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三國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我想145595366


大家好,《三國演義》中新野城的出鏡率雖然不高,但是圍繞新野城發生的故事卻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劉備來講,這是改變他命運的地方。我們按照故事的先後順序來說說都有哪些故事。

一、 徐庶破八門金鎖陣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有意取荊州,遂派大將曹仁、李典,偏將呂曠、呂翔,軍士三萬出征。出師不利,呂曠呂翔二人肯定不是關羽,張飛,趙雲的對手,一戰而死,曹仁大怒,讓李典留守樊城,自己領軍在新野城下襬下“八門金鎖陣”,不料劉備手下的徐庶破了這陣,並識破了曹仁的夜襲之策,使曹仁大敗而歸。後曹操以徐庶的母親相逼,收服了徐庶,但也留下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這個歇後語。

二,三顧茅廬

徐庶走時,向劉備推薦一人,推薦的便是諸葛亮,所以有了流傳千古的“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諸葛亮的出山輔佐,以及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真正的開啟了劉備的成功之路,從此後,劉備的人生開始了改寫,真正的走上了霸業之路。

三,火燒博望坡

曹操罷免三公解決的朝廷裡的問題之後,南征的念頭又浮現出來,遂派夏侯惇為主將的大軍征討劉備。大軍行至博望坡時諸葛亮以劉備,趙雲為餌,將夏侯惇引誘至山路狹窄之地,用火攻之法,打敗夏侯惇。

四,火燒新野

夏侯惇拜了之後,曹操親自掛帥出征。得到消息的劉備在諸葛亮的出謀劃策之下,將新野人口遷至樊城。新野城城內佈滿點火之物。曹操這邊派出的前鋒是曹仁和曹洪,不明就裡的曹仁和曹洪只想著奪取新野城,所以面對空空如也的新野城一頭就扎進去了,卻被諸葛亮有一次以火攻之策打敗。

發生在新野的故事就這些了,當然後來劉備在新野遷至樊城,江夏二城的路上也發生的有名的故事,比如趙雲七出七進單騎救少主,張飛當陽橋一聲嚇死夏侯傑等。這些故事留到以後再和大家分享!


夜雨滿秋池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新野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位於中原經濟區西南門戶、豫鄂兩省交界地帶,南陽盆地中心,北依南陽、洛陽,南接荊門、襄陽,自古為南北交匯、承東啟西的水陸交通要衝。

新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新野在新石器晚期形成部落,春秋時封邑,西漢初年置縣,是光武中興的策源地和蜀漢政權的發祥地。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新野,訪鄧禹,收岑彭,光復漢室社稷;三國時期,昭烈帝劉備屯兵新野,請諸葛,聚民心,奠定蜀漢基業。新野是國務院確定的三國旅遊線景點縣,現存漢桑城、議事臺等名勝古蹟和漢代畫像磚、明代玉杯等國之瑰寶。

關於新野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漢桑城

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駐軍新野,以圖大業,後劉備廣納天下賢士,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自從諸葛亮當軍師後,採取了兩項舉措,一是寬仁愛民;二是嚴肅軍紀,贏得新野百姓讚頌。

一 天,關羽從校場歸來,將自己的坐騎拴在門口一棵桑樹上,隨後進屋潛心研讀兵書去了,不料,這匹馬餓了,把桑樹的樹皮啃了個精光,沒幾天,桑樹幹枯而死。這棵桑樹的主人,正是關羽所住的房東———張老漢。 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後,找到關羽,重申了愛民紀律,要關羽自覺補栽一棵桑樹,以示對張老漢的賠償。 關羽開始想不通,認為這是諸葛亮給他難堪,進而仔細思考,覺得諸葛亮的話十分有道理,寬仁愛民,嚴肅軍紀,就得將兵一視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於是親自從市上買來一棵桑樹,親自栽到了原處,並再三向張老漢賠禮。 為了不讓這棵桑樹再遭損失,關雲長又帶領官兵,圍著桑樹,建造了一座磚築護桑城池。久負盛名的“漢桑城”便由此而來。 按照歷史推算,“漢桑城”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城內古桑,雖飽經風霜,仍旺盛生長,城池雖經幾次修整,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古城石碑上“漢桑城”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頗有氣魄。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漢桑城”雖然只是一種城的象徵,但它那深沉的內涵,對於古往今來,如何興邦治國,卻有啟迪,這也正是“漢桑城”最吸引人的地方。



二、關宿古桑

關宿古桑是國家級三國旅遊線主要景點之一。因公元208初夏關羽提閘放水淹曹軍時,夜宿該樹下而得名。明代時期當地群眾圍樹建一磚石仿城堞圍牆,清乾隆五十年重修,與新野城內“漢桑城”外形相仿,被稱為“漢桑城的姊妹城”、“世界上第二小城”。 關宿古桑樹幹長3.2米,樹高16米。樹外圍牆為八角形磚石結構,高3.5米,內徑3.95米,外徑4.25米,牆東壁上嵌有清乾隆五十年《漢壯穆候關公行祠》石碑一通,該碑高1.2米,寬0.7米,碑上記錄了關羽三宿此桑下及關羽鏖戰鵲尾坡的故事與重修圍牆經過。目前,該樹枝葉繁茂,有多類候鳥在樹上築巢憩息。古桑圍牆西側,有一高1.8米,寬0.8米的小門,供遊人到牆內觀樹,圍牆內壁嵌有八幅石雕,分別描述了關羽督工修閘攔水、放水淹曹軍、夜宿桑下、徐庶回馬薦賢、關羽鏖戰鵲尾坡、張飛喝退曹兵、關帝廟景觀等。圍牆腳下置有一長1.3米,寬0.6米,厚0.3米的花崗岩神龜。   關宿古桑位於新野縣沙堰鎮政府院內,東鄰省道103線,南距新野縣城15公里,北距南陽武候祠45公里。


三、劉備掛劍

東漢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任新野縣令。他每天聞雞起舞,練劍完畢後常將劍掛於一棵槐樹上。但他不太熟悉中原的樹種,一天他吩咐童子到“皂夾樹”上把劍取回,此樹聞此顯靈,變成了一棵長著槐樹葉子,但結滿皂夾,又不長皂刺的奇特樹形。據史料記載,漢掛劍樹已於元末明初死亡,根側又長出一小樹與原樹相仿。目前該樹高15.1米,樹圍5.9米,樹周花崗岩砌臺,高0.67米,邊長2.75米,樹上有眾多候鳥憩息。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在三國古城新野,老縣城北門的護城河上,有一座小石橋,這裡曾是新野老百姓攔馬敬酒,挽留關羽的地方。後來,人們就叫這座小石橋為攔馬橋。

劉、關、張兄弟三顧茅廬請來軍師諸葛亮後,局面很快就改觀了,博望坡一戰,軍威大振。當時,劉備讓關羽在城北三里河修建建水寨,操練新兵,兼管興修水利。

新野地勢平坦,白河縱貫南北,疏通就有渠道,開鑿新的水路較有基礎。關羽聽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吩咐,就騎上那匹有名的赤兔馬,在新野境內的四里八鄉察看地形,熟悉地形。最後決定在城北一個名叫“龍背”的村子附近,挖一條灌溉渠道,與白河相通。平日作灌溉之用,夏天河水暴漲時,便是一極好的溢洪道。

這條建議得到了劉備和諸葛亮贊同。關羽和民工一道,冒著嚴寒,開挖渠道。工程進度很快,僅用一個冬季,一條長十餘里,寬一丈多的灌溉渠就竣工了。從此以後,良田千頃再也不怕旱澇,糧食連年豐收,百姓過上了安定的好日子。當時,新野人有歌誦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大舉南征,當時荊州牧劉表已死,其子劉琮畏懼曹操不戰而降。劉備進退失據,決定棄新野、奔樊城、去夏口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實行戰略性轉移,即召關羽回城。

關羽回至城北門小石橋時,新野百姓扶老攜幼,簞食壺漿,在小石橋上哭拜在地,攔著馬頭不讓關羽離去。關羽上前挽起眾父老,並講明時局,百姓聽後願隨劉、關、張兄弟離去,便引出了“劉玄德攜民渡江”悲壯一幕。

在攔馬橋北面的石板上,還留下了關羽的赤兔馬蹄印。這是因為赤兔馬也為此此景此情感動而愴然踏步,結果在石板上就留下了深深的馬蹄印兒。因為赤兔馬是匹良馬,一踏一瞪很有分量。

所以一千多年了,馬蹄印兒如今還依然隱約可見。特別是夏天猛雨過去,天空出現彩虹,馬蹄印看的最為清楚!


傑瑞扛板磚


新野,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襄樊市接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三國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部落,西漢初年置縣。這塊富庶美麗的土地,造就了鄧禹、庚信、岑參等歷史文化名人。三請諸葛、火燒新野等三國故事使新野聲名遠播,聞名遐邇。

現在建了一個文化廣場,裡面有圖書館和博物館,原漢桑小學裡有三國時期的漢桑樹,書院路原有一個攔馬橋,但是被縣裡拆了,聽說古時有一個議式臺,但沒見過。別的貌似沒有。





新史觀察


三顧茅廬,火燒新野

三顧茅廬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火燒新野

火燒新野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劉備放棄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曹操的部將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紮。夜來時分,就被火燒了。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衝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


吾欲與汝同曲


河南南陽新野縣縣城的中心,有一高不過一丈、寬不足八尺、牆頭有城垛、城門有石碑鑲嵌的小城,城中圍一株漢代古桑,故名漢桑城。漢桑城修得小巧玲瓏,七彎八叉的枯枝伸出城外,遠處望之,猶如一個古秀的盆景,典雅有趣。古桑老態龍鍾,軀幹如鐵,巨大的枯枝扭曲著身腰,裂著縫隙,抖掉滿身甲皮,猶如化石一般堅硬,使人壯心不已,感慨萬千。

東漢末年,劉備、關雲長、張飛駐軍新野,運籌帷幄以圖大業,後劉備集納方方面面的意見,三顧茅廬,在臥龍崗請出了諸葛亮。自從諸葛亮當軍師後,採取了很重要的兩項舉措,一是寬仁愛民;二是抓軍中紀律。就是這兩條,贏得了百姓讚頌。一天,關雲長從操場歸來,將自己的坐騎赤兔馬拴在門口一棵桑樹上,隨後進屋一門心思研讀兵書去了,不料,因為這匹馬餓了,把樹葉、樹枝、樹皮啃了個淨光,沒幾天,桑樹幹枯而死。這棵桑樹的主人,正是關雲長所住的房東--張老漢。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後,找到關雲長,重申了愛民紀律,要關雲長自覺補栽一棵桑樹,以示對張老漢的賠償。關雲長開始想不通,認為這是諸葛亮給他難堪,進而仔細思考,覺得諸葛亮的話十分有道理,寬仁愛民,抓軍中紀律,就得將兵一視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於是親自從市井上買來一棵桑樹,高高興興地栽到了原處,並再三向張老漢賠禮。

為了不讓這棵桑樹再遭損失,關雲長又帶領官兵,圍著桑樹,建造了一座磚築護桑城池。久負盛名的“漢桑城”便由此而來。



ly野狼說三道四


劉備諸葛南去,留一地三國雲煙

漢桑城下讀三國

龍騰南陽訊雲淡風輕,秋高氣爽,10月13日,由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民間研究會、南陽市文物保護志願者協會聯合發起的“南陽區域三國及諸葛亮歷史遺蹟尋訪活動”第四站,走進古城新野。遊走新野,見的最多的是三國名勝,聽的最多的是三國故事……處處是遺蹟,人人都能說上一段故事。漢議事臺,千年漢桑,攔馬橋,回首薦賢分手嶺,諸葛亮火燒新野水淹曹兵……跟隨新野縣文史研究學者葛磊,再現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

最小的城,住著千年古桑

踏訪的第一站,就來到新野縣沙堰鎮。沙堰鎮位於新野縣城北13公里處,素有新野“北大門”之稱,因西漢南陽太守召信臣興修水利立沙圍堰而得名。在沙堰鎮政府院內,有一棵古桑,名為關宿桑,與新野縣城漢桑城的“關植桑”齊名。枯枝蒼勁、霜皮虯柯,雖主幹已枯,但根生幼桑,歷經年仍枝繁葉茂。“相傳當年曹操親率50萬大軍殺向新野,諸葛亮制訂了先燒後淹曹兵的周密計劃後,派關羽在沙堰埋伏。激戰前夜,關羽和袍睡在這棵桑樹下。”葛磊說,後人又仿照新野縣城內的漢桑城,在此地又修建了一座“漢桑城”。

位於新野縣城內的漢桑城,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城也是新野最為出名的城,城內的古桑名曰“關植桑”。《河南省新野縣地名志》載:漢桑城小學院內,有古桑一株,傳為名將關羽親手所植,亦傳為關羽拴馬之樹。稽古者珍愛,在其周圍砌以磚垣,垣上部為古城垛狀,得名漢桑城。漢桑城長寬不過3.5米,面積僅有10餘平方米,城雖小,但城牆、城門、城垛等一應俱全,守護著鐵幹鋼骨般的千年古桑。“前幾年枯木逢春,又從一邊生出一株幼桑來,現在已有碗口那麼粗。”環走漢桑城,端詳著葛磊所指的新桑,忽然間,傳來一陣戲曲聲,悠悠盪盪環繞在古桑上空。如今,學校已經退出“漢桑城”,幾棟樓房已經騰空,葛磊說這裡將來要建一個三國文化園,但在現在,空地上停放不少車輛,與這座城如此地格格不入。一座小城一棵古樹,遙想當年那段輝煌的歷史歲月,雖然枯桑新枝如蒼龍新生,卻陡生悲涼之感……

白河故道,有兩座石碑橋

白河,古稱淯水。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白河新野段發生決口,河道分支,形成新、老白河。三國古戰場鵲尾坡,就在白河故道里,是一片開闊的河套地。感受田野裡流動的微風,眺望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草地,葛磊說,那草原的低矮之處就是白河故道。三國時,劉備幾次在這裡和曹兵交鋒,也是在這裡,劉備為了阻擋曹操大軍的追趕,命關羽在此埋伏,堵白河水以淹曹兵。“沙堰鎮南門石匾刻著‘襄沙遺蹤’,就是紀念關羽在此築壩聚水淹曹兵的。”

踏上鵲尾橋,這座獨特的石碑小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原始的石磙,或長或短的石碑,或大或小的石刻層疊擺放,堆在河道中成了橋墩,鋪在上層成了橋面。橋面還算平整,但也有幾塊青石碑有些晃動,還有一塊不知所蹤,用一塊水泥板填補橋面。如今走這座橋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年歲大的人仍然願意走這座老橋,大概是一種懷舊心理所致吧。老白河上曾有七座橋,為民國時所建。1928年,馮玉祥主持河南政務時,提倡新制,打神扒廟,興建學堂。新野不少廟宇、祠堂、牌坊被毀,拆解下來的眾多石碑及牌坊構件無處安放,便在淯水上修建了鵲尾橋、光武橋、潦河橋、焦店橋等七座石碑橋,方便人們通行。

石碑橋沿用近百年仍屹立不倒,然而人為的破壞卻是石碑橋最致命的傷害。“早年,焦店橋被河水沖垮,重修成了水泥橋。前幾年,疏通河道,又扒了幾座橋,現在僅剩下光武和鵲尾兩座石碑橋。”葛磊說,現在文物盜掘嚴重,這座橋上的石刻已成為不法分子的眼中寶,一些石刻已被偷走,橋墩出現坍塌,如果再不保護,這兩座橋還能留存多久,可就難說了。

議事臺上,猶見劉備與諸葛

議事臺,新野最為著名的三國遺蹟。平時想登上議事臺並不容易,處於安全的考量,議事臺的大門經常緊鎖。“前幾次到新野,只能通過門縫看看,談論一番罷了。這次終於能登上議事臺,得好好感受一番。”同行的一位踏訪者說。

明嘉靖《南陽府志》載:議事堂在儒學大成殿東,世傳蜀昭烈屯兵新野時,徐庶上謁薦孔明之賢於此議事。如今的議事臺為後人重建,將臺改為矩形,南北長80米,寬4米,高5米,磚石壘成。臺上建起紀念亭一座,八簷八柱,窗開四壁,如設桌凳,正好容四人對座交談。舉目望去,彷彿看見劉備和諸葛亮在這裡低聲交談。

“三國時,劉備在新野屯駐,後經徐庶走馬薦諸葛,三兄弟頂風冒雪至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議事臺是為便於商討軍國大事特意修築的。”葛磊說,相傳臺呈圓形,臺基高三丈六尺,象徵一年360天,亭修八角,以顯示“八卦”之意。當時諸葛亮在此處觀天象,望氣脈,幫助劉備完成統一大業,日夜運籌,確定對策。亭脊的八角水龍,是諸葛亮為防禦火災設計的,“這八條龍面對八方,哪方燒來大火,哪方的龍頭就會自動噴出水來,所以當年火燒新野時,新野滿城起火,上下通紅,全城房屋盡成灰燼,唯獨此處一無所損。雖是民間傳說,但表達了人們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

“關羽植桑”“夜讀春秋”“襄沙遺蹤”“火燒新野”“攔馬敬酒”“攜民渡江”,一則則三國故事在眼前縈繞,在耳邊迴盪。吃過張飛板面,穿過老城門,回眺新野城,多少千軍萬馬在此經過,留下一地的故事與傳說……


四毛有話說


古城南門。

  新野縣公安局院內東側,有一株參天古樹。2010年4月7日,古木已然逢春,嫩葉爬滿枝丫。樹池內零星散落著十幾個一二十釐米的皂角莢,記者彎腰撿起兩個。

  “皂角樹?”記者問。

  “我們管它叫‘掛劍槐’。”新野縣文化局副局長高現印先生說,“這兒是三國時期新野縣衙的後院,據說劉備屯駐新野期間,常在這棵樹下舞劍。練劍完畢,就把劍掛在這棵樹上。劉備不太熟悉這兒的樹種,時常吩咐童子讓他到‘槐樹’上把劍取下。久而久之,該樹顯靈,變成了一棵長著槐樹葉子,結滿皂角莢,沒有皂刺,很是奇特的樹。”

  抬頭望,但見一樹槐葉。

  史料記載:漢“掛劍槐”早在元末明初已經衰亡,而今的“掛劍槐”是由漢槐同根櫱生的。

  “掛劍槐”旁,曾有“太子閣”。“太子閣”是甘夫人所居的閣樓,因了阿斗(後主劉禪)降生於此,遂名之曰“太子閣”。

  “文化大革命”期間,“太子閣”遭到毀壞,直到今天尚未重建。

  “太子閣”內有阿斗塑像,塑像頭戴王冠,身穿龍袍,面北面壁而坐,意喻“面壁思過”。這是普天之下唯一的、面北面壁的皇帝塑像。

  “都是因為他丟了江山。”高現印說。

  “貴地新野”緣何而“貴”

  初次見面,免不了問“貴姓”、“貴地”——也就是姓什麼,哪兒人。

  人家給臉,自己總要“免貴”。

  但新野人不。

  人家問到“貴地”,新野人不是回答“免貴新野”,而是直接回答“新野”乃至“貴地新野”。

  這,都源於新野本系“貴地”。

  新野為什麼是“貴地”,其說大體有三:

  其一,甘夫人夜夢“仰吞北斗”,懷孕而在新野生了劉禪,乳名“阿斗”。因是蜀漢後主劉禪的誕生地,是故新野成了“貴地”。

  其二,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倒在大地上,頭與四肢化作五嶽,身體化作沃土,血脈化作河流,骨骼化作礦石,皮毛化作草木……他的兩隻眼睛,化作太陽和月亮,呼出的氣成了風雲,流出的汗成了雨露,發出的聲音成了雷霆,鬚髮成了星星,他身上長的蝨子、跳蚤成了諸般動物……從此,世界上就慢慢熱鬧起來了。世間萬物,只有人的樣子最像盤古,只有人最聰明最能幹,成了萬物之靈。據說,南陽盆地是盤古的肚臍眼兒化成的,所以周圍高、中間低。而新野縣,就在這個大肚臍眼的中間,土地既平展又肥沃。“臍中”被稱為“神闕”,新野被稱作“貴地”,自然而然。

  其三,說的是,很久很久之前,新野還沒有人居住,只有4頭神奇的天豬與連綿不絕的山嶺。4頭天豬覺得這兒的山嶺阻隔了它們覓食,於是每頭天豬選定一個方向,它們齊心協力將山嶺全都推到了200裡以外的地方。自此,新野方圓百里,不見山嶺,一馬平川,都是耕地。新野之地,皆可耕種,自是“貴地”。

  “新野地處南陽盆地,它有個特點,就是周圍其他縣多多少少都有山,只有新野縣沒有山。”新野縣旅遊局局長曹顯峰先生說,“關乎‘貴地新野’,有諸多傳說乃至神話,總體而言,新野成為大家心目中的‘貴地’,還是因了新野沃野百里,適宜農耕,適宜居住,並因之而‘貴’,成為自我驕傲、令外人嚮往的地方。”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阿斗降生“貴地新野”,而不是因為阿斗降生新野,新野才成了“貴地”。

  當然,新野能成為人們心儀的“貴地”,也不是因為盤古、因為天豬……

  新野成為“貴地”,當與漢代南陽郡太守召信臣、杜詩,密不可分。“前有召父,後有杜母”——這是“父母官”的源頭,更是召信臣、杜詩再造新野,讓其成為萬古糧倉的歷史寫照。

  西漢末年,“民多冤結,州郡不理”,召信臣守土南陽,“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一時稱治,“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曰召父。荊州刺史奏信臣為百姓興利,郡以殷富”。

  巧的是,東漢初年,杜詩守土南陽,“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父母官”的稱謂因召信臣、杜詩而傳遍天下,他們的政績,主要是在新野乃至南陽郡開鑿灌渠,興水之利——召信臣“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閘板)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餘。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制訂分配水資源方案),刻石立於田畔,以防分爭……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杜詩“造作水排(發明水排,以水力鼓風冶鐵),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南陽因杜詩發明水排,成為冶鐵與農具製造中心,自然有力地推動了南陽農業的發展)。又修治陂池(灌溉設施),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

  召信臣開鑿的渠道,被稱為“召父渠”。

  召信臣之後,杜詩以及新野、南陽豪紳相繼重修“召父渠”,乃至開鑿新的灌溉渠道。

  “召父渠”坐落在新野縣沙堰鎮西南約300米的白河故道拐彎處。

  相傳,關雲長在此提閘放水,水淹曹軍、“水淹新野”。


河南經典致敬


新野,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襄樊市接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三國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部落,西漢初年置縣。這塊富庶美麗的土地,造就了鄧禹、庚信、岑參等歷史文化名人。三請諸葛、火燒新野等三國故事使新野聲名遠播,聞名遐邇。


隔壁闖世界


參天古樹是城市的年輪,文化底蘊則是城市的靈魂。斗轉星移,滄桑鉅變,歷史長河逝者如斯,浪沙淘盡風流人物,積澱下來的是歲月之金,傳承下去的是人文之根。

漢桑城

漢桑城

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駐軍新野,以圖大業,後劉備廣納天下賢士,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自從諸葛亮當軍師後,採取了兩項舉措,一是寬仁愛民;二是嚴肅軍紀,贏得新野百姓讚頌。

一 天,關羽從校場歸來,將自己的坐騎拴在門口一棵桑樹上,隨後進屋潛心研讀兵書去了,不料,這匹馬餓了,把桑樹的樹皮啃了個精光,沒幾天,桑樹幹枯而死。這棵桑樹的主人,正是關羽所住的房東———張老漢。

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後,找到關羽,重申了愛民紀律,要關羽自覺補栽一棵桑樹,以示對張老漢的賠償。

關羽開始想不通,認為這是諸葛亮給他難堪,進而仔細思考,覺得諸葛亮的話十分有道理,寬仁愛民,嚴肅軍紀,就得將兵一視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於是親自從市上買來一棵桑樹,親自栽到了原處,並再三向張老漢賠禮。

為了不讓這棵桑樹再遭損失,關雲長又帶領官兵,圍著桑樹,建造了一座磚築護桑城池。久負盛名的“漢桑城”便由此而來。

按照歷史推算,“漢桑城”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城內古桑,雖飽經風霜,仍旺盛生長,城池雖經幾次修整,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古城石碑上“漢桑城”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頗有氣魄。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漢桑城”雖然只是一種城的象徵,但它那深沉的內涵,對於古往今來,如何興邦治國,卻有啟迪,這也正是“漢桑城”最吸引人的地方。

關宿古桑

關宿古桑

關宿古桑是國家級三國旅遊線主要景點之一。因公元208初夏關羽提閘放水淹曹軍時,夜宿該樹下而得名。明代時期當地群眾圍樹建一磚石仿城堞圍牆,清乾隆五十年重修,與新野城內“漢桑城”外形相仿,被稱為“漢桑城的姊妹城”、“世界上第二小城”。

關宿古桑樹幹長3.2米,樹高16米。樹外圍牆為八角形磚石結構,高3.5米,內徑3.95米,外徑4.25米,牆東壁上嵌有清乾隆五十年《漢壯穆侯關公行祠》石碑一通,該碑高1.2米,寬0.7米,碑上記錄了關羽三宿此桑下及關羽鏖戰鵲尾坡的故事與重修圍牆經過。目前,該樹枝葉繁茂,有多類候鳥在樹上築巢憇息。古桑圍牆西側,有一高1.8米,寬0.8米的小門,供遊人到牆內觀樹,圍牆內壁嵌有八幅石雕,分別描述了關羽督工修閘攔水、放水淹曹軍、夜宿桑下、徐庶回馬薦賢、關羽鏖戰鵲尾坡、張飛喝退曹兵、關帝廟景觀等。圍牆腳下置有一長1.3米,寬0.6米,厚0.3米的花崗岩神龜。


劉備掛劍樹

劉備掛劍樹

劉備掛劍樹是國家級三國旅遊線主要景點之一。該樹位於新野古城劉備故居處,因劉備當年常在此樹下練劍,又掛劍其上而得名。

東漢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任新野縣令。他每天聞雞起舞,練劍完畢後常將劍掛於一棵槐樹上。但他不太熟悉中原的樹種,一天他吩咐童子到“皂夾樹”上把劍取回,此樹聞此顯靈,變成了一棵長著槐樹葉子,但結滿皂夾,又不長皂刺的奇特樹形。據史料記載,漢掛劍樹已於元末明初死亡,根側又長出一小樹與原樹相仿。目前該樹高15.1米,樹圍5.9米,樹周花崗岩砌臺,高0.67米,邊長2.75米,樹上有眾多候鳥憩息。

劉備掛劍樹位於新野縣城縣公安局院內,與其鄰接的三國景點有“漢桑城”、“漢議事臺”、“太子閣遺址”。東鄰省道103線,距南陽武候祠61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