掌管精神,整個社會一團糊塗,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以及背聖經,凡事做之前先問聖經上寫了沒,後來就變成了教皇(神父)允不允許,教皇(神父)的權力大得嚇死人。在思想一片禁錮,科學技術幾乎全盤停滯狀態,藝術上除了畫聖經,其他的也沒啥可畫了。老百姓99%都是文盲,遇到事情除了喊“阿門”,其他啥也不懂。老百姓日子又窮又累,終於內部矛盾到達了頂峰,沒事,隔壁老王來頂鍋——全怪穆斯林,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就因為這個。

《蘇菲的世界》木桶哲學、享樂主義、神秘文化,都從這裡發源

西方世界熬過了黑暗的1000年,而那時候我們中國度過了文化、經濟、政治高度繁榮的1000年,從南北朝到明朝中期。但黑暗總會有個盡頭的,就像魯迅先生所說,這個黑暗的鐵屋子迫切需要一聲吶喊來喚醒所有人了。且看下一期,文藝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