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三国古城新野有哪些故事?

我想145595366


大家好,《三国演义》中新野城的出镜率虽然不高,但是围绕新野城发生的故事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刘备来讲,这是改变他命运的地方。我们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来说说都有哪些故事。

一、 徐庶破八门金锁阵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有意取荆州,遂派大将曹仁、李典,偏将吕旷、吕翔,军士三万出征。出师不利,吕旷吕翔二人肯定不是关羽,张飞,赵云的对手,一战而死,曹仁大怒,让李典留守樊城,自己领军在新野城下摆下“八门金锁阵”,不料刘备手下的徐庶破了这阵,并识破了曹仁的夜袭之策,使曹仁大败而归。后曹操以徐庶的母亲相逼,收服了徐庶,但也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这个歇后语。

二,三顾茅庐

徐庶走时,向刘备推荐一人,推荐的便是诸葛亮,所以有了流传千古的“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诸葛亮的出山辅佐,以及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真正的开启了刘备的成功之路,从此后,刘备的人生开始了改写,真正的走上了霸业之路。

三,火烧博望坡

曹操罢免三公解决的朝廷里的问题之后,南征的念头又浮现出来,遂派夏侯惇为主将的大军征讨刘备。大军行至博望坡时诸葛亮以刘备,赵云为饵,将夏侯惇引诱至山路狭窄之地,用火攻之法,打败夏侯惇。

四,火烧新野

夏侯惇拜了之后,曹操亲自挂帅出征。得到消息的刘备在诸葛亮的出谋划策之下,将新野人口迁至樊城。新野城城内布满点火之物。曹操这边派出的前锋是曹仁和曹洪,不明就里的曹仁和曹洪只想着夺取新野城,所以面对空空如也的新野城一头就扎进去了,却被诸葛亮有一次以火攻之策打败。

发生在新野的故事就这些了,当然后来刘备在新野迁至樊城,江夏二城的路上也发生的有名的故事,比如赵云七出七进单骑救少主,张飞当阳桥一声吓死夏侯杰等。这些故事留到以后再和大家分享!


夜雨满秋池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新野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中原经济区西南门户、豫鄂两省交界地带,南阳盆地中心,北依南阳、洛阳,南接荆门、襄阳,自古为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水陆交通要冲。

新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新野在新石器晚期形成部落,春秋时封邑,西汉初年置县,是光武中兴的策源地和蜀汉政权的发祥地。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新野,访邓禹,收岑彭,光复汉室社稷;三国时期,昭烈帝刘备屯兵新野,请诸葛,聚民心,奠定蜀汉基业。新野是国务院确定的三国旅游线景点县,现存汉桑城、议事台等名胜古迹和汉代画像砖、明代玉杯等国之瑰宝。

关于新野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汉桑城

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驻军新野,以图大业,后刘备广纳天下贤士,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自从诸葛亮当军师后,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宽仁爱民;二是严肃军纪,赢得新野百姓赞颂。

一 天,关羽从校场归来,将自己的坐骑拴在门口一棵桑树上,随后进屋潜心研读兵书去了,不料,这匹马饿了,把桑树的树皮啃了个精光,没几天,桑树干枯而死。这棵桑树的主人,正是关羽所住的房东———张老汉。 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找到关羽,重申了爱民纪律,要关羽自觉补栽一棵桑树,以示对张老汉的赔偿。 关羽开始想不通,认为这是诸葛亮给他难堪,进而仔细思考,觉得诸葛亮的话十分有道理,宽仁爱民,严肃军纪,就得将兵一视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于是亲自从市上买来一棵桑树,亲自栽到了原处,并再三向张老汉赔礼。 为了不让这棵桑树再遭损失,关云长又带领官兵,围着桑树,建造了一座砖筑护桑城池。久负盛名的“汉桑城”便由此而来。 按照历史推算,“汉桑城”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城内古桑,虽饱经风霜,仍旺盛生长,城池虽经几次修整,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古城石碑上“汉桑城”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颇有气魄。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汉桑城”虽然只是一种城的象征,但它那深沉的内涵,对于古往今来,如何兴邦治国,却有启迪,这也正是“汉桑城”最吸引人的地方。



二、关宿古桑

关宿古桑是国家级三国旅游线主要景点之一。因公元208初夏关羽提闸放水淹曹军时,夜宿该树下而得名。明代时期当地群众围树建一砖石仿城堞围墙,清乾隆五十年重修,与新野城内“汉桑城”外形相仿,被称为“汉桑城的姊妹城”、“世界上第二小城”。 关宿古桑树干长3.2米,树高16米。树外围墙为八角形砖石结构,高3.5米,内径3.95米,外径4.25米,墙东壁上嵌有清乾隆五十年《汉壮穆候关公行祠》石碑一通,该碑高1.2米,宽0.7米,碑上记录了关羽三宿此桑下及关羽鏖战鹊尾坡的故事与重修围墙经过。目前,该树枝叶繁茂,有多类候鸟在树上筑巢憩息。古桑围墙西侧,有一高1.8米,宽0.8米的小门,供游人到墙内观树,围墙内壁嵌有八幅石雕,分别描述了关羽督工修闸拦水、放水淹曹军、夜宿桑下、徐庶回马荐贤、关羽鏖战鹊尾坡、张飞喝退曹兵、关帝庙景观等。围墙脚下置有一长1.3米,宽0.6米,厚0.3米的花岗岩神龟。   关宿古桑位于新野县沙堰镇政府院内,东邻省道103线,南距新野县城15公里,北距南阳武候祠45公里。


三、刘备挂剑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任新野县令。他每天闻鸡起舞,练剑完毕后常将剑挂于一棵槐树上。但他不太熟悉中原的树种,一天他吩咐童子到“皂夹树”上把剑取回,此树闻此显灵,变成了一棵长着槐树叶子,但结满皂夹,又不长皂刺的奇特树形。据史料记载,汉挂剑树已于元末明初死亡,根侧又长出一小树与原树相仿。目前该树高15.1米,树围5.9米,树周花岗岩砌台,高0.67米,边长2.75米,树上有众多候鸟憩息。


历史的尘埃HISTORY


在三国古城新野,老县城北门的护城河上,有一座小石桥,这里曾是新野老百姓拦马敬酒,挽留关羽的地方。后来,人们就叫这座小石桥为拦马桥。

刘、关、张兄弟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后,局面很快就改观了,博望坡一战,军威大振。当时,刘备让关羽在城北三里河修建建水寨,操练新兵,兼管兴修水利。

新野地势平坦,白河纵贯南北,疏通就有渠道,开凿新的水路较有基础。关羽听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吩咐,就骑上那匹有名的赤兔马,在新野境内的四里八乡察看地形,熟悉地形。最后决定在城北一个名叫“龙背”的村子附近,挖一条灌溉渠道,与白河相通。平日作灌溉之用,夏天河水暴涨时,便是一极好的溢洪道。

这条建议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赞同。关羽和民工一道,冒着严寒,开挖渠道。工程进度很快,仅用一个冬季,一条长十余里,宽一丈多的灌溉渠就竣工了。从此以后,良田千顷再也不怕旱涝,粮食连年丰收,百姓过上了安定的好日子。当时,新野人有歌诵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大举南征,当时荆州牧刘表已死,其子刘琮畏惧曹操不战而降。刘备进退失据,决定弃新野、奔樊城、去夏口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实行战略性转移,即召关羽回城。

关羽回至城北门小石桥时,新野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在小石桥上哭拜在地,拦着马头不让关羽离去。关羽上前挽起众父老,并讲明时局,百姓听后愿随刘、关、张兄弟离去,便引出了“刘玄德携民渡江”悲壮一幕。

在拦马桥北面的石板上,还留下了关羽的赤兔马蹄印。这是因为赤兔马也为此此景此情感动而怆然踏步,结果在石板上就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儿。因为赤兔马是匹良马,一踏一瞪很有分量。

所以一千多年了,马蹄印儿如今还依然隐约可见。特别是夏天猛雨过去,天空出现彩虹,马蹄印看的最为清楚!


杰瑞扛板砖


新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襄樊市接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部落,西汉初年置县。这块富庶美丽的土地,造就了邓禹、庚信、岑参等历史文化名人。三请诸葛、火烧新野等三国故事使新野声名远播,闻名遐迩。

现在建了一个文化广场,里面有图书馆和博物馆,原汉桑小学里有三国时期的汉桑树,书院路原有一个拦马桥,但是被县里拆了,听说古时有一个议式台,但没见过。别的貌似没有。





新史观察


三顾茅庐,火烧新野

三顾茅庐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火烧新野

火烧新野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诸葛亮第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便亲自领兵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


吾欲与汝同曲


河南南阳新野县县城的中心,有一高不过一丈、宽不足八尺、墙头有城垛、城门有石碑镶嵌的小城,城中围一株汉代古桑,故名汉桑城。汉桑城修得小巧玲珑,七弯八叉的枯枝伸出城外,远处望之,犹如一个古秀的盆景,典雅有趣。古桑老态龙钟,躯干如铁,巨大的枯枝扭曲着身腰,裂着缝隙,抖掉满身甲皮,犹如化石一般坚硬,使人壮心不已,感慨万千。

东汉末年,刘备、关云长、张飞驻军新野,运筹帷幄以图大业,后刘备集纳方方面面的意见,三顾茅庐,在卧龙岗请出了诸葛亮。自从诸葛亮当军师后,采取了很重要的两项举措,一是宽仁爱民;二是抓军中纪律。就是这两条,赢得了百姓赞颂。一天,关云长从操场归来,将自己的坐骑赤兔马拴在门口一棵桑树上,随后进屋一门心思研读兵书去了,不料,因为这匹马饿了,把树叶、树枝、树皮啃了个净光,没几天,桑树干枯而死。这棵桑树的主人,正是关云长所住的房东--张老汉。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找到关云长,重申了爱民纪律,要关云长自觉补栽一棵桑树,以示对张老汉的赔偿。关云长开始想不通,认为这是诸葛亮给他难堪,进而仔细思考,觉得诸葛亮的话十分有道理,宽仁爱民,抓军中纪律,就得将兵一视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于是亲自从市井上买来一棵桑树,高高兴兴地栽到了原处,并再三向张老汉赔礼。

为了不让这棵桑树再遭损失,关云长又带领官兵,围着桑树,建造了一座砖筑护桑城池。久负盛名的“汉桑城”便由此而来。



ly野狼说三道四


刘备诸葛南去,留一地三国云烟

汉桑城下读三国

龙腾南阳讯云淡风轻,秋高气爽,10月13日,由南阳诸葛亮躬耕地民间研究会、南阳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的“南阳区域三国及诸葛亮历史遗迹寻访活动”第四站,走进古城新野。游走新野,见的最多的是三国名胜,听的最多的是三国故事……处处是遗迹,人人都能说上一段故事。汉议事台,千年汉桑,拦马桥,回首荐贤分手岭,诸葛亮火烧新野水淹曹兵……跟随新野县文史研究学者葛磊,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最小的城,住着千年古桑

踏访的第一站,就来到新野县沙堰镇。沙堰镇位于新野县城北13公里处,素有新野“北大门”之称,因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兴修水利立沙围堰而得名。在沙堰镇政府院内,有一棵古桑,名为关宿桑,与新野县城汉桑城的“关植桑”齐名。枯枝苍劲、霜皮虬柯,虽主干已枯,但根生幼桑,历经年仍枝繁叶茂。“相传当年曹操亲率50万大军杀向新野,诸葛亮制订了先烧后淹曹兵的周密计划后,派关羽在沙堰埋伏。激战前夜,关羽和袍睡在这棵桑树下。”葛磊说,后人又仿照新野县城内的汉桑城,在此地又修建了一座“汉桑城”。

位于新野县城内的汉桑城,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也是新野最为出名的城,城内的古桑名曰“关植桑”。《河南省新野县地名志》载:汉桑城小学院内,有古桑一株,传为名将关羽亲手所植,亦传为关羽拴马之树。稽古者珍爱,在其周围砌以砖垣,垣上部为古城垛状,得名汉桑城。汉桑城长宽不过3.5米,面积仅有10余平方米,城虽小,但城墙、城门、城垛等一应俱全,守护着铁干钢骨般的千年古桑。“前几年枯木逢春,又从一边生出一株幼桑来,现在已有碗口那么粗。”环走汉桑城,端详着葛磊所指的新桑,忽然间,传来一阵戏曲声,悠悠荡荡环绕在古桑上空。如今,学校已经退出“汉桑城”,几栋楼房已经腾空,葛磊说这里将来要建一个三国文化园,但在现在,空地上停放不少车辆,与这座城如此地格格不入。一座小城一棵古树,遥想当年那段辉煌的历史岁月,虽然枯桑新枝如苍龙新生,却陡生悲凉之感……

白河故道,有两座石碑桥

白河,古称淯水。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白河新野段发生决口,河道分支,形成新、老白河。三国古战场鹊尾坡,就在白河故道里,是一片开阔的河套地。感受田野里流动的微风,眺望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草地,葛磊说,那草原的低矮之处就是白河故道。三国时,刘备几次在这里和曹兵交锋,也是在这里,刘备为了阻挡曹操大军的追赶,命关羽在此埋伏,堵白河水以淹曹兵。“沙堰镇南门石匾刻着‘襄沙遗踪’,就是纪念关羽在此筑坝聚水淹曹兵的。”

踏上鹊尾桥,这座独特的石碑小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原始的石磙,或长或短的石碑,或大或小的石刻层叠摆放,堆在河道中成了桥墩,铺在上层成了桥面。桥面还算平整,但也有几块青石碑有些晃动,还有一块不知所踪,用一块水泥板填补桥面。如今走这座桥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年岁大的人仍然愿意走这座老桥,大概是一种怀旧心理所致吧。老白河上曾有七座桥,为民国时所建。1928年,冯玉祥主持河南政务时,提倡新制,打神扒庙,兴建学堂。新野不少庙宇、祠堂、牌坊被毁,拆解下来的众多石碑及牌坊构件无处安放,便在淯水上修建了鹊尾桥、光武桥、潦河桥、焦店桥等七座石碑桥,方便人们通行。

石碑桥沿用近百年仍屹立不倒,然而人为的破坏却是石碑桥最致命的伤害。“早年,焦店桥被河水冲垮,重修成了水泥桥。前几年,疏通河道,又扒了几座桥,现在仅剩下光武和鹊尾两座石碑桥。”葛磊说,现在文物盗掘严重,这座桥上的石刻已成为不法分子的眼中宝,一些石刻已被偷走,桥墩出现坍塌,如果再不保护,这两座桥还能留存多久,可就难说了。

议事台上,犹见刘备与诸葛

议事台,新野最为著名的三国遗迹。平时想登上议事台并不容易,处于安全的考量,议事台的大门经常紧锁。“前几次到新野,只能通过门缝看看,谈论一番罢了。这次终于能登上议事台,得好好感受一番。”同行的一位踏访者说。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议事堂在儒学大成殿东,世传蜀昭烈屯兵新野时,徐庶上谒荐孔明之贤于此议事。如今的议事台为后人重建,将台改为矩形,南北长80米,宽4米,高5米,砖石垒成。台上建起纪念亭一座,八檐八柱,窗开四壁,如设桌凳,正好容四人对座交谈。举目望去,仿佛看见刘备和诸葛亮在这里低声交谈。

“三国时,刘备在新野屯驻,后经徐庶走马荐诸葛,三兄弟顶风冒雪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议事台是为便于商讨军国大事特意修筑的。”葛磊说,相传台呈圆形,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天,亭修八角,以显示“八卦”之意。当时诸葛亮在此处观天象,望气脉,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大业,日夜运筹,确定对策。亭脊的八角水龙,是诸葛亮为防御火灾设计的,“这八条龙面对八方,哪方烧来大火,哪方的龙头就会自动喷出水来,所以当年火烧新野时,新野满城起火,上下通红,全城房屋尽成灰烬,唯独此处一无所损。虽是民间传说,但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关羽植桑”“夜读春秋”“襄沙遗踪”“火烧新野”“拦马敬酒”“携民渡江”,一则则三国故事在眼前萦绕,在耳边回荡。吃过张飞板面,穿过老城门,回眺新野城,多少千军万马在此经过,留下一地的故事与传说……


四毛有话说


古城南门。

  新野县公安局院内东侧,有一株参天古树。2010年4月7日,古木已然逢春,嫩叶爬满枝丫。树池内零星散落着十几个一二十厘米的皂角荚,记者弯腰捡起两个。

  “皂角树?”记者问。

  “我们管它叫‘挂剑槐’。”新野县文化局副局长高现印先生说,“这儿是三国时期新野县衙的后院,据说刘备屯驻新野期间,常在这棵树下舞剑。练剑完毕,就把剑挂在这棵树上。刘备不太熟悉这儿的树种,时常吩咐童子让他到‘槐树’上把剑取下。久而久之,该树显灵,变成了一棵长着槐树叶子,结满皂角荚,没有皂刺,很是奇特的树。”

  抬头望,但见一树槐叶。

  史料记载:汉“挂剑槐”早在元末明初已经衰亡,而今的“挂剑槐”是由汉槐同根蘖生的。

  “挂剑槐”旁,曾有“太子阁”。“太子阁”是甘夫人所居的阁楼,因了阿斗(后主刘禅)降生于此,遂名之曰“太子阁”。

  “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子阁”遭到毁坏,直到今天尚未重建。

  “太子阁”内有阿斗塑像,塑像头戴王冠,身穿龙袍,面北面壁而坐,意喻“面壁思过”。这是普天之下唯一的、面北面壁的皇帝塑像。

  “都是因为他丢了江山。”高现印说。

  “贵地新野”缘何而“贵”

  初次见面,免不了问“贵姓”、“贵地”——也就是姓什么,哪儿人。

  人家给脸,自己总要“免贵”。

  但新野人不。

  人家问到“贵地”,新野人不是回答“免贵新野”,而是直接回答“新野”乃至“贵地新野”。

  这,都源于新野本系“贵地”。

  新野为什么是“贵地”,其说大体有三:

  其一,甘夫人夜梦“仰吞北斗”,怀孕而在新野生了刘禅,乳名“阿斗”。因是蜀汉后主刘禅的诞生地,是故新野成了“贵地”。

  其二,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倒在大地上,头与四肢化作五岳,身体化作沃土,血脉化作河流,骨骼化作矿石,皮毛化作草木……他的两只眼睛,化作太阳和月亮,呼出的气成了风云,流出的汗成了雨露,发出的声音成了雷霆,须发成了星星,他身上长的虱子、跳蚤成了诸般动物……从此,世界上就慢慢热闹起来了。世间万物,只有人的样子最像盘古,只有人最聪明最能干,成了万物之灵。据说,南阳盆地是盘古的肚脐眼儿化成的,所以周围高、中间低。而新野县,就在这个大肚脐眼的中间,土地既平展又肥沃。“脐中”被称为“神阙”,新野被称作“贵地”,自然而然。

  其三,说的是,很久很久之前,新野还没有人居住,只有4头神奇的天猪与连绵不绝的山岭。4头天猪觉得这儿的山岭阻隔了它们觅食,于是每头天猪选定一个方向,它们齐心协力将山岭全都推到了200里以外的地方。自此,新野方圆百里,不见山岭,一马平川,都是耕地。新野之地,皆可耕种,自是“贵地”。

  “新野地处南阳盆地,它有个特点,就是周围其他县多多少少都有山,只有新野县没有山。”新野县旅游局局长曹显峰先生说,“关乎‘贵地新野’,有诸多传说乃至神话,总体而言,新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贵地’,还是因了新野沃野百里,适宜农耕,适宜居住,并因之而‘贵’,成为自我骄傲、令外人向往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阿斗降生“贵地新野”,而不是因为阿斗降生新野,新野才成了“贵地”。

  当然,新野能成为人们心仪的“贵地”,也不是因为盘古、因为天猪……

  新野成为“贵地”,当与汉代南阳郡太守召信臣、杜诗,密不可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是“父母官”的源头,更是召信臣、杜诗再造新野,让其成为万古粮仓的历史写照。

  西汉末年,“民多冤结,州郡不理”,召信臣守土南阳,“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一时称治,“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

  巧的是,东汉初年,杜诗守土南阳,“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父母官”的称谓因召信臣、杜诗而传遍天下,他们的政绩,主要是在新野乃至南阳郡开凿灌渠,兴水之利——召信臣“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闸板)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制订分配水资源方案),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杜诗“造作水排(发明水排,以水力鼓风冶铁),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南阳因杜诗发明水排,成为冶铁与农具制造中心,自然有力地推动了南阳农业的发展)。又修治陂池(灌溉设施),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召信臣开凿的渠道,被称为“召父渠”。

  召信臣之后,杜诗以及新野、南阳豪绅相继重修“召父渠”,乃至开凿新的灌溉渠道。

  “召父渠”坐落在新野县沙堰镇西南约300米的白河故道拐弯处。

  相传,关云长在此提闸放水,水淹曹军、“水淹新野”。


河南经典致敬


新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襄樊市接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部落,西汉初年置县。这块富庶美丽的土地,造就了邓禹、庚信、岑参等历史文化名人。三请诸葛、火烧新野等三国故事使新野声名远播,闻名遐迩。


隔壁闯世界


参天古树是城市的年轮,文化底蕴则是城市的灵魂。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历史长河逝者如斯,浪沙淘尽风流人物,积淀下来的是岁月之金,传承下去的是人文之根。

汉桑城

汉桑城

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驻军新野,以图大业,后刘备广纳天下贤士,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自从诸葛亮当军师后,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宽仁爱民;二是严肃军纪,赢得新野百姓赞颂。

一 天,关羽从校场归来,将自己的坐骑拴在门口一棵桑树上,随后进屋潜心研读兵书去了,不料,这匹马饿了,把桑树的树皮啃了个精光,没几天,桑树干枯而死。这棵桑树的主人,正是关羽所住的房东———张老汉。

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找到关羽,重申了爱民纪律,要关羽自觉补栽一棵桑树,以示对张老汉的赔偿。

关羽开始想不通,认为这是诸葛亮给他难堪,进而仔细思考,觉得诸葛亮的话十分有道理,宽仁爱民,严肃军纪,就得将兵一视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于是亲自从市上买来一棵桑树,亲自栽到了原处,并再三向张老汉赔礼。

为了不让这棵桑树再遭损失,关云长又带领官兵,围着桑树,建造了一座砖筑护桑城池。久负盛名的“汉桑城”便由此而来。

按照历史推算,“汉桑城”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城内古桑,虽饱经风霜,仍旺盛生长,城池虽经几次修整,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古城石碑上“汉桑城”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颇有气魄。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汉桑城”虽然只是一种城的象征,但它那深沉的内涵,对于古往今来,如何兴邦治国,却有启迪,这也正是“汉桑城”最吸引人的地方。

关宿古桑

关宿古桑

关宿古桑是国家级三国旅游线主要景点之一。因公元208初夏关羽提闸放水淹曹军时,夜宿该树下而得名。明代时期当地群众围树建一砖石仿城堞围墙,清乾隆五十年重修,与新野城内“汉桑城”外形相仿,被称为“汉桑城的姊妹城”、“世界上第二小城”。

关宿古桑树干长3.2米,树高16米。树外围墙为八角形砖石结构,高3.5米,内径3.95米,外径4.25米,墙东壁上嵌有清乾隆五十年《汉壮穆侯关公行祠》石碑一通,该碑高1.2米,宽0.7米,碑上记录了关羽三宿此桑下及关羽鏖战鹊尾坡的故事与重修围墙经过。目前,该树枝叶繁茂,有多类候鸟在树上筑巢憇息。古桑围墙西侧,有一高1.8米,宽0.8米的小门,供游人到墙内观树,围墙内壁嵌有八幅石雕,分别描述了关羽督工修闸拦水、放水淹曹军、夜宿桑下、徐庶回马荐贤、关羽鏖战鹊尾坡、张飞喝退曹兵、关帝庙景观等。围墙脚下置有一长1.3米,宽0.6米,厚0.3米的花岗岩神龟。


刘备挂剑树

刘备挂剑树

刘备挂剑树是国家级三国旅游线主要景点之一。该树位于新野古城刘备故居处,因刘备当年常在此树下练剑,又挂剑其上而得名。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任新野县令。他每天闻鸡起舞,练剑完毕后常将剑挂于一棵槐树上。但他不太熟悉中原的树种,一天他吩咐童子到“皂夹树”上把剑取回,此树闻此显灵,变成了一棵长着槐树叶子,但结满皂夹,又不长皂刺的奇特树形。据史料记载,汉挂剑树已于元末明初死亡,根侧又长出一小树与原树相仿。目前该树高15.1米,树围5.9米,树周花岗岩砌台,高0.67米,边长2.75米,树上有众多候鸟憩息。

刘备挂剑树位于新野县城县公安局院内,与其邻接的三国景点有“汉桑城”、“汉议事台”、“太子阁遗址”。东邻省道103线,距南阳武候祠61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