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孩子,潛能都被壓制了

有一天,我站在一棟學科補習機構駐紮的樓下,等朋友吃飯。

華燈初上,孩子們歡聲笑語格外動聽。

突然,高亢的責罵聲傳入耳中。


滿臉怒火的男子,邊走邊訓斥兒子。


“粗心,又被老師留下罰寫數學題,人家早就完成了,你呢?

小男孩估計處在五六年級,正是關鍵學習期。

爸爸見兒子沒反應,一巴掌打在後背,“成績提高這麼慢,長點記性,行不行啊?”

孩子小聲反駁:“又不是沒做,這麼著急,弄得我更不想複習了。”

“少廢話,晚上到家再做一遍,看能不能有點長進。”

焦灼如熱鍋螞蟻的爸爸,好似賭場壓上砝碼,賭在即將升學的兒子身上。

書籍《自主教養》的作者趙昱鯤提到,人做事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動機。

一個是自主動機:做事是出於興趣、激情、自我認同,在過程中充滿積極情緒,會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同時不會輕易放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正面循環。


另一個是自主動機的反面,即受控動機,就是受他人的控制。這可以是直接的控制,也可以是間接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某些學科遇到困難,需要克服,家長的干預作用如果是反向的,容易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產生反作用力,阻礙孩子的學習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