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最近火爆銀屏的電視劇當屬《安家》莫屬。

這部劇聚焦於城市中的特殊群體——房產中介,講述了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故事接地氣又耐人尋味,一經推出,就引發了觀眾追捧、討論的熱潮。

“安家”、“房似錦”、“房似錦媽媽”等話題也先後登上了熱搜榜,足見全國人民對它的關注程度。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爭議性人物房似錦:道義與生存,孰重孰輕

劇中最吸引我的人物自然是孫儷飾演的女店長房似錦了。有別於孫儷在過去塑造的性格分明的眾多“大女主”,《安家》中的房似錦是一個性格複雜,甚至充滿了爭議性的人物:

她看似極有原則性,穿著刻板的工裝,保持著不苟言笑的樣子;偶爾坐一次同事的順風車,必定會購買一份早餐作為“回報”……

可在大是大非上,她的“原則”也並非一成不變:她可以毫不猶豫撬走下屬的單子,在遭到質問的時候臉不紅心不跳,始終理直氣壯;

全店統一口徑不做“小三”生意的時候,又是她果斷出手,不惜得罪所有人也不能失去一個單子……

這樣的房似錦,難免會給人留下“不講道義”、“唯利是圖”、“貪婪無度”的壞印象,可當我們聽完了她的故事,再慢慢拼湊出這個人物的“人生腳本”,才會發現所有的一切其實都能夠找到答案。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她只是在艱難地活下去而已,因為比起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她的一生,從最初的那一天起,就自動進入了“hartest”模式:

她是家中排行第四的女兒,上面還有三個姐姐。

在她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親生母親得知了她的性別,第一反應竟是要把她扔進井裡。

所以她的原名並不是那個有著繁花盛開的美好意象的“似錦”,而是一個連名字都算不上的倒黴符號——“四井”。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小時候,被爸媽嫌棄,被姐姐欺負,吃不飽、穿不暖,過著毫無安全感的日子,長大後,她對“吃飽”這項人生基本需求竟生出了近乎狂熱的執念:

每天早上當著同事的面,一口氣吃下兩份早餐,完全不在乎會被嘲笑為“鄉下人”。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因為經常被家人追打,練就了超強的跑步技能,十五公里“健康跑”比賽信手拈來,只因為人家是為健康奔跑,而她是在為“求生”奔跑。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像最不起眼的雜草一樣,她一點一點地長大了,尋常女孩擁有的一切對於她來說都是奢望,可那又如何呢?

她靠著自己的力量在繁華的大都市紮下根來,“安家”是中介公司的名字,但又何嘗不是她最大的願望。

可惜那敲骨吸髓的一家人卻不肯將她輕易放過,張口就是“一百萬”,如有不從,便要發動孝道的“大旗”,用親情將她綁架。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似錦坐在桌前,像茶餘飯後閒話他人的一生般,將自己的傷痕攤開來,毫無掩飾、風輕雲淡……但偏偏是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卻最是能夠刺痛人們的心靈。

可以說孫儷對這個人物的處理是非常到位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無須訴苦、不必煽情,觀眾自然會去思考,會去打抱不平。

原生家庭不是失敗的藉口,像房似錦一樣改寫人生腳本

房似錦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子,在她的字典裡沒有對與錯、善與惡,只有“應不應該”和“值不值得”。

她只為自己而活,而且活得瀟灑、漂亮,那些看不起她、不停非議她的人,倘若與她進行人生角色的互換,也未必能夠做到這種程度。

現實生活中,反倒多的是將自己一切的不如意都歸結於“原生家庭”的人

  •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原生家庭沒有給自己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直上青雲的門路;
  • 戀愛婚姻屢屢失敗,是原生家庭沒有教會自己如何把握好一段親密關係,如何與他人保持最佳“心理界限”;
  • 孩子不服管教、親子關係十分糟糕,那也是從原生家庭承繼下來的養育模式,一代傳一代,永遠都無法擺脫……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自從“原生家庭”這個詞語進入中國人的語言環境後,很多人似乎找到了解釋一切問題的萬應答案,那就是怪責自己的父母,埋怨自己的家庭。

可是這除了會讓自己被負能量包圍,變得意志消沉、不思進取之外,並沒有什麼別的作用。

“原生家庭”並不是人生失敗的藉口,與其沉湎於非正常的家庭環境給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中無法自拔,還不如振作精神,想辦法超越原生家庭,像房似錦一樣改寫自己的“人生腳本”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釐清“家庭劇本”,避免成為沮喪的“高成就者”

“人生腳本”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等人提出的觀點,它可以理解為個體“一生的計劃”,而這種計劃會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特別是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英國“國民心理學家”之稱的奧利弗·詹姆斯在“人生腳本”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寫下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書中的核心內容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掌握自己的家庭劇本,最終能夠清楚的認識自我,並能夠成為自己人生腳本的主人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所謂“家庭劇本”,即是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及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模式。

在奧利弗·詹姆斯看來,影響家庭劇本的因素可有“我們出生的順序”、“我們的性別”、“我們與兄弟姐妹的差別”等多種。

以房似錦的成長個案為例,她出生在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家庭,性別因素在一開始便為她的“家庭劇本”自動添加了悲劇色彩:父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對她和弟弟採取截然不同的撫養方式,甚至會剝奪她本應獲得的受教育的機會,而這無疑會嚴重影響人生腳本的走向。

從出生順序而言,作為不該出生的“老四”,房似錦在家中更成為了姐姐們欺凌的對象,承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童年時的遭遇影響了她的性格發展,也影響了她與他人相處的模式,她冷漠而強勢的性格,習慣於懷疑一切的作風都與這些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家庭劇本”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甚至有很多在日後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內心卻總是有一塊難以填補的黑洞,那正是過去的經歷在影響著“當下的你”

為了擺脫這種令人沮喪的情況,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描述自己的家庭劇本

我們要有直面傷痛的勇氣,並最好能夠像房似錦這樣,從第三人的角度出發,不帶偏見地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扮演的角色。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順利地走出原生家庭在自己身上留下的陰影。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描繪“自體感”和“關係模式” ,真實而全面地認識自我

很多人沉溺於對原生家庭的聲討中,他們恨不得將一切不美好都歸咎於家庭,但這恰恰是一種失去“自體感”的表現。

所謂“自體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能夠很好地感知自我的存在。

更進一步說,自體感強的人更能夠關愛自己、強大自己、引導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沒完沒了地擾亂自己、傷害自己。

自體感弱的人會有情緒不穩定、暴飲暴食、看問題過於絕對化、缺少安全感、不願意信任他人等諸多表現;更有甚者會有敵對態度、過於衝動、邊緣型人格等多種問題。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奧利弗·詹姆斯指出:“0~6個月是自體感形成的關鍵時期。”

由於童年缺乏合格的養育者,使得嬰兒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未能得到充分的滿足,便會通過人格障礙的形式來進行自我保護。

對此我們需要有合理的認識,不必迴避自己在性格方面的缺陷,而是要大膽地承認並描繪它,如此才能更好地認識並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我。

除了描繪“自體感”之外,我們還需要回顧、反思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模式,每段關係雖然有各自不同的起承轉合,但回溯最初,都能夠發現與父母關係模式的影子。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1. 迴避型:與“控制型”父母的相處,讓我們養成了迴避親密交往的習慣,有時還會覺得別人的接近帶有不好的企圖。
  2. 纏人型:與“過度保護型”父母的相處,削弱了我們的獨立能力,在與他人相處時,很容易出現過度依賴對方、纏著對方不放的情況。
  3. 混亂型:與“虐待型”父母的相處,會讓我們變成令人費解的矛盾體,時而親切可人,時而衝動暴戾,種種表現令人費解,也不利於形成健康的親密關係。
  4. 安全型:有幸出生於良好的原生家庭中,在“完美型”父母的正確引導下,我們會成為善於與他人打交道的人,並會擁有界限合適的親密關係
    ,可以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在解讀“自體感”和“關係模式”的時候,我們不妨將自己當成一本正在掀開扉頁的劇本,如此一頁一頁品讀下去,一定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成為腳本的主人,擁有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在清楚地認識了“家庭劇本”和“自我”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重寫“人生腳本”,讓自己不圓滿的人生逆風飛揚。

在此我們可以參考奧利弗·詹姆斯給出的幾條建議:

  1. 自我暴露:顧名思義,就是將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勇敢地暴露出來,毫無保留地向自己最親近的愛人、友人進行傾訴,他們會從更加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並會給你提出一些改進的方案。
  2. 回憶與內省:你無須迴避那些讓你感覺不快或痛苦的童年經歷,在心境平和的時候,不妨儘可能地回憶更多的細節,然後用心探究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有憤怒情緒的話,不要刻意壓抑它們,而是要適度地釋放出來,這會讓你的心靈有一種獲得瞭解放的感覺。
  3. 訴諸於筆端:不論你是否擁有上佳的寫作能力,你都可以嘗試寫一部關於自我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你的化身,你可以借用“它”實現之前沒能實現的願望,填補你在童年留下的種種缺憾……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進行上述內省和創作的過程中,你應當提醒自己,不要過多的討伐原生家庭和父母親人,而是要將關注的重點始終集中在“自我”之上。

你必須成為自己“人生腳本”的主人,才能變得更有尊嚴、更有自信、更加熱愛自己。

最後,你可以試著進行這樣的練習:為自己編寫一個走向光明的人生腳本。就像編劇撰寫各種腳本一樣,你也需要寫下故事的開頭、中間的劇情以及一個不錯的結尾。

值得高興的是,這個腳本已經徹底勾除了原生家庭對你造成的不好的影響,未來的一切都屬於且只屬於你自己……


細品《安家》:決定你“人生腳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