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生造了18个字,17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一代女皇名正言顺登上了历史舞台。她举荐贤能、励精图治,国家尽管比不上“贞观之治”时那样繁荣昌盛,但社会趋于整体继续发展中,老百姓开始过上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不过,李氏贵族以及一些正统守旧的大臣,为了“推翻”武则天,对此视而不见,想借助她“用酷吏”、“养面首”等方面的“过失”大造舆论氛围。一时间,一些如“天子当为男性;男主阳,女主阴,女人当政,是颠倒了阴阳、混淆了乾坤,并非吉兆”等奇怪的论调倾巢而出。

武则天一生造了18个字,17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有的见还不过瘾,连孔子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及小人难养也”都掐头去尾的搬出来。有的甚至还企图以武则天的名字(武则天原名武照)做文章,将“照”字拆为“日刀口火”四部分,并蛊惑人心地说:“武则天大逆不道,日后或是死于刀口之下,或是焚于烈火之中,一定不得善终。”这些人的造谣中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攻击武则天,恢复李唐皇室。

对此早有耳闻的武则天,仍我行我素,重用狄仁杰,勤政爱民、轻徭薄赋。不过,为了巩固皇权,武则天也不得不暗中考察群臣对自己的顺逆、忠诚程度。

后来,她在凤台侍郎宗楚客帮助下,造了十几个新字,如:载、初、证、圣、照、君、臣、人、月等。

武则天一生造了18个字,17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武则天造的新字,于元年(689年)开始使用,长安四年(704年)废止,前后共修改五次。载初元年正月共颁布12个新字:“日”“月”“年”“天”“地(埊)”“星”“正”“载”“初”“君”“臣”“照”。其中“君”字的新字只表示“国君”之意。又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又增改“授”字。证圣年两次增改,分别是正月(694年)增改“证”“圣”二字,(695年)增改“国”字。圣历元年(698年)正月增改“人”字,“月”字第二次修改,之前的字形不再使用。武则天所造的新字一般认为共计18个,如下:

武则天一生造了18个字,17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这些新字,随着大周政权的结束也开始逐渐消亡了。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国的汉字自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字形结体很稳定,而且其发展也遵循字形由繁到简,造字由象形、指事、会意向形声发展的规律。从这点来看,武则天所造的这些新字,违背汉字发展的规律,难以被大众接受并流传下来。

不过,有一个字除外,那就是“曌”。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自以`曌'字为名,遂改诏书为制书。”《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同`照'。唐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辞源》“唐武后所造字,自取为名,以代照字。”只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自己的名字“作乱”,也为了宣扬自己千古一帝的伟大功绩,实现造福百姓、恩泽后人的愿望,武则天就造了一个“曌”字来代替“照”(武则天原名武照)。“曌”,暗藏日月当空,哺育万物之意;也含“融阴阳为一体,古往今来第一人”之意。

武则天一生造了18个字,17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武则天在位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由于她的励精图治,最终取得了物阜民康的斐然政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