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生造了18個字,17個被廢除,只留了1字為何無人敢用?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一代女皇名正言順登上了歷史舞臺。她舉薦賢能、勵精圖治,國家儘管比不上“貞觀之治”時那樣繁榮昌盛,但社會趨於整體繼續發展中,老百姓開始過上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

不過,李氏貴族以及一些正統守舊的大臣,為了“推翻”武則天,對此視而不見,想借助她“用酷吏”、“養面首”等方面的“過失”大造輿論氛圍。一時間,一些如“天子當為男性;男主陽,女主陰,女人當政,是顛倒了陰陽、混淆了乾坤,並非吉兆”等奇怪的論調傾巢而出。

武則天一生造了18個字,17個被廢除,只留了1字為何無人敢用?


有的見還不過癮,連孔子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唯女子及小人難養也”都掐頭去尾的搬出來。有的甚至還企圖以武則天的名字(武則天原名武照)做文章,將“照”字拆為“日刀口火”四部分,並蠱惑人心地說:“武則天大逆不道,日後或是死於刀口之下,或是焚於烈火之中,一定不得善終。”這些人的造謠中傷,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攻擊武則天,恢復李唐皇室。

對此早有耳聞的武則天,仍我行我素,重用狄仁傑,勤政愛民、輕徭薄賦。不過,為了鞏固皇權,武則天也不得不暗中考察群臣對自己的順逆、忠誠程度。

後來,她在鳳台侍郎宗楚客幫助下,造了十幾個新字,如:載、初、證、聖、照、君、臣、人、月等。

武則天一生造了18個字,17個被廢除,只留了1字為何無人敢用?


武則天造的新字,於元年(689年)開始使用,長安四年(704年)廢止,前後共修改五次。載初元年正月共頒佈12個新字:“日”“月”“年”“天”“地(埊)”“星”“正”“載”“初”“君”“臣”“照”。其中“君”字的新字只表示“國君”之意。又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又增改“授”字。證聖年兩次增改,分別是正月(694年)增改“證”“聖”二字,(695年)增改“國”字。聖曆元年(698年)正月增改“人”字,“月”字第二次修改,之前的字形不再使用。武則天所造的新字一般認為共計18個,如下:

武則天一生造了18個字,17個被廢除,只留了1字為何無人敢用?


這些新字,隨著大周政權的結束也開始逐漸消亡了。實際上,幾千年來,中國的漢字自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到楷書,字形結體很穩定,而且其發展也遵循字形由繁到簡,造字由象形、指事、會意向形聲發展的規律。從這點來看,武則天所造的這些新字,違背漢字發展的規律,難以被大眾接受並流傳下來。

不過,有一個字除外,那就是“曌”。據《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載:“載初元年春正月……神皇自以`曌'字為名,遂改詔書為制書。”《現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同`照'。唐武則天為自己名字造的字。”《辭源》“唐武后所造字,自取為名,以代照字。”只是為了防止有人利用自己的名字“作亂”,也為了宣揚自己千古一帝的偉大功績,實現造福百姓、恩澤後人的願望,武則天就造了一個“曌”字來代替“照”(武則天原名武照)。“曌”,暗藏日月當空,哺育萬物之意;也含“融陰陽為一體,古往今來第一人”之意。

武則天一生造了18個字,17個被廢除,只留了1字為何無人敢用?


武則天在位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由於她的勵精圖治,最終取得了物阜民康的斐然政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